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24 11:18:51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至今公布已滿兩(liang) 周年。兩(liang) 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一係列相關(guan) 支持政策舉(ju) 措接連出台,香港、澳門和內(nei) 地9個(ge) 大灣區城市加速融合發展。這個(ge) 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正乘風破浪、勇立潮頭,鋪展出一幅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畫卷。
基建互通
在一個(ge) 國家、兩(liang) 種製度、三個(ge) 法域和關(guan) 稅區、流通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實現跨境協同創新,推進區域深度合作,是“一國兩(liang) 製”偉(wei) 大創舉(ju) 的具體(ti) 實踐,在國際上沒有先例。粵港澳大灣區要如何闖、如何試,開出一條新路來?首先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就必須著力創新,不斷探索。
2020年8月26日,香港司機鄧誌偉(wei) 作為(wei) 首批貨車司機,見證了香港、深圳間第7個(ge) 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貨檢通道的正式啟用。該口岸橫跨深圳河,是首個(ge) 以“人車直達”為(wei) 概念而設計的貨檢、旅檢綜合性陸路口岸。跑跨境貨運近30年的鄧誌偉(wei) 激動地說:“我真的太期待這一刻了!”
伶仃洋的另一邊,珠海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去年開通後,采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型通關(guan) 模式,把通關(guan) 時間降到5秒鍾,日通行能力從(cong) 75萬(wan) 人次提升到90萬(wan) 人次。
道通業(ye) 興(xing) ,路通人和。大灣區發展有賴於(yu) 人才與(yu) 物資的聚匯交流,交通承載力必須過硬。兩(liang) 年來,大灣區內(nei)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闖勁十足。至2020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4500公裏,以廣州為(wei) 中心2小時通達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形成。
《交通強國建設廣東(dong) 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形成大灣區“12312”交通圈,實現與(yu) 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基本達到世界一流灣區發展水平。一項項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是大灣區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物理管道”,對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ti) 化水平意義(yi) 重大。
金融互聯
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金融是重要的依托和推手。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大灣區比作粵港澳金融合作的“試驗場”,兩(liang) 年來,一係列開放創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出台,服務於(yu) 大灣區實體(ti) 經濟和民生發展,在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麵扮演重要角色。
2020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證監會(hui) 、外匯局發布《關(guan) 於(yu) 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cong) 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ye) 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麵提出26條具體(ti) 措施。隨後,廣東(dong) 省發布5個(ge) 方麵80條舉(ju) 措,深化內(nei) 地與(yu) 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大灣區建設力度。
金融活則經濟活。“這些政策措施涵蓋個(ge) 人、企業(ye) 、金融機構不同層麵,為(wei) 大灣區內(nei) 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業(ye) 務拓展空間。”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表示。
國內(nei) 外投資者在此看到無限商機。“大灣區金融增量市場的龐大規模令人難以置信。”在普華永道最近一份調查中,新加坡星展銀行零售業(ye) 務主管這樣感慨。股票市場方麵,至2020年底,“深港通”累計交易金額已近24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債(zhai) 券市場方麵,2020年“債(zhai) 券通”累計成交金額達4.8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82.8%。“未來還會(hui) 有更多突破,大灣區‘雙向跨境理財通’和債(zhai) 券通項下的南向通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請大家拭目以待。”香港金管局總裁餘(yu) 偉(wei) 文說。
科創互動
組建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推出麵對境外人才的所得稅補貼政策、探索科研創新合作模式……《綱要》發布兩(liang) 年來,破除瓶頸,打破製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迸發創新能量。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最近沒少跑。上個(ge) 月,賀一誠率領澳門特區政府代表團跑遍了大灣區內(nei) 地9個(ge) 城市,商討和落實如何促進澳門與(yu) 各灣區城市優(you) 勢互補。在中醫藥發展、教育合作、微電子及航天等領域,澳門鉚足了勁要做出成績。“這次大灣區城市之行,是為(wei) 了探索澳門進一步參與(yu) 大灣區發展的方向。澳門要通過大灣區建設得到更大發展,同時澳門也要為(wei) 大灣區做出貢獻。”賀一誠說。
以往的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市場容量狹小;如今的澳門,融入大灣區,唱好一出科創大戲。目前澳門有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並依托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的產(chan) 業(ye) 鏈和空間,逐步實現智力成果充分轉化。
香港在科創發展中也不甘落後。過去兩(liang) 年,通過國家科技部的支持、特區政府高層督導、跨部門協作、千億(yi) 元投資,香港高校優(you) 勢學科重點實驗室、創新項目和人才團隊活力不斷釋放,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形容:“香港的創科發展可說是生機勃勃,甚至有人形容是開啟了創科的黃金時代。”數據顯示,香港初創企業(ye) 數量5年內(nei) 增長了2倍,所聘用的人數增加4倍,有7家科技“獨角獸(shou) ”企業(ye) 在此落地,科創投資融資大幅增長,目前已成為(wei) 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科創的種子一步步開花、結果,更多精彩正在書(shu) 寫(xie) 中。
每日 推薦
- 比亞迪叉車:以綠色科技賦能傳統紙媒轉型
- 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凝聚合力切實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
- 三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試點
- 【四川】多式聯運數智平台建圈強鏈育產業
-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江西】交投吉安西中心創新“綠通先行後驗”模式 民生通道再提速 鮮活農產品不再等待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 發揮高鐵航空優勢構建快速輸送係統
- 【浙江】“司機之家”提質擴麵
-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