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20 09:06:58 中國交通新聞網

“雙重壓力測試證明,交通運輸可以讓人民群眾(zhong) 放心。”在5月8日舉(ju) 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hui) 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如此總結交通運輸行業(ye)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應對“五一”假期大客流中的表現。
交通運輸為(wei) 什麽(me) 可以讓人民群眾(zhong) 放心?如何讓人民群眾(zhong) 放心?從(cong) 疫情暴發到常態化防控,交通運輸行業(ye) 經曆了什麽(me) ?又收獲了什麽(me) 啟示?5月18日,中國交通報社聯合世界銀行,圍繞“中國交通運輸抗疫的經驗與(yu) 啟示”主題,舉(ju) 行了一場線上研討。來自交通運輸部、世界資源研究所、互聯網平台企業(ye) 的代表與(yu) 300餘(yu) 名國內(nei) 外聽眾(zhong) “雲(yun) 集”,共同回顧中國交通運輸行業(ye) 的抗疫之路。
中國交通運輸展現出強大能力和韌性
“疫情發生後,交通運輸行業(ye) 衝(chong) 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為(wei) 經濟社會(hui) 有序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綜合運輸規劃處杜彩軍(jun) 介紹,交通運輸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做好保通保暢保運,不僅(jin) 及時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實施“一斷三不斷”,確保“三不一優(you) 先”,牽頭成立了物流保障辦公室,充分發揮大型骨幹企業(ye) 主體(ti) 作用,全力保障醫療等重點應急保障物資與(yu) 生活物資運輸暢通。根據疫情發展形勢,交通運輸部建立複工複產(chan) 機製,會(hui) 同外交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12個(ge) 部門成立了國際物流工作專(zhuan) 班,提升國際貨運能力。
據統計,1月27日至5月17日,全國已通過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快遞等運輸方式累計向湖北地區運送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161.12萬(wan) 噸,運送電煤、燃油等生產(chan) 物資322.45萬(wan) 噸。物流保障辦公室目前累計受理運輸需求並下達緊急運輸指令153項,累計運輸貨物3.79萬(wan) 噸。
疫情暴發後,我國多地城市公共交通陷入停滯,共享單車成為(wei) 重要的出行方式。“1月份武漢共享單車騎行量急劇下降,但是公共交通已經‘停擺’了,一些必要的出行怎麽(me) 辦?所以我們(men) 的決(jue) 定是堅持運營,絕不‘停擺’。”美團交通政府事務負責人孫可青說,“即使當時運維人員少之又少,我們(men) 依然要用有限的力量保障醫院周邊出行。”
孫可青介紹,疫情發生以來,美團共向全國醫護人員及防疫一線工作捐贈單車及電單車騎行卡超230萬(wan) 張,美團電單車在數十個(ge) 城市為(wei) 醫護人員提供免費騎行服務。根據美團數據,1月30日至3月12日,美團單車在武漢騎行量達到230萬(wan) 人次,出行分擔比例過半,平均單次騎行距離較封城前增加1.42公裏,增長了22.4%,平均單次騎行時間增加8.8分鍾,增長了29.6%。
“疫情期間,騎行係統確實迎來了複興(xing)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介紹,在武漢封城期間,共享單車承擔了56.2%的出行。歐洲的一些國家開始拓展自行車道,推動能夠保持社交距離的自行車和步行出行方式。美國紐約的自行車出行也增加了67%,並快速通過了一項關(guan) 於(yu) 電單車項目的立法,“該項目在2019年一直遲遲沒有通過。”
重建信心 開啟複蘇之路
“疫情期間,有的國家交通需求降低了80%至90%,但現在出行需求正不斷反彈,有的城市甚至出現了交通擁堵。經濟在複蘇,交通運輸服務要以安全和科學的方式回到正軌。”世界銀行交通和通訊技術全球發展實踐局副局長任斌說。
不過,任斌也提到,受疫情影響,交通需求的下降可能會(hui) 使公共交通企業(ye) 與(yu) 其他運輸企業(ye) 經曆一些“苦難”。企業(ye) 在試圖走出財務困境時,不能僅(jin) 依靠於(yu) 政府財政補貼,還要抓住這一改革機遇,改變自身運行方式,作出相應變革。
劉岱宗介紹,根據中國總體(ti) 交通情況來看,小汽車出行已基本恢複到去年同期水平,以地鐵為(wei) 代表的公共交通出行恢複到去年的70%。上海地鐵客流數據顯示,5月11日至15日,上海地鐵客流量已達到去年的同期水平,“控製溫度”“要求乘客佩戴口罩”等措施對國外軌道交通服務具有借鑒價(jia) 值。
對於(yu) 客流數據仍然不太“理想”的常規公交,劉岱宗認為(wei) ,常規公交相較於(yu) 地鐵有“能夠通風”等優(you) 勢,此時應借機轉型,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為(wei) 乘客建立信心,包括提供無接觸支付服務、采用二維碼追溯用戶信息、推出定製公交支持乘客預定座位等。
在研討會(hui) 上,“轉型發展”被頻頻提起。中國交通報社黨(dang) 委書(shu) 記蔡玉賀也特別強調,在疫情倒逼下,無人機送貨、無接觸配送等新業(ye) 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改變了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提高了效率,也為(wei) 交通運輸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前不久,美團公司的一位外賣小哥高治曉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麵。疫情以來,這名外賣小哥每天早上都要做一次健康檢查,花20分鍾給電單車和製服消毒,預防在送餐途中的感染風險。為(wei) 全麵抗擊疫情,中國許多家庭通過網購來采集生活物資,大部分餐館的經營模式也僅(jin) 支持外賣。這些物資都要通過像高治曉這樣的外賣小哥,以“無接觸配送”的方式,直達“最後一公裏”送到千萬(wan) 家庭。
“除了率先提出標準化‘無接觸配送’方案外,我們(men) 還為(wei) 公交企業(ye) 推出了公共出行市民實名登記線上二維碼,用以追溯乘客信息。目前該二維碼已服務城區759個(ge) ,總登記超過2100萬(wan) 人,累計登記超過1.6億(yi) 人次。”在孫可青看來,在這個(ge) 特殊時期,互聯網企業(ye) 要充分發揮技術和創新能力,幫助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
以疫情為(wei) 鑒 加快補齊發展短板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綜合物流樞紐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多式聯運水平不高、換裝時間長等問題,對此要如何改善?”在會(hui) 議平台上,有聽眾(zhong) 發來這樣的問題。
對此,杜彩軍(jun) 表示,加強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是交通運輸部門長期推動的工作。“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將進一步加大政策、資金等支持力度,支持綜合客貨運樞紐及集疏運體(ti) 係建設。
“疫情期間,應急物流樞紐缺乏統籌布局、應急管理機製不暢、行業(ye) 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不足、全球供應鏈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均被暴露出來。”杜彩軍(jun) 說,這啟示在謀劃“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編製時要注重提高綜合交通網絡的應急保障能力和韌性,構建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應急交通運輸網絡,統籌國際航空貨運、國際海運、中歐班列、國際道路運輸等各種方式運力資源,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穩定暢通。
世界銀行高級基礎設施與(yu) 物流專(zhuan) 家博睿對此表示讚同。他認為(wei) 交通運輸與(yu) 物流係統在抗擊疫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此時,係統如何發揮作用、如何進行組織等韌性問題都麵臨(lin) 挑戰。在增強係統韌性時,數據協調和共享,以及必要的政策幹預與(yu) 財務政策協調則十分重要。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