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

發布時間:2020-07-22 14:57:14 人民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編者按:在危機中育新機,於(yu) 變局中開新局。隨著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緊抓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wei) 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風口,不僅(jin) 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更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所盼。

如何落實“六穩”“六保”工作,確保政府工作報告決(jue) 策部署落地生根?人民網推出“育新機 開新局”係列報道,專(zhuan) 訪監管部門負責人,暢談前沿產(chan) 業(ye) 思考,解讀政策監管規劃。

當前,全球製造業(ye) 正經曆深刻變革,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把數字化轉型作為(wei) 鞏固製造業(ye) 全球領先地位的戰略選擇。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一環”。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製造業(ye) 升級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發展工業(ye) 互聯網,推進智能製造”“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為(wei) 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指明了方向。

近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在接受人民網專(zhuan) 訪時表示,要深刻把握製造業(ye) 全球價(jia) 值鏈重構與(yu) 國際分工格局大調整的曆史機遇,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以融合帶創新、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助發展”,促進我國製造業(ye) 邁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重塑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以下是采訪全文:

人民網:疫情期間,我們(men) 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已經成為(wei) 推動我國生產(chan) 方式、產(chan) 業(ye) 形態、商業(ye) 模式等加速創新的重要途徑。立足曆史發展新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有哪些新內(nei) 涵?

李穎:當前,全球正處在從(cong) 工業(ye) 經濟向數字經濟加速轉型過渡的大變革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孕育興(xing) 起與(yu) 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形成曆史性交匯。站在新的曆史方位,我們(men) 要深刻認識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的內(nei) 涵與(yu) 意義(yi) ,持續深化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有力支撐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是推動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速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必須牢牢把握信息化帶來的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立足製造業(ye) 這一強國之本,將融合發展作為(wei) 推動我國製造業(ye) 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戰略支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相互滲透、深度融合,加快推動製造業(ye) 生產(chan) 方式和企業(ye) 形態重構,促使製造業(ye) 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高生產(chan) 效率、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是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的重要舉(ju) 措。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已經進入創新突破、深入滲透、擴散應用的加速發展期,對於(yu) 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作用日益凸顯。融合發展充分釋放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引領作用,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引發生產(chan) 組織模式、商業(ye) 運行邏輯、價(jia) 值創造機製深刻變革,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新模式,拓展製造業(ye) 發展新空間,為(wei) 發展壯大數字經濟持續注入新動能。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是搶占全球新一輪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製高點的必然選擇。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經濟全球化規則重構困難重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成為(wei) 世界各國化解疫情危機、調整失衡產(chan) 業(ye) 結構、構建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重要舉(ju) 措。融合發展有利於(yu) 加快高端工業(ye) 軟件、工業(ye) 智能、關(guan) 鍵設備等核心技術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殺手鐧技術;融合發展有利於(yu) 推進數字供應鏈建設,為(wei) 供應鏈各類主體(ti) 、要素和環節賦能賦智,有效提升柔性生產(chan) 與(yu) 快速轉產(chan) 能力;融合發展有利於(yu) 我國製造業(ye) 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you) 化、結構更合理方向發展,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

人民網:目前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都湧現出哪些典型案例?

李穎:近年來,在社會(hui) 各界的全力推進下,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成效顯著,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兩(liang) 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基礎不斷夯實。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ye) 兩(liang) 化融合基礎已較為(wei) 紮實、局部環節信息化基本實現,融合發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應用”向“突破全麵集成”轉變。2019年全國兩(liang) 化融合發展水平達54.5,近五年持續保持2%-3%的速度增長,達到集成提升以上階段的企業(ye) 比例增至22.8%,分布結構已升級為(wei) 中間高、兩(liang) 端低的“紡錘型”結構。兩(liang) 化融合管理體(ti) 係貫標企業(ye) 超過25000家,通過評定企業(ye) 近萬(wan) 家,引導企業(ye) 實施超過30000項新型能力建設工程,為(wei) 加速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快速發展,賦能企業(ye) 數字化轉型作用明顯。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作為(wei) 工業(ye) 互聯網的核心,正成為(wei) 工業(ye) 技術與(yu) 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融合創新的關(guan) 鍵載體(ti) ,正成為(wei) 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支撐,正成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國家統一部署、各地大力推動、企業(ye) 積極投入下,我國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迎來高速發展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具有一定區域、行業(ye) 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過70個(ge) ,平均工業(ye) 設備連接數達到69萬(wan) 台,平均工業(ye) 模型數突破1100個(ge) ,平均工業(ye) APP達到2120個(ge) ,在鋼鐵、航空航天、汽車、電子、家電等行業(ye) 湧現出一批融合應用案例,賦能企業(ye) 加速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日益彰顯。

三是跨界融合創新取得突破,開辟產(chan) 業(ye) 發展新賽道。通過持續深化兩(liang) 化融合,推進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各場景的深化應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模式和新型業(ye) 態。截至2019年底,全國實現網絡化協同、個(ge) 性化定製和服務型製造的企業(ye) 比例分別為(wei) 36.2%、8.8%和26.2%。網絡化協同在飛機、船舶、電子等行業(ye) 推廣普及,商飛、中船、華為(wei) 等企業(ye) 發展基於(yu) 模型的設計(MBD)、集成研發流程(IPD)等新型協同研發方式;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在家電、服裝、家具等行業(ye) 普遍推廣,青島紅領、尚品宅配、小米科技等一批創新型企業(ye) 通過構建新型生產(chan) 模式實現了逆勢增長;服務型製造在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製造等行業(ye) 快速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資租賃等業(ye) 務日益成為(wei) 三一、徐工、金風科技等企業(ye) 利潤的重要來源。

人民網:早在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ye) 化深度融合”,在當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如何進一步推動信息化和工業(ye) 化融合再開新局?

李穎: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總體(ti) 看來,推進兩(liang) 化深度融合是一項長期的係統性工程,涉及多個(ge) 主體(ti) 、多個(ge) 環節、多個(ge) 領域,需要從(cong) 點、線、麵等不同層麵探索科學的發展路徑。進入後疫情時代,要善於(yu) 化危為(wei) 機,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著力夯實基礎、深化應用、培育動能、優(you) 化服務,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硬”“兩(liang) 戰勝”,加快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步伐,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夯實基礎,加快布局數字“新基建”。第一,持續實施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高質量打造多層次、係統性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體(ti) 係,培育推廣基於(yu) 平台的係統解決(jue) 方案,加快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建設。第二,落實國家軟件發展戰略,加快軟件產(chan) 業(ye) 發展,推動工業(ye) 軟件和工業(ye) APP研發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推廣。第三,統籌推進國家工業(ye)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引導地方建設分中心,提升工業(ye) 數據資源的匯聚、應用和共享水平。

二是深化應用,推進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第一,加快企業(ye) 全鏈條數字化改造,推動工業(ye) 設備和核心業(ye) 務上雲(yun) 上平台,提升融合管理、網絡協同、數據貫通、軟件開發、智能應用和安全防護等能力,形成數據驅動的協同設計、柔性生產(chan) 、精益管理、智能運維等模式。第二,圍繞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ye) 融合應用需求,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不同行業(ye) 、環節、領域的擴散規律,分行業(ye) 製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探索方法科學、機製靈活、分業(ye) 施策的差異化發展模式。第三,引導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等產(chan) 業(ye) 集群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通信網絡、數據中心、能源管控中心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建設產(chan) 業(ye) 集群公共服務平台,鼓勵集群內(nei) 企業(ye) 上平台用平台,提升產(chan) 業(ye) 集群綜合競爭(zheng) 力。

三是培育動能,發展壯大新模式新業(ye) 態。第一,加快研發、製造、管理、商務、物流、孵化等資源要素的數字化改造、在線化匯聚和平台化共享,釋放數據潛力,整合利用全社會(hui) 資源要素開展創業(ye) 創新活動,打造製造業(ye) “雙創”升級版。第二,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yu)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融合創新應用,培育基於(yu) 平台的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chan) 、個(ge) 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促進製造業(ye) 智能化、精準化、柔性化、綠色化發展。第三,發展壯大共享製造、工業(ye) 電子商務、現代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金融等新業(ye) 態,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拓展產(chan) 業(ye) 發展新空間。

四是優(you) 化服務,打造現代產(chan) 業(ye) 智能治理體(ti) 係。第一,推動建設一體(ti) 化的產(chan) 業(ye) 大數據平台,建立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數據采集分析體(ti) 係,分門類分行業(ye) 構建國家、省市等多級產(chan) 業(ye) 雲(yun) 圖。第二,支持建設全國性的戰略物資保障調度平台,依托平台推進戰略物資供需精準對接,動態優(you) 化戰略物資生產(chan) 能力布局和儲(chu) 備結構,強化產(chan) 業(ye) 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能力。第三,完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下遊跨行業(ye) 、跨地域、跨企業(ye) 協作機製,提升“雙鏈”分析預警、資源融通、動態調整等能力,打造穩定運行、要素共享、能力互補、價(jia) 值共創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

人民網:為(wei) 進一步推進融合發展,促進數字經濟新優(you) 勢不斷壯大。信息技術發展司如何從(cong) 製度層麵上給予相關(guan) 指導和支持?

李穎:為(wei) 進一步推進融合發展,我司將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圍繞政策製定、體(ti) 製創新、生態構建和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不斷加強製度建設,為(wei) 地方、行業(ye) 、企業(ye) 提供相關(guan) 指導和支持。

一是堅持舉(ju) 旗定向,完善融合發展政策。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出台並持續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實施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行動,研究製定製造企業(ye) 基於(yu) 互聯網創業(ye) 創新、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新模式新業(ye) 態等實施指南,指導各地方加強融合發展政策供給,形成適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ti) 係。構建部委協同、部省聯動的政策落實推進體(ti) 係,持續加強工作合力。

二是堅持深化改革,推動體(ti) 製機製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推動簡化融合發展領域的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大力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ye) 態,推動放寬市場準入限製、降低行業(ye) 準入門檻。破除製約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製度障礙,強化競爭(zheng) 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完善績效評價(jia) 機製,推動建立以融合創新的質量、貢獻、績效為(wei) 導向的分類評價(jia) 和考核體(ti) 係。

三是堅持多方合作,構建融合發展生態。深化產(chan) 融結合,支持建設產(chan) 融結合服務平台,鼓勵設立工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基金,引導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對融合發展領域的支持力度。構建政府主導和市場自主相結合的融合發展新型標準體(ti) 係,組織開展關(guan) 鍵領域行業(ye) 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研製,創新開展兩(liang) 化融合管理體(ti) 係貫標。加快推進專(zhuan) 利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大對融合發展領域技術、數據、商業(ye) 模式等新型創新成果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

四是堅持以人為(wei) 本,加強創新人才培養(yang) 。推進產(chan) 教融合發展,建設工業(ye) 互聯網創新體(ti) 驗中心等“新工科”人才實訓服務平台,豐(feng) 富“新工科”課程資源,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教學模式,打造知識資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動、供需緊密對接的聯合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推動將編程教學等納入基礎教育,鼓勵普通中小學在課程和實踐活動中加強軟件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yang) 。指導舉(ju) 辦工業(ye) 互聯網大賽、工業(ye) 大數據大賽等活動,以賽事為(wei) 依托挖掘優(you) 秀人才、激發人才活力。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