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火爆 運價為何瘋漲?何時緩解?

發布時間:2021-10-21 10:13:32 經濟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國際集裝箱運價(jia) 為(wei) 何瘋漲

今年以來,國際集裝箱市場運價(jia) 持續上漲,對國際物流運輸和貿易產(chan) 生了巨大影響。

截至8月底,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jia) 指數已達3079點,較2020年同期上漲240.1%,比本輪上漲前的曆史最高值1336點高出1倍多。

本輪漲價(jia) 涉及範圍更大。2020年以前,集裝箱市場運價(jia) 上漲主要集中在部分航線和部分時段,本輪則普遍上漲,歐線、美線、日韓線、東(dong) 南亞(ya) 線、地中海線等主要航線運價(jia) 較2019年末分別上漲410.5%、198.2%、39.1%、89.7%和396.7%。

運價(jia) 漲勢“前所未見”

對於(yu) 此輪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的火爆,常年從(cong) 事行業(ye) 研究的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也感歎“前所未見”。

賈大山表示,從(cong) 需求來看,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持續複蘇,國際貿易迅速恢複增長,與(yu) 2019年同期相比,集裝箱運輸需求增長約6%。我國情況要更好一些,從(cong) 2020年6月份起,生產(chan) 製造及外貿出口實現連續增長。

從(cong) 供給來看,受疫情影響船舶運轉效率明顯下滑,各國加大了港口輸入型疫情防控力度,延長了船舶在港停泊時間,降低了集裝箱供應鏈周轉效率。船舶平均在港停時增加約2天,北美港口船舶在港停時更是超過了8天。周轉下降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與(yu) 2019年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富餘(yu) 的狀態相比,出現約10%的供給不足。

船員供給持續緊張也加大了供給不足。菲律賓、印度等海員大國疫情形勢複雜,加之船員換班和隔離,導致海運市場船員成本持續上升。

受上述因素擾動,市場供求常態關(guan) 係迅速逆轉,集裝箱班輪運價(jia) 出現持續大幅上漲。

聯合國貿發會(hui) 、中國海關(guan) 及港口統計數據顯示,從(cong) 疫情暴發前到今年7月份,全球貿易中超過80%的貨量通過海運完成,而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貨物中,海運完成的比例從(cong) 疫情前的94.3%提升至當前的94.8%。

“根據相關(guan) 調研,在我國進出口貨物貿易中,由國內(nei) 企業(ye) 掌握運輸權的貨物占比低於(yu) 30%,這部分企業(ye) 會(hui) 直接受到價(jia) 格波動影響,其他大部分企業(ye) 理論上不受運價(jia) 波動影響。”賈大山分析。也就是說,運價(jia) 上漲帶來的成本提升首先會(hui) 直接轉嫁給國外采購商,我國企業(ye) 受到的直接影響較小。

不過,作為(wei) 商品的重要成本,運價(jia) 上漲必然會(hui) 對我國企業(ye) 帶來巨大影響,主要體(ti) 現為(wei) 運輸服務的下降。由於(yu) 航線準班率下降,艙位緊張,使得我國出口加工企業(ye) 的貿易流通不暢,即使能夠得到訂單順利生產(chan) ,也會(hui) 由於(yu) 運輸不暢影響交貨,進而影響企業(ye) 的訂單執行和生產(chan) 安排。

“中小企業(ye) 受到的影響會(hui) 更大。”賈大山認為(wei) ,由於(yu) 缺乏長協合同的保障,中小企業(ye) 主要在即期市場尋求運輸服務,受製於(yu) 議價(jia) 能力和運力保障力度,在當前運價(jia) 上漲過程中麵臨(lin) 著“一箱難求、一艙難求”的困境。此外,陸地端的港口和內(nei) 陸運輸組織部門也會(hui) 因為(wei) 運價(jia) 上漲、航班準點率下降,新增額外的貨物滯期、堆存成本。

提升運力難以治本

根據海運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全球集裝箱船閑置運力已降至不足1%,除去必須維修的船舶,基本上所有運力都已投入市場。有不少船東(dong) 開始加大運力訂造規模,但遠水解不了近渴,貨主反映仍是運力緊張,一艙難求。

上海航運交易所科員朱蓬舟表示,供應鏈之所以稱之為(wei) 鏈,是因為(wei) 整個(ge) 鏈條的通行能力上限通常會(hui) 受到短板效應的影響。比如,碼頭效率降低、卡車司機短缺以及工廠卸貨、返箱速度不足都會(hui) 形成製約。班輪公司單純增加船舶運力,並不能提升物流鏈的整體(ti) 運能。

賈大山對此十分認同。從(cong) 需求看,與(yu) 2019年同期相比,集裝箱運輸需求增長約6%。從(cong) 運力看,同期運力增長約7.5%。由此可見,供需不匹配並非是因為(wei) 運力不足。疫情導致的貨運需求不均衡性增加、集疏運不暢、港口擁堵、船舶運行效率下降才是主要原因。

正因如此,當前船東(dong) 對於(yu) 投資造船仍然十分謹慎,到2021年8月份訂單運力占現有船隊比重漲至21.3%,遠低於(yu) 2007年上次航運高峰時60%的水平。即使這些船舶在2024年前投入使用,在運量年均增長3%、拆解年均3%的背景下,運力、運量的關(guan) 係基本維持不變,市場仍將持續保持較高的運價(jia) 水平。

“一艙難求”何時緩解

運價(jia) 飛漲不僅(jin) 對貿易企業(ye) 不利,長期看也會(hui) 給航運企業(ye) 帶來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國際航運巨頭達飛公司已經明確,從(cong) 今年9月份至2022年2月份,停止即期市場的運價(jia) 上漲。赫伯羅特公司也表態,已經采取措施凍結運價(jia) 上漲行為(wei) 。

“預計2021年底將迎來市場運費高峰的拐點,屆時運費將逐步進入回調空間,當然不能排除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影響。”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谘詢師、國際航運研究所所長張永鋒表示。

“即使供求關(guan) 係全麵恢複到2019年水平,但由於(yu) 各類要素成本的上漲,運價(jia) 也難以回到2016年到2019年的水平。”賈大山說。

考慮到當前運價(jia) 高企,越來越多的貨主開始傾(qing) 向於(yu) 簽訂長協合同鎖定運價(jia) ,長期協議在市場中的占比逐漸提升。

政府部門也在積極努力。據了解,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等有關(guan) 部門已經從(cong) 擴大集裝箱產(chan) 量、引導班輪公司擴充運力、提升物流服務效率等諸多方麵落實積極的推動政策,確保國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