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製造業服務化成共識 需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高效融合

發布時間:2022-01-04 11:21:48 經濟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加快推進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增強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培育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提升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在疫情衝(chong) 擊和全球產(chan) 業(ye) 鏈深度重構的背景下,進一步提振工業(ye) 經濟實力,促進實體(ti) 經濟健康發展已刻不容緩。從(cong) 行業(ye) 規律來看,受數字技術變革和商業(ye) 模式創新等多重因素影響,現代產(chan) 業(ye) 跨界融合越來越明顯,突出表現是在現代生產(chan) 過程中,製造業(ye) 的生產(chan) 流通過程日益出現服務化元素,而借助於(yu) 產(chan) 業(ye) 鏈的縱向拓展和橫向延伸,服務業(ye) 也與(yu) 製造業(ye) 深度綁定。這種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共生的現象,被稱為(wei) “兩(liang) 業(ye) 融合”。

服務業(ye) 是拉動經濟主力

產(chan) 業(ye) 融合源於(yu) 不斷演進的工業(ye) 化進程。由於(yu) 不同產(chan) 業(ye) 之間利潤率存在差異,勞動力會(hui) 從(cong) 第一產(chan) 業(ye) 轉向第二產(chan) 業(ye) ,再從(cong) 第二產(chan) 業(ye) 轉向第三產(chan) 業(ye) 。現代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導致第一和第二產(chan) 業(ye) 比重下降,而第三產(chan) 業(ye) (服務業(ye) )占比隨之提升。從(cong) 全球來看,經濟服務化趨勢非常明顯,世界銀行統計顯示,2000年全球服務業(ye) 增加值在全球生產(chan) 總值(GDP)中的占比為(wei) 60.17%,2009年為(wei) 63.89%,2019年上升至69.97%。

世界主要經濟體(ti) 的發展經驗表明,全球經濟日益呈現如下特征:製造業(ye) 和農(nong) 業(ye) 對GDP的拉動作用相對下降,而服務業(ye) 對GDP的貢獻逐漸上升,成為(wei) 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在日益精細化的現代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下,服務業(ye) 深度融入其他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過程,尤其是專(zhuan) 業(ye) 性強、創新活躍、產(chan) 業(ye) 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已成為(wei) 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引領產(chan) 業(ye) 向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的主力軍(jun) 。

製造業(ye) 服務化成各國共識

基於(yu) 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日益普遍的跨界融合現象,特別是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商務谘詢、服務外包、售後、人力資源和品牌建設等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對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作用,世界各國都把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的融合發展作為(wei) 一項重要政策推進。

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現代製造”理念,其先進製造夥(huo) 伴(AMP)2.0計劃(2014年)致力於(yu) 提供製造業(ye) 所需“中間服務”解決(jue) 方案,包括專(zhuan) 業(ye) 技術、供應鏈夥(huo) 伴、融資渠道等。同為(wei) 發達國家的英國也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複雜產(chan) 品係統創新中心”計劃。美英兩(liang) 國政府均試圖通過向製造業(ye) 注入更多服務元素,推動製造業(ye) 服務化發展。

歐盟促進兩(liang) 業(ye) 融合政策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從(cong) 提出“延伸性產(chan) 品”概念的“歐盟第五框架計劃(FP5)”(1998年)到“FP7計劃”(2007年),均聚焦不斷出現的新需求,通過製造業(ye) 服務化,應對日益消失的產(chan) 業(ye) 邊界。

德國在“工業(ye) 4.0計劃”(2013年)中,提出“互聯網+製造業(ye) ”理念,試圖將信息物理融合係統(CPS)與(yu) 製造業(ye) 發展深度融合,實現製造業(ye) 智能化。通過企業(ye) 內(nei) 部的靈活生產(chan) 和不同企業(ye) 之間的橫向集成,實現生產(chan) 廠商、消費端和物流係統更高水平的萬(wan) 物互聯,進一步重塑德國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引領全球製造業(ye) 新規則製定。德國工業(ye) 4.0計劃的本質,是通過不斷融合服務要素推動製造業(ye) 的現代化轉型。

這些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製造業(ye) 強國,都意識到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發展的巨大作用,積極推動其深度融合,以期保持本國製造業(ye) 在新生產(chan) 組織方式下的競爭(zheng) 力。

多形態融合模式初步顯現

為(wei) 提振製造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推動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融合發展逐漸成為(wei) 我國社會(hui) 共識。2017年,國家發改委印發《服務業(ye) 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明確提出要推動服務向製造拓展,搭建服務製造融合平台,強化服務業(ye) 對先進製造業(ye) 的全產(chan) 業(ye) 鏈支撐。2019年,《關(guan) 於(yu) 推動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培育融合發展新業(ye) 態新模式,探索重點行業(ye) 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2020年,《十五部門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要積極利用工業(ye) 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製造、催生新服務,推動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

在推動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發展實踐中,我國已探索出一條從(cong) 製造業(ye) 服務外包,到服務業(ye) 向製造業(ye) 延伸的多形態融合模式。尤其是在數字技術興(xing) 起之後,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生產(chan) 組織方式:電子製造服務業(ye) 。這種生產(chan) 模式本質即是數字技術推動下的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比如,三一重工從(cong) 2016年至2021年先後推出了客戶關(guan) 係管理(CRM)、三一客戶雲(yun) 、智慧服務係統等一係列數字係統,實時感知設備運行狀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成為(wei) 全球製造業(ye) 的“燈塔工廠”。除了從(cong)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向服務業(ye) 高效延伸的模式外,還有服務業(ye) 企業(ye) 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向製造業(ye) 的延伸。電商企業(ye) 京東(dong) 集團提出的“用戶直連製造(C2M)智能工廠”,通過人工智能、5G、物聯網和雲(yun) 計算,將消費者個(ge) 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快速傳(chuan) 導到生產(chan) 端,根據需求決(jue) 定生產(chan) ,提高了生產(chan) 、消費和流通環節的資源配置效率。

總體(ti) 來看,在服務業(ye) 占據相對主導地位的現代產(chan) 業(ye) 組織體(ti) 係下,推動生產(chan) 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助力製造業(ye) 由生產(chan) 型向生產(chan) 服務型轉變,引導製造業(ye) 企業(ye) 延伸服務鏈條、促進服務增值,不僅(jin) 是促進製造業(ye) 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製造業(ye) 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重要實現路徑,也是有效防範經濟過度服務化潛在危害的有效手段。

在兩(liang) 業(ye) 融合的實踐探索中,我國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走上了一條依托有效融合,壯大實體(ti) 經濟的道路,兩(liang) 業(ye) 融合規模與(yu) 日俱增。《中國工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經濟發展白皮書(shu) (2021)》測算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ye) 互聯網直接產(chan) 業(ye) 增加值規模為(wei) 0.95萬(wan) 億(yi) 元,帶動就業(ye) 603萬(wan) 人;滲透產(chan) 業(ye) 增加值規模為(wei) 2.62萬(wan) 億(yi) 元,帶動就業(ye) 2126萬(wan) 人。

融合短板不容忽視

當前我國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不斷向專(zhuan) 業(ye) 化和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但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發展的短板仍然不容忽視。

一是服務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不強,兩(liang) 業(ye) 融合基礎尚待加強。兩(liang) 業(ye) 融合的一個(ge) 重要前提是,發達的服務業(ye) 能夠引領未來產(chan) 業(ye) 組織變革方向。然而與(yu) 貨物貿易相比,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zheng) 力相對不足。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10月,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金額為(wei) 4857億(yi) 人民幣,同期貨物貿易順差為(wei) 29549億(yi) 人民幣。服務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yu) 旅行、知識產(chan) 權使用費、保險和養(yang) 老金服務業(ye) ,說明我國服務業(ye) 對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依然有限。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部門高端服務活動(研發、管理)比重較低,導致出口中來自製造業(ye) 部門的服務活動價(jia) 值貢獻較少。另一方麵是我國製造業(ye) 服務化(尤其是國內(nei) 服務化)總體(ti) 上還較為(wei) 低端,研發、商務、市場營銷等高智能服務占比較低。

二是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兩(liang) 業(ye) 融合程度明顯偏低。雖然兩(liang) 業(ye) 融合有巨大的體(ti) 量規模,但根據世界投入產(chan) 出數據庫(WIOD)投入產(chan) 出表計算的部分國家兩(liang) 業(ye) 融合度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兩(liang) 業(ye) 融合度指數為(wei) 0.11,低於(yu) 美國0.14、英國0.18、挪威0.26和芬蘭(lan) 0.18的水平。2014年,中國兩(liang) 業(ye) 融合度指數為(wei) 0.08,融合程度依然偏低。較低的產(chan) 業(ye) 融合度,導致我國製造業(ye) 企業(ye) 利潤構成中服務增加值所占的比例相對較低。德勤公司《基於(yu) 全球服務業(ye) 和零件管理調研》顯示,80家全球領先製造業(ye) 公司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為(wei) 26%,服務淨利潤貢獻率平均值則達到46%。據德勤與(yu) 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聯合發布《2014中國裝備製造業(ye) 服務創新調查》報告顯示,我國198家裝備製造企業(ye) 中,78%的企業(ye) 服務收入占總營業(ye) 收入比重不足10%,隻有6%的企業(ye) 服務收入占總營業(ye) 收入比重超過20%。

三是兩(liang) 業(ye) 融合發展生態體(ti) 係尚未成型。兩(liang) 業(ye) 融合的全新生產(chan) 組織形式,給傳(chuan) 統生產(chan) 組織關(guan) 係帶來了衝(chong) 擊。比如,在企業(ye) 內(nei) 部,由於(yu) 新產(chan) 品和新技術的研發設計,需要諸多不同領域專(zhuan) 家相互配合,企業(ye) 研發活動內(nei) 置化成本顯然高於(yu) 服務外包。但是,由於(yu) 知識型服務往往需要與(yu) 企業(ye) 的生產(chan) 組織過程密切銜接,並不斷修正調整,如此又可能導致服務外包成本大幅上升,帶來成本不經濟。對於(yu) 企業(ye) 來說,如何適應不斷融合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新模式,需要不斷探索和試錯。另外,這種全新的組織方式也給現有市場監管體(ti) 係帶來挑戰,比如,在現有國民經濟統計框架下,監管部門尚不能準確掌握兩(liang) 業(ye) 融合的真實體(ti) 量。

夯實兩(liang) 業(ye) 融合之基

一要不斷壯大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實力。高質量發展的服務業(ye) 是兩(liang) 業(ye) 融合的重要基礎,尤其是作為(wei) 直接參與(yu) 製造業(ye) 生產(chan) 和流通過程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國際經驗表明,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正是憑借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牢牢占據全球價(jia) 值鏈分工頂端。因此,促進兩(liang) 業(ye) 融合的重點是紮實提升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水平,重點做好研發設計、信息技術、金融、物流、檢驗檢測認證和品牌管理等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引導企業(ye) 以產(chan) 業(ye) 升級需求為(wei) 導向,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ye) 務,不斷提升服務供給質量,形成對製造業(ye) 強大的“虹吸效應”。這不僅(jin) 可以規避經濟過度服務化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也是促進兩(liang) 業(ye) 融合的重要基礎。

二要以更包容態度支持新業(ye) 態發展。兩(liang) 業(ye) 融合是個(ge) 新事物,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快速發展,這些新模式新業(ye) 態使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和價(jia) 值鏈不斷重構。為(wei) 應對其帶給現有監管體(ti) 係的挑戰,監管部門要及時補上監管短板,強化消費者保護。通過出台兩(liang) 業(ye) 融合負麵清單,建立包容審慎監管規則,劃定剛性底線、製定柔性邊界、厘清監管責任,同時通過加強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引導新業(ye) 態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要盡快建立兩(liang) 業(ye) 融合統計製度。統計數據的缺失,影響政策的準確製定。在現有統計體(ti) 係下,僅(jin) 憑製造業(ye) 增加值數據已不能準確反映兩(liang) 業(ye) 融合的真實體(ti) 量。主要原因在於(yu) ,不斷消失的產(chan) 業(ye) 邊界使部分增加值可能在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領域被重複統計。而新業(ye) 態新模式也可能造成其真實增加值的錯統、漏統。因此要加大對兩(liang) 業(ye) 融合經濟現象的統計監測,充分應用統計數據及新技術、新理念,全麵認識兩(liang) 業(ye) 融合現狀,構建與(yu) 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監測評價(jia) 體(ti) 係和統計方法,為(wei) 正確認識兩(liang) 業(ye) 融合的發展趨勢、主要短板和推進策略提供科學支撐。

四要抓住數字化轉型這一關(guan) 鍵變量。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數據生產(chan) 要素的價(jia) 值被徹底激活,在製造業(ye) 領域,數字技術催生出智能製造、柔性生產(chan) 和產(chan) 品全生產(chan) 周期管理等多種全新的組織方式,這大大提升了全社會(hui) 資源配置效率。因此,在推動兩(liang) 業(ye) 融合的過程中,要抓住數字化這一“牛鼻子”,把數字化轉型作為(wei) 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融合發展的主要抓手,利用數字技術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進行智能化改造,從(cong) 而促進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要培育有利於(yu) 兩(liang) 業(ye) 融合的創新生態。通過教育體(ti) 製改革,健全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多層次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進一步優(you) 化雙創環境,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的隱形壁壘。用好金融工具,擴大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創新企業(ye) 成長壯大。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 執筆:夏傑長 肖 宇)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