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07 13:54:56 現代物流報

文 /現代物流報記者 何文忠 馬敬澤
“GoGBA大灣區發展日”近日落下帷幕,逾300位企業(ye) 代表共同探討大灣區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及智能製造等重要領域的發展方向與(yu) 商機;深圳市前海合作區發布行動方案,在數據跨境流動、建設開放式“AI+無人船”示範基地等方麵提出15項任務……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在跨境協同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上動作頻頻。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六年來,“科技+製造+金融”始終是大灣區產(chan) 業(ye) 融合的主要方向。今年1月15日開幕的廣東(dong) 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hui) 議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加快、人才要素流動進一步暢通,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個(ge) 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依據自身定位,取得持續進展。
不過,要構築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大灣區仍有痛點需要解決(jue) 。“粵港澳在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互補等方麵具備優(you) 勢,但在協同機製、要素流動上也存在一定不足。”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穎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仍存痛點
伴隨著DeepSeek的爆火與(yu) “杭州六小龍”的崛起,國內(nei) 對創新型經濟的關(guan) 注和支持度不斷上升。
作為(wei) 我國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全球物流、金融樞紐,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與(yu) 協同,發揮自身在金融、服務業(ye) 、製造業(ye) 等領域的優(you) 勢,引領開放型、創新型經濟邁上新台階,成為(wei) 其社會(hui) 各界廣泛關(guan) 注的問題。
林至穎指出,盡管大灣區整體(ti) 產(chan) 業(ye) 與(yu) 要素齊全,但大灣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大而不強”的問題仍有待解決(jue) 。
一方麵,在產(chan) 業(ye) 發展程度及創新能力上,大灣區城市間存在差距甚至斷層,製約了其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一體(ti) 化發展。例如,深圳市在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具有很強的基礎,但中山市在電子信息方麵基礎相對薄弱,缺乏與(yu) 深圳配套的產(chan) 業(ye) 環節,導致兩(liang) 地供應鏈銜接不夠緊密。
另一方麵,同質化也是大灣區需要麵對的一個(ge) 問題。例如,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東(dong) 莞等城市也均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麵發力,這種同質競爭(zheng) 無疑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構成影響。
而另一方麵,產(chan) 業(ye) 鏈韌性卻有待進一步提升。關(guan) 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大灣區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高度依賴進口芯片,2022年合作區集成電路企業(ye) 僅(jin) 40餘(yu) 家,與(yu) 長三角差距顯著。
實際上,針對大灣區產(chan) 業(ye) 協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國自2021年以來陸續部署了橫琴(珠海)、前海(深圳)、南沙(廣州)、河套(深圳)四大平台作為(wei) 大灣區先行先試的示範區。
其中,橫琴聚焦澳門經濟多元化,前海對接香港現代服務業(ye) ,南沙聚焦粵港澳整體(ti) 開放,河套強化深港科技合作。四大平台輻射帶動的城市不同,側(ce) 重的產(chan) 業(ye) 與(yu) 功能也不同,為(wei) 大灣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雖然四大平台定位清晰,但在聯動的緊密性上還存在不足。今年兩(liang) 會(hui) ,林至穎建議,中央統籌支持港澳與(yu) 廣東(dong) 深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合作,以四大平台為(wei) 戰略支點,推動大灣區成為(wei) 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世界級經濟增長極。
突破區域協同發展的瓶頸
供應鏈數智化水平不均、美歐推動“供應鏈回流”、港澳“超級聯係人”作用未充分釋放,均深刻影響著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發展。
為(wei) 此,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林至穎提出以下五個(ge) 方麵的建議:
一、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平台聯動+政策協同”新機製。
設立大灣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統籌委員會(hui) 。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粵港、粵澳合作框架下增設專(zhuan) 項工作組,統籌四大平台功能互補。
出台《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安全促進條例》。明確重點產(chan) 業(ye) 鏈(如半導體(ti) 、新能源)安全清單,建立跨區域產(chan) 能備份係統。借鑒河套“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經驗,在橫琴、南沙擴大跨境數據流動“白名單”試點。
二、強化創新驅動,打造“基礎研究+產(chan) 業(ye) 轉化”雙引擎。
共建國際科創共同體(ti) 。以河套為(wei) 核心,設立大灣區基礎研究基金,支持港澳高校與(yu) 內(nei) 地機構聯合攻關(guan) 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推動香港5所高校在深圳園區的10個(ge) 研發平台升級為(wei) 國家級實驗室。
構建中試轉化全鏈條服務體(ti) 係。在南沙、東(dong) 莞布局中試基地,提供“概念驗證—樣品試製—市場測試”一站式服務。鼓勵廣汽、華為(wei) 等龍頭企業(ye) 開放供應鏈,帶動中小企業(ye) 參與(yu) 技術迭代。
三、推動數智轉型,建設“供應鏈大腦+產(chan) 業(ye) 雲(yun) 平台”。
打造大灣區供應鏈數智中樞 。整合廣州公共資源采購平台、深圳跨境電商樞紐功能,構建覆蓋研發、物流、金融的“產(chan) 業(ye) 雲(yun) ”。支持齊心集團、順豐(feng) 等企業(ye) 開發工業(ye) 品大模型,實現非標物資智能匹配。
實施“萬(wan) 企上鏈”行動計劃。對中小微企業(ye) 提供數字化改造補貼,3年內(nei) 推動10萬(wan) 家企業(ye) 接入大灣區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推廣南方電網“全流程可視供應鏈”經驗,實現需求預測、品控管理智能化。
四、深化開放合作,拓展“國際網絡+區域協同”新空間。
強化港澳國際門戶功能。支持香港建設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依托快遞樞紐企業(ye) ,拓展“一帶一路”海外倉(cang) 網絡。在前海試點“跨境供應鏈金融通”,允許港澳銀行直接為(wei) 內(nei) 地企業(ye) 提供貿易融資。
共建跨境產(chan) 業(ye) 合作走廊。以廣深港、珠澳極點為(wei) 軸心,布局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跨境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東(dong) 莞與(yu) 香港共建“先進製造飛地”,探索“香港研發+東(dong) 莞製造+澳門銷售”模式。
五、優(you) 化保障體(ti) 係,突破“製度差異+要素流動”瓶頸。
創新跨境人才政策。擴大港澳專(zhuan) 業(ye) 人士跨境執業(ye) 資格(現有1057名),在河套試點“科研簽證”,全球頂尖人才可享15%個(ge) 人所得稅優(you) 惠。
建立多元化資金支持機製 。發行大灣區科技創新專(zhuan) 項債(zhai) ,設立千億(yi) 級供應鏈安全基金。鼓勵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對河套、南沙等重點項目給予貼息貸款和風險補償(chang) 。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