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用新技術敲開新機遇之門——代表熱議製造業轉型升級

發布時間:2020-05-29 13:56:47 新華社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推動製造業(ye) 升級”“發展工業(ye) 互聯網”“推進智能製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製造業(ye) 的種種部署,都透出滿滿的“技術含量”。兩(liang) 會(hui) 期間,如何運用新技術從(cong) 危機中找到發展新機遇,推動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代表們(men) 熱議的話題。

在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看來,創新力給了企業(ye) “臨(lin) 危不懼”的底氣。“格力電器一季度損失了300多億(yi) 元銷售額,但不用驚慌,發展中會(hui) 有波動。”她介紹,格力擁有4000餘(yu) 項自主研發的專(zhuan) 利技術。“我們(men) 的生產(chan) 線已經用上了很多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未來還將拓展自動化、機器人領域。我們(men) 有信心應對疫情的衝(chong) 擊。”

“未來十年,技術將成為(wei) 工程機械行業(ye) 洗牌的關(guan) 鍵因素。”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光安認為(wei) ,隨著智能化、工業(ye) 互聯網、大數據和新能源等新技術在行業(ye) 得到廣泛應用,新技術將成為(wei) 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現在智能消費產(chan) 品很多,但智能工業(ye) 化產(chan) 品不多。我們(men) 研發的5G遠程無人駕駛裝載機可以在北京遙控2000公裏外的設備進行作業(ye) 。疫情前還覺得這種需求很遙遠,現在發現並不遙遠。”曾光安說,今年開年以來,工業(ye) 機器人、自動化生產(chan) 線等智能化製造係統助推柳工實現逆勢“飄紅”,核心產(chan) 品線均優(you) 於(yu) 行業(ye) 增長。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工藝技術部新品試製裝配工段長許燕妮,是當下很多技術型產(chan) 業(ye) 工人的縮影:去年底,企業(ye) 引入智能化的國六標準發動機生產(chan) 線,身為(wei) 工種技能大師的她也隨企業(ye) 一同轉型,負責發動機新品的裝配驗證,為(wei) 智能化流水線批量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打造標準。

許燕妮認為(wei) ,隨著智能製造的普及,技術人才已成剛需。必須讓更多產(chan) 業(ye) 工人的裝配技能水平跟得上裝備進度,企業(ye) 應重視培養(yang) 更多一專(zhuan) 多能的工人。

作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機械行業(ye) 資深專(zhuan) 家,全國人大代表、國機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剡水建議,更大力度支持製造業(ye) 的產(chan) 品研發創新,支持企業(ye) 加快量產(chan) 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國內(nei) 先進裝備產(chan) 品。以農(nong) 機裝備領域為(wei) 例,加大對自動駕駛和智能農(nong) 機裝備補貼力度,提升國內(nei) 農(nong) 機智能化水平,為(wei) 精準農(nong) 業(ye) 和智慧農(nong) 業(ye) 提供支撐。

在談到企業(ye) 技術創新痛點時,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傳(chuan) 衛表示,目前企業(ye) 的創新成本較高。“項目的研發需要幾年時間,研發成功後又要融資建生產(chan) 線、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再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知識產(chan) 權保護成本等,利潤極度壓縮,企業(ye) 較難維持持續創新的能力……”他建議,通過資金補貼、風險投入、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勵裝備製造創新,激發出裝備製造業(ye) 源源不斷的活力。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