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聯規〔2023〕25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委、局)、財政廳(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分行,國家稅務總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稅務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各監管局,中國證監會(hui) 各派出機構,有關(guan) 中央企業(ye) :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是我國製造業(ye) 的主體(ti) ,是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基底。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是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戰略選擇,是提高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舉(ju) 措,是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關(guan) 係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全局。為(wei) 加快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基礎和總體(ti) 要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製造業(ye) 已形成了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ti) 係最完整、國際競爭(zheng) 力較強的發展優(you) 勢,成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ti) 、吸納就業(ye) 的重要渠道、創造稅收的重要來源、開展國際貿易的重要領域,為(wei) 有效應對外部打壓、世紀疫情衝(chong) 擊等提供了有力支撐,為(wei) 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機械、汽車、輕工、紡織等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全部製造業(ye) 的比重近80%,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與(yu) 此同時,我國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仍然突出,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並存,創新能力不強、產(chan) 業(ye) 基礎不牢,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鞏固提升競爭(zheng) 優(you) 勢麵臨(lin) 較大挑戰,需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轉型升級。
加快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國新型工業(ye) 化推進大會(hui) 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創新驅動、係統推進,堅持先立後破、有保有壓,實施製造業(ye) 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加快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轉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到2027年,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有效支撐製造業(ye) 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zheng) 力進一步鞏固增強。工業(ye) 企業(ye)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0%,工業(ye) 能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57%。
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邁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
(一)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鼓勵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優(you) 化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製造業(ye) 領域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布局,鼓勵麵向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重點領域開展關(guan) 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示範。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機製,製定先進技術轉化應用目錄,建設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和應用驗證平台。
(二)持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優(you) 勢領域鍛長板,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加強新技術新產(chan) 品創新迭代,完善產(chan) 業(ye) 生態,提升全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優(you) 勢。支持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深耕細分領域,孵化新技術、開拓新賽道、培育新產(chan) 業(ye) 。持續鞏固“去產(chan) 能”成果,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chan) 能,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管理製度,科學細化項目管理目錄,避免對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按行業(ye) “一刀切”。
(三)深入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支持企業(ye) 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等薄弱領域,加快攻關(guan) 突破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強化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基礎支撐體(ti) 係。深化重點產(chan) 品和工藝“一條龍”應用,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促進整機(係統)和基礎產(chan) 品技術互動發展,支持企業(ye) 運用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實施技術改造,擴大創新產(chan) 品應用市場。
(四)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聚焦消費升級需求和薄弱環節,大力開發智能家居、綠色建材、工藝美術、老年用品、嬰童用品等領域新產(chan) 品。推動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加高端產(chan) 品供給,加快產(chan) 品迭代升級,分級打造中國消費名品方陣。實施卓越質量工程,推動企業(ye) 健全完善先進質量管理體(ti) 係,提高質量管理能力,全麵提升產(chan) 品質量。加快企業(ye) 品牌、產(chan) 業(ye) 品牌、區域品牌建設,持續保護老字號,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中國製造”高端品牌。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標準提檔升級,完善企業(ye) 技術改造標準,用先進標準體(ti) 係倒逼質量提升、產(chan) 品升級。
三、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全麵推動智能製造
(五)大力推進企業(ye) 智改數轉網聯。立足不同產(chan) 業(ye) 特點和差異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yu) 製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產(chan) 設備數字化改造,推廣應用新型傳(chuan) 感、先進控製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動智能裝備和軟件更新替代。以場景化方式推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探索智能設計、生產(chan) 、管理、服務模式,樹立一批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標杆。加快推動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推動智改數轉網聯在中小企業(ye) 先行先試。完善智能製造、兩(liang) 化融合、工業(ye) 互聯網等標準體(ti) 係,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智能製造等貫標,提升評估評價(jia) 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工業(ye) 控製係統和數據安全防護,構建發展良好生態。
(六)促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網絡化協同。鼓勵龍頭企業(ye) 共享解決(jue) 方案和工具包,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整體(ti) 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強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和產(chan) 業(ye) 鏈資源共享。推動工業(ye) 互聯網與(yu) 重點產(chan) 業(ye) 鏈“鏈網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工業(ye) 互聯網標識解析體(ti) 係和平台作用,支持構建數據驅動、精準匹配、可信交互的產(chan) 業(ye) 鏈協作模式,開展協同采購、協同製造、協同配送、產(chan) 品溯源等應用,建設智慧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支持重點行業(ye) 建設“產(chan) 業(ye) 大腦”,匯聚行業(ye) 數據資源,推廣共性應用場景,服務全行業(ye) 轉型升級和治理能力提升。
(七)推動產(chan) 業(ye) 園區和集群整體(ti) 改造升級。推動國家高新區、科技產(chan) 業(ye) 園區等升級數字基礎設施,搭建公共服務平台,探索共享製造模式,實施整體(ti) 數字化改造。以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為(wei) 引領,推動產(chan) 業(ye) 集群數字化轉型,促進資源在線化、產(chan) 能柔性化和產(chan) 業(ye) 鏈協同化,提升綜合競爭(zheng) 力。探索建設區域人工智能數據處理中心,提供海量數據處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開發等服務,促進人工智能賦能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探索平台化、網絡化等組織形式,發展跨物理邊界虛擬園區和集群,構建虛實結合的產(chan) 業(ye) 數字化新生態。
四、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
(八)實施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落實工業(ye) 領域和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ye) 碳達峰實施方案,完善工業(ye) 節能管理製度,推進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開展產(chan) 能置換政策實施情況評估,完善跨區域產(chan) 能置換機製,對能效高、碳排放低的技術改造項目,適當給予產(chan) 能置換比例政策支持。積極發展應用非糧生物基材料等綠色低碳材料。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體(ti) 係,加快建立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開展減汙降碳協同創新和碳捕集、封存、綜合利用工程試點示範。有序推進重點行業(ye) 煤炭減量替代,合理引導工業(ye) 用氣增長,提升工業(ye) 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
(九)完善綠色製造和服務體(ti) 係。引導企業(ye) 實施綠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綠色設計,開發推廣綠色產(chan) 品,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ye) 園區和綠色供應鏈。製修訂一批低碳、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綠色製造等重點領域標準,促進資源節約和材料合理應用。積極培育綠色服務機構,提供綠色診斷、研發設計、集成應用、運營管理、評價(jia) 認證、培訓等服務。發展節能節水、先進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製造等綠色環保裝備。強化綠色製造標杆引領,帶動更多企業(ye) 綠色化轉型。
(十)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分類製定實施戰略性資源產(chan) 業(ye) 發展方案,培育創建礦產(chan) 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ye) ,加強共伴生礦產(chan) 資源綜合利用,提升原生資源利用水平。積極推廣資源循環生產(chan) 模式,大力發展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舊動力電池、廢舊家電、廢舊紡織品回收處理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推動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ye) 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在工業(ye) 固廢集中產(chan) 生區、煤炭主產(chan) 區、基礎原材料產(chan) 業(ye) 集聚區探索工業(ye) 固廢綜合利用新模式。推進工業(ye) 廢水循環利用,提升工業(ye) 水資源集約節約水平。
(十一)強化重點行業(ye) 本質安全。引導企業(ye) 改造有毒、有害、非常溫等生產(chan) 作業(ye) 環境,提高工作舒適度,通過技術改造改善安全生產(chan) 條件。深化“工業(ye) 互聯網+安全生產(chan) ”,增強安全生產(chan) 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和評估能力。加大安全應急裝備在重點領域推廣應用,在民爆等高危行業(ye) 領域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支持石化化工老舊裝置綜合技術改造,培育智慧化工園區,有序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chan) 企業(ye) 搬遷改造和長江經濟帶沿江化工企業(ye) “搬改關(guan) ”。
五、推進產(chan) 業(ye) 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業(ye) 態新模式
(十二)促進行業(ye) 耦合發展。推進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電力等產(chan) 業(ye) 耦合發展,推廣鋼化聯產(chan) 、煉化集成、資源協同利用等模式,推動行業(ye) 間首尾相連、互為(wei) 供需和生產(chan) 裝置互聯互通,實現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和產(chan) 業(ye) 循環銜接。大力發展生物製造,增強核心菌種、高性能酶製劑等底層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分離純化等先進技術裝備水平,推動生物技術在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加快融合應用。支持新型功能性纖維在醫療、新能源等領域應用。搭建跨行業(ye) 交流對接平台,深挖需求痛點,鼓勵企業(ye) 開展技術產(chan) 品跨行業(ye) 交叉應用,拓展技術產(chan) 品價(jia) 值空間,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十三)發展服務型製造。促進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培育推廣個(ge) 性化定製、共享製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新場景在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領域的應用深化。推動工業(ye) 設計與(yu)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深度融合,促進設計優(you) 化和提升,創建一批國家級工業(ye) 設計中心、工業(ye) 設計研究院和行業(ye) 性、專(zhuan) 業(ye) 性創意設計園區,推動倉(cang) 儲(chu) 物流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發展,增強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等領域檢驗檢測服務能力,培育創新生產(chan) 性金融服務,提升對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支撐水平。
(十四)持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支持老工業(ye) 基地轉型發展,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培育產(chan) 業(ye) 發展新動能。根據促進製造業(ye) 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和製造業(ye) 轉移發展指導目錄,充分發揮各地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結合產(chan) 業(ye) 鏈配套需求等有序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提高承接轉移承載力,差異化布局生產(chan) 力。在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優(you) 勢領域培育一批主導產(chan) 業(ye) 鮮明、市場競爭(zheng) 力強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支持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產(chan) 能合作,發揮中外中小企業(ye) 合作區等載體(ti) 作用,推動技術、裝備、標準、服務等協同走出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加強戰略謀劃、統籌協調和重大問題研究,推動重大任務和重大政策加快落地。各地區各部門協同聯動,鼓勵分行業(ye) 、分地區製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舉(ju) 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進落實,形成一批優(you) 秀案例和典型經驗。充分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等中介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政策宣貫、行業(ye) 監測、決(jue) 策支撐和企業(ye) 服務。
(十六)加大財稅支持。加大對製造業(ye) 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力度,以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為(wei) 重點支持加快智改數轉網聯,統籌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落實稅收優(you) 惠政策,支持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支持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企業(ye) 參與(yu) 高新技術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等培育和評定,按規定充分享受財政獎補等優(you) 惠政策。落實企業(ye) 購置用於(yu) 環保、節能節水、安全生產(chan) 專(zhuan) 用設備所得稅抵免政策,引導企業(ye) 加大軟硬件設備投入。
(十七)強化金融服務。充分利用現有相關(guan) 再貸款,為(wei) 符合條件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重點項目提供優(you) 惠利率資金支持。發揮國家產(chan) 融合作平台、工業(ye) 企業(ye) 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等政策作用,引導銀行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對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信貸支持,優(you) 化相關(guan) 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鼓勵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加大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股權投資支持力度。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企業(ye) 通過股票、債(zhai) 券等多種融資方式進行技術改造或加大研發投入,通過並購重組實現轉型升級。
(十八)擴大人才供給。優(you) 化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相關(guan) 中職、高職專(zhuan) 科、職業(ye) 本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全麵實踐中國特色學徒製,鼓勵建立校企合作辦學、培訓、實習(xi) 實訓基地建設等長效機製,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規模。實施“製造業(ye) 人才支持計劃”,推進新工科建設,布局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專(zhuan) 業(ye) 特色學院,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麵向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領域培養(yang) 一批數字化轉型人才、先進製造技術人才、先進基礎工藝人才和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財政部
中國人民銀行
稅務總局
金融監管總局
中國證監會(hui)
2023年12月28日
最新政策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公安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 商務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工作的通知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村客貨郵運營服務指南(試行)》的通知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全麵推廣應用道路運輸電子證照的通知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
- 交通運輸部 財政部關於實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的通知
-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印發《北京市加快國四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促進更新輕型新能源貨車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 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監管總局 中國證監會 國家外匯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印發 《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幹措施》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