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22 09:29:30 中國交通新聞網

《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對我國水運發展格局構建、高質量發展等提出了總體(ti) 要求,是未來我國水運發展和規劃建設的重要依據。構建我國現代化水運發展格局,應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強化陸海統籌、推進整體(ti) 協同、安全綠色發展”四大原則,到2035年,努力打造功能層次清晰、保障能力充分、戰略支撐力強、綠色安全高效的現代化沿海港口體(ti) 係,基本形成安全暢通、經濟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化內(nei) 河水運體(ti) 係,內(nei) 河水運資源得到科學利用,比較優(you) 勢得到充分發揮,服務國家戰略的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為(wei)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布局63個(ge) 主要港口和“四縱四橫兩(liang) 網”高等級航道
《規劃綱要》明確,水運現代化發展的總體(ti) 格局是規劃布局63個(ge) 全國主要港口和“四縱四橫兩(liang) 網”國家高等級航道。
《規劃綱要》布局上海港、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等11個(ge) 國際樞紐海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的航運樞紐;綜合考慮完善沿海港口體(ti) 係、促進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發展等因素,新增3個(ge) 港口納入沿海主要港口。在航運條件較好的支流高等級航道上,綜合考慮區域協調發展和保障重點物資運輸需要,增加8個(ge) 港口納入內(nei) 河主要港口布局。最終形成63個(ge) 全國主要港口,包括27個(ge) 沿海主要港口和36個(ge) 內(nei) 河主要港口。
國家高等級航道按照“強化通道、溝通水係、輻射延伸、通達海港”的思路對原布局進行拓展完善,最終形成“四縱四橫兩(liang) 網”的總體(ti) 布局。
其中,“四縱”主要包括京杭運河、江淮幹線、浙贛粵和漢湘桂4條跨流域水運通道;“四橫”主要包括長江幹線及主要支流、西江幹線及主要支流、淮河幹線及主要支流、黑龍江及主要支流4條跨區域水運通道;“兩(liang) 網”包括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到2035年,國家高等級航道將達2.5萬(wan) 公裏左右。
細化水運高質量發展任務
按《規劃綱要》提出的總體(ti) 任務,結合水運行業(ye) 發展實際,從(cong) 區域港口群、航運服務、港產(chan) 城融合、綠色發展、智慧水運、平安水運等方麵進一步細化水運高質量發展任務。
在構建協同高效的港口群方麵,加強遼寧沿海、津冀沿海、山東(dong) 沿海、長江三角洲、東(dong) 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七大港口群的統籌協調、分類指導,提升協同發展水平和整體(ti) 競爭(zheng) 力。津冀沿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港口群以高效協同、提質增效為(wei) 方向,優(you) 化港口群發展結構,強化綜合服務水平。遼寧沿海、山東(dong) 沿海、東(dong) 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港口群注重錯位發展和協同發展,進一步突出發展重點,提升整體(ti) 發展水平。
在提升現代航運服務水平方麵,以主要港口及大型港口城市為(wei) 主要依托,加快現代航運服務業(ye) 發展。完善船舶和航運交易市場體(ti) 係,加快航運金融、保險、仲裁、信息、人才等高端服務業(ye) 發展。大力發展航運總部經濟,促進航運要素聚集,形成區域性港航企業(ye) 、人才、資金、信息高地。鼓勵港航企業(ye) 加強與(yu) 服務業(ye) 融合,全麵推進船舶管理、船舶代理等傳(chuan) 統航運服務業(ye) 轉型升級。促進國際交流與(yu) 合作,積極參與(yu) 國際航運服務業(ye) 相關(guan) 標準、規則的製修訂。
在推進港產(chan) 城融合發展方麵,推動港口與(yu) 城市、產(chan) 業(ye) 互動。重點完善保稅區、工業(ye) 區、出口加工區以及保稅港區等產(chan) 業(ye) 園區發展,構建多功能、多層次的產(chan) 業(ye) 結構。以港口為(wei) 龍頭、園區為(wei) 載體(ti) 、城市為(wei) 核心,形成港口、物流園區、城市互為(wei) 依托、互融共生的發展格局。推進港口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推動水運口岸“單一窗口”功能覆蓋水運全體(ti) 係,建立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合作機製,優(you) 化口岸營商環境。
在發展綠色水運、高效利用港口資源方麵,堅持控總量、調存量、優(you) 增量、提效率,引領內(nei) 河港口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推進遼東(dong) 灣、津冀沿海、江蘇沿江、珠江口等區域航道、錨地資源共享共用。港口規劃、建設、運營全過程加強綠色創新,完善生態保護工程措施。推進港口機械、運輸車輛低碳化,提高鐵路、水運集疏港比例。嚴(yan) 格執行船舶排放控製區政策,提高船舶使用岸電比例。全麵推進港口和船舶汙染物接收設施建設,推進液化天然氣加注碼頭建設,發展清潔低碳、先進適用的內(nei) 河船舶,嚴(yan) 格防控船舶汙染,從(cong) 嚴(yan) 執行船舶強製報廢製度,嚴(yan) 格按照標準安裝配備船舶生活汙水和垃圾收集儲(chu) 存設施。
在建設智慧水運、全麵提升港航信息化水平方麵,大力應用北鬥導航、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高港口作業(ye) 的綜合生產(chan) 效率和安全性,推進港口服務和監管信息化,建設智慧港口。積極推進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堆場建設改造,推動內(nei) 河港口設施裝備和運輸船舶智能化,推動自動化裝卸和倉(cang) 儲(chu) 設備等應用。綜合應用數據資源,實現貨物自動識別、實時跟蹤、智能配貨、智能裝載,提供“一站式”“一單到底”服務。
在建設平安水運、強化港口區域安全風險管控方麵,完善優(you) 化海事監管、救助打撈、治安防控等係統布局,建立港口安全雙重預防機製與(yu) 應急保障聯動協調機製。落實港口企業(ye) 安全生產(chan) 主體(ti) 責任,提升港口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協同處置和指揮決(jue) 策能力。以長江幹線等國家高等級航道為(wei) 重點,統籌巡航救助船舶及基地布局,提升內(nei) 河水上交通安全通信監控和應急指揮能力,積極探索無人機、無人船等先進設備和衛星、無線寬帶等先進技術在安全應急領域的應用。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