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產(chan) 業(ye) 數字化 > 正文

錨定新技術 部署創新鏈 數字驅動製造業釋放新動能

發布時間:2020-04-28 16:33:05 人民網-產(chan) 經頻道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編者按】4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安考察調研時來到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到,“希望你們(men) 再接再厲,把握機遇,化危為(wei) 機。特別是去創立發展新的模式、新的業(ye) 態、新的技術、新的產(chan) 品。”

當前,國有企業(ye) 如何通過創新和發展“四新”,在複工複產(chan) 進程中起到生力軍(jun) 、主力軍(jun) 作用?人民網特別推出“製造業(ye) 四新發展怎麽(me) 看”係列解讀,聚焦國企推動製造業(ye) 轉型發展的新機遇。

“製造業(ye) 是我們(men) 經濟的命脈所係,我們(men) 國有企業(ye) 是生力軍(jun) 、主力軍(jun) ,在複工複產(chan) 方麵要起到這個(ge) 作用。”4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時的講話為(wei) 國有企業(ye) 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創立發展新的模式、新的業(ye) 態、新的技術、新的產(chan) 品。”

疫情衝(chong) 擊,影響的是整個(ge) 市場。複工複產(chan) ,國有企業(ye) 衝(chong) 在前,底氣何來?

“錨定”新技術、部署創新鏈,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經濟科技為(wei) 國有企業(ye) 搶抓機遇、轉型發展提供驅動力、釋放新動能,加快製造業(ye) 從(cong) “製造”向“智造”轉變的步伐。

多位專(zhuan) 家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創新技術研發是國有製造企業(ye) 的發展“命脈”。新技術將為(wei)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注入“活水”,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錨定新技術

“嫁接式”創新釋放新動能

“隻需按下操作手柄上的一個(ge) 按鈕,無人機就可以精準發現體(ti) 溫異常的疑似人員,5G技術讓這個(ge) 在頭頂飛的紅外測溫無人機變得更‘智能’。”重慶檢疫工作人員說。

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ge) “黑科技”戰疫方案由大唐移動聯合中國電信重慶公司共同推出,主要包括“5G無人機”“5G終端”“電信天翼雲(yun) 平台管理係統”三部分,通過無人機紅外熱成像係統,可以快速篩查體(ti) 溫異常人員,同時利用5G協同無人機進行空中巡查管控。

“未來,大唐移動智能紅外測溫技術等5G相關(guan) 技術也將與(yu) 智慧交通建設相結合。”該負責人表示。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是立國之本、興(xing) 國之器、強國之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ye) ,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yi) 。

中國企業(ye) 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wei) ,製造業(ye) 在引入數字經濟新技術時才能更好實現升級改造。在原有基礎上運用“嫁接式”創新,有利於(yu) 提升整體(ti) 水平。

位於(yu) 寧波的雅戈爾精品西裝智能車間,上百件西服、西褲整齊排列,等待被吊掛係統運送至各個(ge) 工位。智能化技術讓工廠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隨著中國聯通與(yu) 雅戈爾集團簽約儀(yi) 式的舉(ju) 行,“5G+製衣智能製造示範平台”應運而生,中國聯通推出的5G工業(ye) 內(nei) 網、5G邊緣雲(yun) 平台、工業(ye) 設備管理平台、工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集群平台等創新應用也讓雅戈爾集團智能化更進一步。

新技術加持,製造業(ye) 更“硬核”。

不難看出,雅戈爾智能化技術的使用正使其脫離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體(ti) 係的思維模式,從(cong) 靜態和機械化的思維轉向生態和係統思維。

“為(wei) 幫助製造業(ye) 企業(ye) 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企業(ye) 內(nei) 部也需打破組織間的‘壁壘’。”上海市海外經濟技術促進會(hui) 秘書(shu) 長、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張禮立補充說。

部署創新鏈

技術攻關(guan) 塑造核心競爭(zheng) 力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在署名文章《國有企業(ye) 要作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排頭兵》中提出,國有企業(ye) 必須在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為(wei) 推動我國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排頭兵。

“具體(ti) 來說,要著力增強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著力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著力打造高水平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鏈等。”

疫情對全球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生較大影響,產(chan) 業(ye) 鏈布局也將成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未來發展的風向標。對於(yu) 國有企業(ye) 來說,產(chan) 業(ye) 鏈重啟需抓住協同這個(ge) “牛鼻子”。

在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電子旗下冠捷科技北京分部的廠區內(nei) ,智能化生產(chan) 設備在高速運轉,穿著標準作業(ye) 服裝的工人們(men) 戴著口罩,井然有序地守在生產(chan) 流水線旁。

作為(wei) 全球知名的顯示器與(yu) 液晶平板電視的生產(chan) 製造商,冠捷科技一直處於(yu) 其所在產(chan) 業(ye) 鏈上遊,疫情期間共協助235家供應商完成複產(chan) ,有序保障全球產(chan) 業(ye) 鏈。

“國有製造企業(ye) 大都屬於(yu) 基礎工業(ye) ,位於(yu) 產(chan) 業(ye) 鏈上遊。如果率先有序複工複產(chan) ,下遊的企業(ye) 也將跟著受益,有利於(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條的協同與(yu) 延伸。”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文成說。

在王文成看來,創新技術研發是國有製造企業(ye) 的發展“命脈”。國有企業(ye) 充分運用新技術,才能更好發揮示範作用,有利於(yu) 形成新模式與(yu) 業(ye) 態,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806所湖州基地氧化劑處理工房,輕輕一按確認鍵,倒料、粉碎、烘幹、出料……整個(ge) 氧化劑處理過程一氣嗬成,自動化生產(chan) 線讓工序變得簡單又高效。

該所裝藥車間主任吳戰武告訴記者:“幾年前,806所的生產(chan) 場所還用著‘作坊式’的生產(chan) 模式。如不是親(qin) 眼所見,一定預想不到車間能變得如此智能。”

據吳戰武介紹,麵對自動化底子弱、國內(nei) 尚無可借鑒經驗等問題,806所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對殼體(ti) 製備、裝藥生產(chan) 線生產(chan) 布局及製造工藝流程進行了全麵優(you) 化,研製開發了氧化劑自動粉碎係統等智能設備,真正提升科研生產(chan) 的自動化水平。

“以氧化劑處理工序為(wei) 例,該工序的產(chan) 能在人員減少30%的情況下還提高了兩(liang) 倍。”

李錦表示,加強創新研發能力是企業(ye) 當前轉型的重中之重,國有企業(ye) 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攻關(guan) ,從(cong) 而更好提升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

產(chan) 學研結合

人才投入提供重要支撐

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是打通創新鏈條、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疫情期間,國有企業(ye) 充分發揮平台帶頭作用,在技術研發上做足文章。

柳工集團廣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視核心技術為(wei) 企業(ye) 發展“靈魂”。據介紹,該公司持續與(yu) 上海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向業(ye) 內(nei) 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如今公司近一半是技術人員。

智拓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慶權表示,疫情期間,公司技術人員研發工業(ye) 機器人、智能物流設備等智能化產(chan) 品,都派上大用場。這些產(chan) 品支撐的智能化生產(chan) 不僅(jin) 大大削弱了用工短缺的影響,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員工交叉感染。

在華晨集團,疫情期間該集團緊急開啟負壓救護車生產(chan) 線,並不斷優(you) 化生產(chan) 流程。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負壓救護車在正常生產(chan) 過程中,從(cong) 研發優(you) 化到技術評審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疫情期間為(wei) 了更快速滿足一線需求,通過研發與(yu) 技術人員的反複實驗,周期被縮減到3個(ge) 工作日。

在李錦看來,做好新技術的研發與(yu) 運用,未來國有企業(ye) 仍要做好四方麵工作:一是高度重視創新與(yu) 研發,把技術創新作為(wei) 企業(ye) 發展的核心戰略;二是加強技術創新機製建設,鼓勵技術創新投入產(chan) 出,保障創新工作穩定推進;三是強化高精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ang) ,完善激勵機製;四是加大創新資金投入,把創新作為(wei) 引導未來的風險投資。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國資委將指導中央企業(ye) 利用好這次形成的研發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和成果經驗,加快促進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信息同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在近日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資委新聞發言人夏慶豐(feng) 也明確了下一階段的發力方向。

曆經“大考”淬煉,運用新技術的理念深入人心,發展新技術的勢頭澎湃洶湧,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加快轉型升級、形成競爭(zheng) 優(you) 勢增強長期動力。中國製造,未來可期!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