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物流裝備 > 正文

物流裝備業加速崛起

發布時間:2022-09-14 09:00:37 人民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2012年至2021年,我國快遞年業(ye) 務量從(cong) 57億(yi) 件增長至1083億(yi) 件,增加了18倍。自2014年起,業(ye) 務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

龐大的市場、海量的業(ye) 務、極高的時效,離不開自動化、智能化物流裝備的助力。截至今年6月底,行業(ye) 全自動分揀中心超過400個(ge) 。

作為(wei) 服務業(ye) ,快遞業(ye) 如何帶動上遊製造業(ye) 發展?二、三產(chan) 業(ye) 間擦出了怎樣的火花?記者進行了采訪。

新需求催生新產(chan) 業(ye) ,首台國產(chan) 裝備實現商用

把15年來中國快遞業(ye) 務量化作一條曲線,其陡然攀升的坡度頗為(wei) 亮眼。2007年,突破10億(yi) 件;2010年,邁上20億(yi) 件台階;2014年,跨過100億(yi) 件大關(guan) ,實現曆史性突破。

然而,高速增長的業(ye) 務量也帶來了“爆倉(cang) ”的問題。從(cong) 2009年起,每年“雙11”期間,海量包裹集中湧入快遞網絡,滯留在轉運中心、末端網點等多個(ge) 環節,快遞一時變“慢遞”。

怎麽(me) 辦?行業(ye) 達成共識:上設備,用科技來解決(jue) 人力不足的瓶頸。國內(nei) 外考察了一圈,快遞企業(ye) 負責人頗為(wei) 苦惱:國內(nei) ,沒有相關(guan) 供應商;進口,一套設備動輒三四千萬(wan) 元,企業(ye) 無法承受。

這時,中科微至創始人李功燕抓住了全新的市場機會(hui) 。在李功燕看來,快遞分揀設備的底層技術已在實驗室裏經過了10多年的驗證,技術非常成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實現商業(ye) 化轉換。

2016年5月,李功燕團隊第一套交叉帶快遞包裹分揀係統樣機完成。同月,團隊和中科微投共同成立中科微至。首台設備售價(jia) 約1000萬(wan) 元,隻是進口設備價(jia) 格的1/3至1/4。

“首台套的突破是最難的,我們(men) 遇到了好時機。”中科微至公司總經理姚益說。2016年,電子麵單已逐步取代手寫(xie) 麵單,為(wei) 實現自動化分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消費者已不願再忍受“慢遞”,各方壓力下快遞企業(ye) 必須做出改變。

第一家與(yu) 中科微至合作的企業(ye) 是中通快遞。2016年11月,中科微至的自動分揀設備在中通快遞東(dong) 莞分撥中心正式運行。自動化設備的加入,讓轉運中心操作員人數從(cong) 400人降至85人,日處理量卻從(cong) 40萬(wan) 件提升至50萬(wan) 件,分揀準確率也提高至99%。

嚐到了甜頭,快遞企業(ye) 紛紛上馬自動分揀設備。2018年,中通投入的自動分揀設備數量較上一年已經翻番;圓通投入近40套自動化分揀設備,對近半轉運中心進行改造。

火爆的市場吸引了更多製造商加入,競爭(zheng) 者的入局也加速了行業(ye) 創新的步伐。2018年,一款“小黃人”機器人橫空出世,為(wei) 快遞自動分揀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小黃人”機器人,由浙江立鏢機器人公司研發生產(chan) 。不同於(yu) 自動化分揀線,立鏢機器人將分揀中心設計為(wei) 上下兩(liang) 層。上層為(wei) 機器人工作平台,下層為(wei) 分揀收件區,由機器人自動識別地址,自動規劃路線,再將包裹投入相應的收件區。“小黃人”機器人一經亮相,便受到了申通的青睞,在其浙江、山東(dong) 、河南的轉運中心相繼投入使用。

自此,物流裝備行業(ye) 進入高速發展期,湧現出了中郵科技、新北洋、德馬科技、金峰物流等新企業(ye) 。截至2019年底,中國快遞業(ye) 累計建成超5000公裏自動化流水線,與(yu) 中國地鐵總裏程相當。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自動分揀設備市場規模約260億(yi) 元,年度增長率約21.8%。其中,13家頭部快遞分揀設備商實現營收148.1億(yi) 元,同比增長44.2%。

供需雙方協同創新,核心算法、芯片自主可控

短時間內(nei) 實現爆發式成長,國內(nei) 物流裝備行業(ye) 走的是一條總裝、集成的道路。

“國內(nei) 大部分集成商核心部件都需要向外采購,不少關(guan) 鍵部件還依靠進口。隨著競爭(zheng) 的加劇,把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裏愈發重要。”姚益說。

實現快遞自動分揀,最關(guan) 鍵的一環是“讀碼”。即當快遞在分揀帶上高速流轉時,設備能及時抓取、讀取包裹的條形碼,準確判斷包裹的下一個(ge) 目的地。要實現這一功能,離不開智能視覺係統。

“以設備常用的8K高速動態條碼識別相機為(wei) 例,原先我們(men) 都依靠進口,一台相機進價(jia) 20萬(wan) 元。”姚益介紹,經過幾年攻關(guan) ,中科微至在相機的核心算法、設備結構、關(guan) 鍵單元等方麵都實現了國產(chan) 替代。不僅(jin) 如此,中科微至自主研發的相機識別率比進口產(chan) 品高0.5至1個(ge) 百分點,能有效應對條碼汙損、褶皺、變形、傾(qing) 斜、模糊等問題,識別準確率達到99%以上。

裝備企業(ye) 奮發向上,快遞企業(ye) 也開始與(yu) 供應商合作,協同攻關(guan) 。

針對“讀碼”環節,圓通與(yu) 供應商建立聯合攻關(guan) 小組,在行業(ye) 內(nei) 創新性地將工業(ye) 相機、上位機、稱重組件與(yu) 交叉帶的供包台組合在一起。這種組合式設備既能掃描還能稱重,可同步將包裹條碼、重量、對應的網點代碼等信息上傳(chuan) 到業(ye) 務係統,實現數字化工具與(yu) 自動化設備的融合。目前,在這一創新設備的助力下,圓通成都集運中心的4層自動化分揀設備,每小時處理量可達19萬(wan) 票,設備的分揀準確率接近99.9%。

供需雙方的協同創新也延續到物流裝備的智能化改造階段。

如今,在不少商超的自動結賬環節,消費者隻要將購買(mai) 的物品放進自動結賬機,設備即可自動掃描、計算出商品的款式、單價(jia) 、總件數以及總價(jia) 。“我們(men) 希望未來的智慧物流也是如此。貨物走到哪裏,設備都能自動識別、智能分析。”菜鳥物流科技產(chan) 品技術部負責人許俊說。

這一場景的實現離不開RFID(射頻識別)芯片。長期以來,RFID芯片及讀寫(xie) 器都被國外企業(ye) 壟斷。為(wei) 實現行業(ye) 的智能化升級,菜鳥物流、京東(dong) 、順豐(feng) 等企業(ye) 紛紛發力RFID芯片的研發製造。

“RFID芯片看起來像透明膠帶一樣柔軟。從(cong) 製造工藝上講,RFID芯片對製作工藝的要求比手機芯片要低很多,但對芯片中集成的算法要求很高。”許俊說,相比服飾、商超等應用場景,物流場景更為(wei) 複雜,對RFID的識別準確率要求更高。為(wei) 此,菜鳥物流聚焦RFID的標簽設計、讀寫(xie) 器研發、算法優(you) 化,將RFID芯片的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97%。同時攜手上遊半導體(ti) 供應商,研製物流專(zhuan) 用RFID芯片,將RFID芯片價(jia) 格降至0.1到0.2元,為(wei) 大規模應用提供可能。

物流裝備揚帆出海,備受海外客戶認可

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時效嚴(yan) 苛。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國內(nei) 物流裝備企業(ye) 開始闖蕩全球市場。

裝備企業(ye) 率先出海,以品質贏得市場。

與(yu) 韓國最大電商企業(ye) Coupang簽訂了近2億(yi) 元人民幣的智能物流係統項目;參與(yu) 俄羅斯最大電商OZON公司的智能物流項目;競標東(dong) 南亞(ya) 最大電商Shopee的智能配送中心項目;簽訂西班牙、德國和美國跨境電商智能物流項目訂單……2021年,德瑪科技國際化邁出實質步伐。

目前,德馬科技在全球初步構建了“中央工廠+全球區域工廠+本地化合作組裝工廠”的全球化製造網絡,在印度、越南、巴西、日本、澳大利亞(ya) 等國家設立了營銷服務中心。2019年至2021年,分別實現海外銷售收入1.67億(yi) 元、2.11億(yi) 元、3.34億(yi) 元。

中科微至同樣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產(chan) 品已出口至泰國、印度尼西亞(ya) 、菲律賓、新加坡、北美、南美等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在手訂單合同金額合計約24.80億(yi) 元,海外市場占比18.63%。

物流企業(ye) 化身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帶動裝備走出去。

今年6月17日,巴基斯坦首個(ge) 自動化快遞分撥中心建設所需的核心設備和零部件從(cong) 上海港起航。

8月,裝滿5個(ge) 集裝箱的設備正式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和拉合爾。“分撥中心所有的設備,甚至連每一顆螺絲(si) 都是中國製造的。”菜鳥物流巴基斯坦項目有關(guan) 負責人說,菜鳥物流的20人團隊將駐守4個(ge) 月,完成設備的安裝、調試,幫助巴基斯坦電商Daraz備戰“雙11”。

Daraz電商該項目負責人烏(wu) 斯曼·庫雷希表示,自己幾年前曾前往中國參觀快遞轉運中心,對那裏的自動化設備印象深刻,“菜鳥物流提供的自動化分撥設備,將縮短我們(men) 的分撥時間,過去我們(men) 花4個(ge) 小時要完成的工作,現在1個(ge) 小時就能完成。”

快遞企業(ye) 嚐試出海,裝備服務“齊步走”。

近年來,快遞企業(ye) 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極兔速遞在深耕東(dong) 南亞(ya) 市場後,2022年先後在墨西哥、巴西正式起網運營,目前業(ye) 務範圍已覆蓋印度尼西亞(ya) 、越南、馬來西亞(ya) 、菲律賓等12個(ge) 國家;菜鳥物流已在歐洲、美洲、東(dong) 南亞(ya) 等地建立海外倉(cang) 、分撥中心……無一例外,這些企業(ye) 都帶著國內(nei) 物流裝備一起漂洋出海。“中國物流裝備的性價(jia) 比、可靠性、穩定性、工作效率都是最高的。”許俊說。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