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每年中國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損失糧食700億斤

發布時間:2020-08-28 09:27:07 科技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每年我國在儲(chu) 藏、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損失糧食700億(yi) 斤

減少糧食產(chan) 後損失等於(yu) 建設無形良田

近年來,通過全麵實施糧安工程、產(chan) 後服務體(ti) 係建設,積極推廣糧食產(chan) 後減損技術應用,糧食倉(cang) 儲(chu) 環節損失明顯降低,但我國糧食產(chan) 後損失依然嚴(yan) 重,減損任務艱巨。

近日,糧食浪費成為(wei) 公眾(zhong) 關(guan) 注熱點。不過,相比“舌尖上的浪費”,我國糧食從(cong) 生產(chan) 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卻鮮為(wei) 人知,但同樣觸目驚心。來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糧食在儲(chu) 藏、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yi) 斤。

糧食收獲環節損失僅(jin) 次於(yu) 消費環節

“減少糧食產(chan) 後損失浪費等於(yu) 建設無形良田,是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舉(ju) 措。近年來,通過全麵實施糧安工程(糧食收儲(chu) 、供應安全保障工程)、產(chan) 後服務體(ti) 係建設,積極推廣糧食產(chan) 後減損技術應用,糧食倉(cang) 儲(chu) 環節損失明顯降低,但我國糧食產(chan) 後損失依然嚴(yan) 重,減損任務艱巨。糧食收獲、農(nong) 戶儲(chu) 糧、糧油加工和消費等環節損失較為(wei) 集中,其中個(ge) 別環節損失率高。”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安全倉(cang) 儲(chu) 與(yu) 科技司司長王宏說。

“有關(guan) 研究表明,產(chan) 後損失中收獲環節的損失僅(jin) 次於(yu) 消費環節。”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武拉平團隊在全國28個(ge) 省(市、區)對近5000個(ge) 農(nong) 戶的糧食收獲環節損失進行的專(zhuan) 項調查顯示,小麥的人工收獲損失率為(wei) 5.87%,高於(yu) 分段半機械化收獲損失率(5.39%)和聯合機械化收獲的損失率(4.28%),水稻的人工收獲損失率(2.84%)略低於(yu) 分段半機械化收獲的損失率(3.28%)和聯合機械化收獲的損失率(3.84%)。

這些損失的糧食,實際上有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根據《主要農(nong) 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chan) 模式》的指導意見,水稻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損失率應小於(yu) 或等於(yu) 3%、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損失率應小於(yu) 或等於(yu) 2.5%;小麥聯合收割機損失率應小於(yu) 或等於(yu) 2%(黃淮海地區小於(yu) 等於(yu) 3%)。目前水稻和小麥的機械化收獲環節損失率均超過3%。此外,大部分種植戶現在不進行糧食的撿拾,我們(men) 的調查顯示,僅(jin) 有30.45%的農(nong) 戶進行撿拾。”武拉平說。

推進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可降低收獲損失

在收獲時節,如何降低收獲損失?社會(hui) 化農(nong) 機服務是一個(ge) 重要的方式。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的信息顯示,全國冬小麥機收率達97%,但受土地規模狹小的影響,大型高效率收獲機械的普及還不夠,中小型收獲機械的損失率相對較大。水稻和玉米的機收率近年來不斷提升,2019年,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突破80%,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但聯合收獲所需的聯合收割機對於(yu) 大部分農(nong) 戶來說,單獨購置、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且農(nong) 戶作業(ye) 技術水平也相對不高,因此購買(mai) 專(zhuan) 業(ye) 的社會(hui) 化服務成為(wei) 降低成本、提高收獲效率和作業(ye) 質量的有效方式。”武拉平說。

近年來《農(nong) 業(ye) 部關(guan) 於(yu) 開展主要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和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一係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促進了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的發展。

為(wei) 進一步提高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效率,降低收獲損失,武拉平建議,首先降低土地細碎程度,適度擴大種植規模。種植規模越大,越有利於(yu) 聯合收割機展開作業(ye) ,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收獲損失率。

“其次,推進農(nong) 機轉型升級,促進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積極推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加快聯合機械化研發,提高農(nong) 機裝備智能化水平;另外,加強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提高農(nong) 機服務水平。從(cong) 糧食主產(chan) 省開始,對農(nong) 機服務組織的所有者、經營者和農(nong) 機駕駛員進行定期培訓,包括職業(ye) 技能培訓和職業(ye) 道德培訓,比如對其進行水稻收獲中割台高低、小麥收割中收割機風門大小等的培訓。”武拉平說。

同時,他建議要完善製定社會(hui) 服務的契約內(nei) 容,推動將田間收獲的最高損失納入服務樣本合同條款,增強農(nong) 機服務供應商愛糧節糧意識,降低收獲環節的損失。

“建議以村為(wei) 單位組織一定勞動力進行糧食撿拾。糧食的損失也意味著耕地、水資源的浪費,地方政府應采取相應的補貼或支持措施,鼓勵廣大農(nong) 村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chan) 地),以村集體(ti) 或合作社為(wei) 主體(ti) 組織相關(guan) 勞動力進行糧食撿拾,盡可能減少糧食損失。”武拉平說。

減少糧食產(chan) 後損失需從(cong) 全鏈條著手

糧食從(cong) 田間到餐桌的鏈條,包括農(nong) 戶收獲、儲(chu) 存、糧食收購、儲(chu) 運、加工、消費等環節,因此僅(jin) 僅(jin) 依靠推進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降低收獲損失還不夠。那麽(me) ,其他各個(ge) 環節該如何發力才能減少糧食產(chan) 後損失呢?

“在農(nong) 戶儲(chu) 糧環節,建設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倉(cang) 以減少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在糧食收購環節,建設產(chan) 後服務體(ti) 係提檔升級;在糧食儲(chu) 運環節,開發推廣安全儲(chu) 糧技術;在糧食加工環節,積極推廣適度加工技術以減少損失;在糧食消費環節,強化節糧減損宣傳(chuan) ,營造愛糧節糧的氛圍。”王宏說。

他建議,從(cong) 3個(ge) 方麵加強完善節糧減損。

第一,完善政策措施。將節糧減損納入擬議中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強化監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製,大力推動建立政府主導、需求牽引、全民參與(yu) 、社會(hui) 協調推進的體(ti) 係機製。積極探索製定糧食產(chan) 後減損工作指導意見,統籌各類相關(guan) 主體(ti) ,建立科技特派員支持基層的模式,從(cong) 技術研發應用、宣傳(chuan) 教育、標準規劃、管理機製、投資引導等方麵,指導糧食收獲、倉(cang) 儲(chu) 、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ge) 環節的減損工作。構建糧食產(chan) 後損失評估監控體(ti) 係、節糧減損宣傳(chuan) 教育體(ti) 係、技術研發體(ti) 係和成果推廣體(ti) 係,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化的糧食減損技術創新研發隊伍,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工作。

第二,提高設施水平。促進穀物收獲機械提升技術和性能,做好農(nong) 機配套服務。支持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提升為(wei) 農(nong) 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做好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加強倉(cang) 儲(chu) 物流體(ti) 係建設,在重點物流節點建設高水平中轉倉(cang) 容,實施老舊糧倉(cang) 改造升級。

第三,強化技術攻關(guan) 。研發新型穀物收獲機械,開發綠色優(you) 質糧油產(chan) 品,推進優(you) 質糧食工程。繼續開發節糧減損新技術,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加工轉化率和副產(chan) 物利用率,服務糧食“產(chan) 購儲(chu) 加銷”體(ti) 係建設。開展糧油口感、精度和營養(yang) 品質、健康食品基礎研究,進一步完善糧油加工業(ye) 技術標準體(ti) 係。

相關(guan) 鏈接

8%的糧食在儲(chu) 藏環節損失掉

據糧食部門統計,由於(yu) 農(nong) 戶儲(chu) 存設施簡陋、烘幹能力不足、缺少技術指導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達8%左右。媒體(ti) 調查發現,糧食收獲後,一些農(nong) 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農(nong) 田地頭搞“地趴”式儲(chu) 糧三四個(ge) 月,等到價(jia) 格合適再出售。這種儲(chu) 藏方式容易導致糧食生黴、腐爛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損失。除了農(nong) 戶,部分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ye) 、糧食經紀人的儲(chu) 糧設施也很簡陋,造成嚴(yan) 重的糧食損失。

為(wei) 此,湖南省嶽陽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許嶽文等建議,各地科技、糧食等部門要加強宣傳(chuan) 與(yu) 技術輔導,提高農(nong) 民安全儲(chu) 糧意識,引導農(nong) 民安全儲(chu) 糧,給農(nong) 戶傳(chuan) 授科學、先進、合理的家庭儲(chu) 糧技術。

多位基層幹部表示,建議繼續加大科學儲(chu) 糧倉(cang) 推廣力度,中央、省級財政多提供匹配資金,盡量減少農(nong) 民購買(mai) 成本,並通過糧食部門定向監督,確保“專(zhuan) 倉(cang) 專(zhuan) 用”。

黑龍江中良倉(cang) 儲(chu) 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柳芳久建議,要根據不同區域、各類糧食具體(ti) 情況,盡快研發出簡便安全、適應農(nong) 戶需要的儲(chu) 糧技術和糧倉(cang) ,倉(cang) 型大小應以當地戶均糧食產(chan) 量為(wei) 依據,避免出現糧倉(cang) 大小不適用問題。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