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為什麽要建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製,合理降低製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發布時間:2024-08-16 16:41:20 新華社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建立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投入機製,合理降低製造業(ye) 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這是從(cong) 製造業(ye) 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戰略高度,對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夯實實體(ti) 經濟根基作出的重要製度安排。其重要性緊迫性可以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理解。

第一,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主體(ti) ,是一個(ge) 國家實現現代化和成為(wei) 經濟強國的基礎。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就是要將製造業(ye) 增加值在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中的占比維持在一個(ge) 合理區間,為(wei) 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性、全方位支撐。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投入,是指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有效向製造業(ye) 聚集,促進製造業(ye) 保持合理比重。製造業(ye) 綜合成本是製造業(ye) 投入的總成本,既包括顯性成本如稅費負擔、物流成本、要素成本等,也包括隱性成本如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等。從(cong) 世界經濟發展史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能夠先後成為(wei) 經濟大國強國,無一不是因為(wei) 大力發展製造業(ye) 。進入後工業(ye) 化階段後,英國、美國製造業(ye) 在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中的比重下降較快,產(chan) 業(ye) 空心化問題凸顯,直到近年來美國等開始重視解決(jue) 這一問題,加大力度吸引製造業(ye) 回流本土。而德國、日本製造業(ye) 在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中的比重則長期穩定在20%以上,製造業(ye) 一直是其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殺手鐧”。

第二,我國製造業(ye) 發展麵臨(lin) 新形勢新挑戰。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製造業(ye) 發展,我國製造業(ye) 已覆蓋31個(ge) 製造業(ye) 大類、179個(ge) 中類、609個(ge) 小類,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500多種主要工業(ye) 產(chan) 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出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製造業(ye) 不僅(jin) 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我國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立於(yu) 不敗之地的底氣和本錢。同時要看到,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1%下降至2020年的26.3%,到2023年為(wei) 26.2%,2013年至2022年製造業(ye) 城鎮單位就業(ye) 人員占全部城鎮單位就業(ye) 人員的比重也下降了近7個(ge) 百分點。製造業(ye) 穩定投入機製不健全、綜合成本高是製約製造業(ye) 保持合理比重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不足,稅費負擔偏重,產(chan) 業(ye) 人才有缺口,製造業(ye) 同房地產(chan) 、金融等行業(ye) 的成本收益關(guan) 係不合理,資源要素存在“脫實向虛”的傾(qing) 向等。此外,我國製造業(ye) 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中總體(ti) 上仍處於(yu) 價(jia) 值鏈中低端,在一些重要細分領域存在短板,關(guan) 鍵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問題。我國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既重要而緊迫,又有很大潛力和空間。

建立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投入機製,合理降低製造業(ye) 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重點要有效解決(jue) 體(ti) 製機製堵點卡點。一是強化要素保障。推進製造業(ye) 人才供給結構改革,優(you) 化製造業(ye) 人才激勵機製,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建立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激勵約束機製,激勵金融機構擴大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信貸規模。積極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工具。完善要素市場製度和規則,加快健全數據要素治理製度。健全完善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等交易機製。二是降低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深化財稅體(ti) 製改革,優(you) 化稅製結構,完善消費稅製,推進征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發揮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稅收優(you) 惠等政策作用。進一步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建立高效的知識產(chan) 權綜合管理體(ti) 製,改革完善知識產(chan) 權審查製度,研究製定適應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需要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三是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企業(ye) 家精神。建立健全與(yu) 企業(ye) 常態化溝通交流機製,協調解決(jue) 企業(ye) 麵臨(lin) 的問題。積極營造幹事創業(ye) 的社會(hui) 環境,鼓勵和引導企業(ye) 堅守實業(ye) 、做強主業(ye) 、做精專(zhuan) 業(ye) ,打造中國品牌,建成百年老店。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