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01 15:29:21 中國青年報

在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上,我國選擇了與(yu) 別國不同的模式,即“車路協同”。這意味著,車要“聰明”,路也要“有智慧”。
自動駕駛領域近日又有新消息。工信部日前發布消息稱,2022年10月,由中國牽頭製定的首個(ge) 自動駕駛測試場景領域國際標準ISO 34501《道路車輛自動駕駛係統測試場景詞匯》正式發布。該標準作為(wei) 自動駕駛係統測試場景的重要基礎性標準,將廣泛應用於(yu) 全球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及產(chan) 品的研發、測試和管理,為(wei) 智慧出行、區域接駁及道路運輸等各類自動駕駛應用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今年以來,與(yu) 自動駕駛相關(guan) 的政策不斷出台,此前交通運輸部發布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對自動駕駛的商用落地作出安全規範要求,提出從(cong) 事運輸經營的有條件自動駕駛和高度自動駕駛汽車應當配備駕駛員,從(cong) 事運輸經營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應當配備遠程駕駛員或安全員。
如何規範自動駕駛汽車在運輸服務領域的應用?智能汽車的發展需要哪些安全保障?在浙江省特聘專(zhuan) 家、法國JUNIA大學客座教授王澤峰看來,不能讓汽車廠商既做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汽車的數據、黑匣子都掌控在廠商手裏,因此其對事故原因的說明往往難以服眾(zhong) ,或許需要國家成立相關(guan) 機構或由汽車行業(ye) 協會(hui) 負責管理黑匣子,或強製廠商將數據同步至相關(guan) 部門。”
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物理科學與(yu) 技術係副教授、開放創新實驗室負責人浦實從(cong) 事雷達天線相關(guan) 研究,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智能汽車尚不具備完全自動駕駛條件,特別是在車路協同尚未完全實現的情況下。
出行路上的“智能終端”
業(ye) 界一般認為(wei) 國內(nei) 最早的無人駕駛車項目始於(yu) 2013年,由互聯網公司主導研發,與(yu) 第三方汽車廠商合作製造。此後,一些科技公司、手機廠商開始轉向汽車領域,跨界造車。
“互聯網公司或者手機廠商跨界造車,會(hui) 大大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ye) 的發展。”在王澤峰看來,汽車無疑會(hui) 成為(wei) 未來城市、未來道路上的智能終端,但是汽車產(chan) 業(ye) 的不同在於(yu) ,它需要實打實的技術基礎,而不隻是互聯網模式創新。他介紹,至少在技術層麵需要進行各種安全測試流程和標準的製定,在算法層麵需要足夠的真實數據加以驗證。
浦實則從(cong) 市場角度分析了當下智能汽車的發展前景,指出得益於(yu)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汽車領域的整體(ti) 格局已逐漸發生改變。在他看來,在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領域,我國具有一定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我國依托信息產(chan) 業(ye) 實力,有望抓住行業(ye) 轉型機遇,縮短與(yu) 跨國車企的差距,最終實現彎道超車。
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wan) 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搭載組合輔助駕駛係統的乘用車新車市場占比達到20%。“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實際上為(wei) 未來智能網聯車的進入打開了大門、加速了進程。”浦實說。
對於(yu) 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至關(guan) 重要的芯片和操作係統,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曾在去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論壇(2021)上說,汽車業(ye) 要早做準備,“卡脖子”零部件至少要有一個(ge) 備胎。他建議企業(ye) 之間聯合攻關(guan) ,突破芯片、智能駕駛操作係統、車載智能計算平台、軟件工具鏈條等關(guan) 鍵環節。對此,浦實深切感受到市場終端需求和研發周期倒逼的緊迫性。
因具有探測距離遠、集成度高、探測性能穩定、成本較低、不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等明顯優(you) 勢,汽車毫米波雷達成為(wei) 汽車碰撞預警、自適應巡航控製、主動安全乃至自動駕駛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傳(chuan) 感裝備。
“它的研發及量產(chan) 應用,將推動自動或輔助駕駛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發展。”浦實提到,目前汽車毫米波雷達相關(guan) 產(chan) 品性能仍有待提升。除與(yu) 激光雷達、視覺雷達的技術路線競爭(zheng) 外,國內(nei) 外同類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也非常激烈。
王澤峰也注意到了傳(chuan) 感裝備的發展現狀。他介紹,激光雷達對雨霧的穿透能力受到限製,而且對黑色的物體(ti) 反射率低;毫米波雷達目前在不考慮氣候幹擾條件下相較激光和視覺雷達精度不夠高;而超聲波雷達的感知距離受限。“工藝需要沉澱,與(yu) 自動駕駛相關(guan) 的技術都要經曆技術迭代的過程。”王澤峰說。
中國方案:車路協同
推動自動駕駛所需的技術攻關(guan) 並非易事,這從(cong) 相關(guan) 規劃的內(nei) 容變化上就能看出: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年初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占比達到50%,中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市場化應用,到2025年,新車基本實現智能化,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而2020年正式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則提出到2025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chan) ,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在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上,我國選擇了與(yu) 別國不同的模式,即“車路協同”。這意味著,車要“聰明”,路也要“有智慧”。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定位係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將車路協同稱為(wei) “中國的解決(jue) 方案”。在去年的公開課視頻中,他解釋,單車智能意味著人在車裏駕駛隻能看到車周邊的情況,如果側(ce) 麵出現大車遮擋,容易形成視野盲區。而建立所謂的車聯網,就能解決(jue) 這樣的問題。在駕駛過程中通過5G+移動互聯網+北鬥感知外界環境變化、外界車輛的情況,實現車與(yu) 路、車與(yu) 人、車與(yu) 環境的交互,以保證行駛車輛的安全及自動駕駛整體(ti) 的安全性。
在王澤峰看來,車路協同的優(you) 勢是行業(ye) 共識,它需要協調多方力量,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和重建。在這方麵,我國具備體(ti) 製優(you) 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布局車路協同。
具體(ti) 到現實應用中,我國已有多地與(yu) 企業(ye) 達成合作,提供實驗道路。在南昌,正在建設的九洲高架東(dong) 延項目將建成國內(nei) 首條基於(yu) “5G+北鬥”車路協同的開放式城市智慧道路,並開展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測試。2019年1月1日,京禮高速建成通車,其中延崇(北京延慶-河北崇禮)段是智慧高速試點項目,沿線配有攝像頭、路側(ce) 雷達、氣象傳(chuan) 感器等智能設備。
在浦實看來,未來智能網聯車的安全駕駛,要依靠車路協同的真正實現,在多方合力中,車企不可避免地要共享數據、提供平台。在研發助力上,尤其需要高校相關(guan) 汽車專(zhuan) 業(ye) 的加入。而道路的智能化屬於(yu) 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也需要政府層麵做好城市規劃設計。王澤峰也表示,要實現長距離的無人駕駛,需要科研工作者加快把體(ti) 製優(you) 勢轉化成技術優(you) 勢。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