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09 09:16:35 中國交通新聞網

未來交通會(hui) 是什麽(me) 樣?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又舒心;城際通勤,劇沒看完,廣播到站;在北京早上下單,晚上就能吃到徐聞菠蘿……這些場景的登錄密碼都在《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中。
作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綜合立體(ti) 交通網中長期規劃綱要,《規劃綱要》自印發以來便備受關(guan) 注,它與(yu)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共同描繪出我國未來交通發展的宏偉(wei) 藍圖,關(guan) 乎我們(men) 每個(ge) 人對未來交通的美好期許。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擘畫藍圖第一筆尤為(wei) 重要。本期《兩(liang) 會(hui) ·先見》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暢談如何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構建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當好先行。
注重一體(ti) 融合發展 實現係統效率最優(you)
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體(ti) 係,提高流通效率,進而提高循環效率,關(guan) 鍵是要填平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協同不夠、融合不深、共享不足等低效率窪地,更加注重一體(ti) 化融合發展,實現係統效率最優(you) 。《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發展,統籌綜合交通通道規劃建設,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ti) 化規劃建設,推動城市內(nei) 外交通有效銜接。
“江蘇從(cong) 理念上著重體(ti) 現立體(ti) 集成、高效銜接,加強地上、地下、水上、空中各種運輸方式的立體(ti) 互聯,加快構建海陸空立體(ti) 發展的大通道、大樞紐、大網絡,形成空間資源使用上的集成、疊加,強調交通基礎設施與(yu) 國土空間資源、生態環保要素等的立體(ti) 融合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介紹,江蘇統籌謀劃區域交通一體(ti) 化銜接,實現由傳(chuan) 統的“行政區獨立發展”向“麵向服務區域的統一供給”轉變,提升與(yu) 周邊地區交通運輸互聯互通水平,促進運輸方式之間合理分工、有效協作和一體(ti) 化服務,打造“零距離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和“無縫隙銜接”的綜合貨運樞紐,實現“最後一公裏”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交通運輸廳廳長王愛和介紹,江西著力發展多層次、高效率交通出行方式,提升旅客出行服務水平。推動客運出行“一票製”,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客運服務,加強鐵公水航及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間的有效銜接。
“江西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推動綜合交通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等智能化改造,鼓勵‘互聯網+城鄉(xiang) 配送’和‘物聯網+供應鏈管理’等業(ye) 態的創新發展,推動交通運輸與(yu) 農(nong) 業(ye) 、旅遊、商貿服務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王愛和說。
爬坡上坎的登雲(yun) 梯、懸崖之上的掛壁公路、上通下連的超長電梯……被稱為(wei) “8D”魔幻城市的重慶,因為(wei) 地形特色而造就的交通方式,一直為(wei) 人驚歎和喜愛。在一體(ti) 化融合發展上,重慶機場集團也一直在著力實現“空地”無縫銜接。
“2017年8月,與(yu) 江北機場T3A航站樓一並投用的綜合交通樞紐,就是一個(ge) 集‘空鐵陸軌’於(yu) 一體(ti) 的地麵交通綜合體(ti) ,實現了旅客‘家門到艙門’的交通無縫銜接。我們(men) 還推出了‘空鐵聯運’服務,打造了重慶市內(nei) 首座‘空鐵聯運’城市候機樓和全國首個(ge) 機場火車站專(zhuan) 屬候車室,方便旅客聯程中轉。”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平川介紹。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劉自明看來,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緊密融合發展要因地製宜、精準施策。
“不同地區要根據不同的建設和運輸條件,該空運的空運,該陸上運輸的陸上運輸,適合水運的就用水運方式。”劉自明認為(wei) ,除了建設條件之外,還應當進行經濟性能的對比分析,包括運輸的安全性和服務的質量水平綜合分析,根據這些分析結果結合實際選擇相應的交通運輸方式。
隨著我國快遞量的不斷上升,多式聯運可以構建全麵及時的網絡布局,使快遞行業(ye) 降本增效,極大拓寬快遞行業(ye) 的發展空間。但目前來看,發展郵政快遞多式聯運還存在一些痛點。
“其中之一是快遞上高鐵問題,主要表現在高鐵場站設施與(yu) 物流運輸需求不配套,裝備不匹配,貨運專(zhuan) 列數量不足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司長馬旭林建議,在鐵路站台新建改建及線路改造中考慮郵政快遞生產(chan) 作業(ye) 需求,把裝卸平台、運輸通道、倉(cang) 儲(chu) 設施等納入改造建設規劃。支持高鐵貨運專(zhuan) 列、郵件快件貨運車廂、封裝容器、裝卸及運輸設備等技術裝備研發,考慮設計與(yu) 公路、航空聯運的集裝器具,提升高鐵快遞裝備現代化水平。在具備條件的線路開行高鐵貨運專(zhuan) 列,可選擇京滬、京深、京廣、滬深等重點線路培育高鐵快遞示範線,打造“高鐵+快遞”模式,實現合作共贏。
完善體(ti) 製機製 提升管理服務能力
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不僅(jin) 要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統籌融合,還需要建立與(yu) 之匹配的體(ti) 製機製,在管理中體(ti) 現服務,在服務中加強管理。
“為(wei) 今後15年乃至30年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開好局、起好步,就要完善《規劃綱要》實施工作機製,強化部門協同,注重上下聯動,推動各類交通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協同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認為(wei) ,應建立《規劃綱要》與(yu) 各類各級規劃銜接機製,構建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guan) 規劃與(yu) 交通規劃協調機製,實現效益增長與(yu) 風險可控的可持續發展投資機製。
王先進表示,綜合立體(ti) 交通建設要注重服務管理模式創新,聚焦“四個(ge) 一流”,推進基礎設施、裝備、標準、信息與(yu) 管理有機銜接,提高交通運輸網動態運行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更加注重滿足不同群體(ti) 出行多樣化、個(ge) 性化要求,提升運輸服務人性化、精細化水平,特別是健全老年人交通運輸服務體(ti) 係,滿足老齡化社會(hui) 交通需求。
上海軌道交通發達,2020年,上海共有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18條,運營裏程約729公裏,完成客運量逾28億(yi) 人次,軌交運營裏程、客運量均居全國第一。
針對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服務工作,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光耀認為(wei) ,一個(ge) 城市的市域鐵路網,與(yu) 地鐵網絡、中運量網絡、地麵公交網絡在規劃建設上做到“多網融合”的同時,在運營管理方麵應該努力做到“一網運營”。
俞光耀介紹,為(wei) 了讓上海的市域鐵路網與(yu) 地鐵網絡在運營管理方麵做到協同協調、一網運營,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成立了專(zhuan) 門的籌備機構——市域鐵路運營籌備組,配備專(zhuan) 門力量,參加上海市市域鐵路規劃設計及建設全過程的協調工作,全麵做好市域鐵路的運營介入、運營準備、新線接管等工作,為(wei) 最終實現多網融合、一網運營做好充分準備。
開放共享科技資源 推進智慧交通發展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智慧發展,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製,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平台。
“提升智慧發展水平,加快既有設施智能化,應該構建新型研發管理體(ti) 製與(yu) 創新激勵機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dong) 建議,重點支持中船、中遠等船舶行業(ye) 骨幹企業(ye) 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ye) 研發中心、國家級技術中心建設。同時,船舶企業(ye) 研發機構應弘揚創新文化,培育寬容失敗、張揚個(ge) 性的創新生態環境,摒棄技術研發過程中急功近利、急於(yu) 求成的浮躁做法。改革船舶企業(ye) 現行科技管理體(ti) 製與(yu) 評價(jia) 機製,注重項目產(chan) 品研發、總結和積累,進一步擴大關(guan) 鍵技術領域,實現關(guan) 鍵技術產(chan) 業(ye) 化,為(wei) 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提供政策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副隊長金鋒結合自身工作建議,加快現代化專(zhuan) 業(ye) 救撈體(ti) 係建設,築牢海上安全的最堅實防線。
“交通救撈經過多年發展,已在‘三位一體(ti) ’綜合救撈體(ti) 係建設方麵逐漸發展成熟,但在應急救撈快速處置、遠洋深海極地救援能力建設等方麵仍存在不足,尤其要在我國海上能源戰略通道、重要航道上增強救撈力量的部署,以便更好地貫徹落實打造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的相關(guan) 要求。”金鋒說。
“江蘇要進一步推動交通與(yu) 其他行業(ye) 一體(ti) 融合,切實推進‘多規合一’落地,加強與(yu) 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等跨行業(ye) 部門信息的對接、交流與(yu) 合作,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相應的數據共享機製,逐步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共用。”陸永泉介紹。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