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17 10:57:38 第一物流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2016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2015年全國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但食品安全基礎依然薄弱,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作為(wei) 食品安全的根基之一,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流通也在這份工作安排中被提及,《通知》中表示要“健全食用農(nong) 產(chan) 品和食品冷鏈物流建設和運行標準,提高冷鏈物流水平。”
新《食品安全法》出台 促進冷鏈物流發展
包括冷鏈在內(nei) 的合理流通方式對於(yu) 食品安全意義(yi) 重大,但是目前冷鏈建設的現狀並不完全令人滿意。“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物流起步相對較晚,還存在基礎薄弱、一體(ti) 化程度不足、第三方物流缺位等問題,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流通率、產(chan) 後損失率等與(yu) 發達國家均有較大差距。”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研究所範蓓副研究員對於(yu) 目前冷鏈運輸現狀做了如此表述。
新《食品安全法》 促進冷鏈物流發展
根據《通知》的工作安排,2016年將要“推動製定修訂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法、糧食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農(nong) 藥管理條例、畜禽屠宰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將食用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全麵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社會(hui) 管理綜合治理考核範圍,考核結果作為(wei) 綜合考核評價(jia) 領導班子和相關(guan) 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
我國早期的冷鏈物流是以冷藏物流的形式出現的,始於(yu) 上世紀60年代,主要運輸的對象也較為(wei) 有限,以畜禽產(chan) 品和水產(chan) 品為(wei) 主,相較於(yu) 國外發達國家冷鏈的發展,國內(nei) 冷鏈的發展時間還很短。
進入到21世紀後,電商多批次小批量的貨物特點以及人們(men) 對於(yu) 飲食品質和安全的更高要求帶來了冷鏈物流的巨大市場需求。據《2016—2021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ye) 市場前瞻與(yu) 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2015年我國冷鏈物流總額在3.5萬(wan) 億(yi) 元—4萬(wan) 億(yi) 元之間,每年增長速度約為(wei) 20%;目前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約為(wei) 1509億(yi) 元;冷庫總容量為(wei) 2600多萬(wan) 噸。
這一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然而目前中國冷鏈覆蓋、基礎建設以及鏈條完整程度方麵與(yu) 發達國家仍然有一定差距。“在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中,可追溯是一個(ge) 很重要的過程,但是目前對於(yu) 一些產(chan) 業(ye) 來說要做到全程不間斷的追溯還有一些難度,這並非技術上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yu) 流通斷節過多有關(guan) 。”範蓓表示。
2015年10月,新版《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條款從(cong) 104條增加至154條,總字數也增加近一倍。在這部規定更為(wei) 詳盡的《食品安全法》中,就食品運輸問題做了特別闡述,並且關(guan) 注食品在整個(ge) 供應流程中的安全監控,其中第33條和第123條均對相關(guan) 問題做了規定。
新版《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將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冷鏈物流體(ti) 係整體(ti) 發展和提升。在範蓓看來,“一是促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投入,提升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預計到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可迅速上升至4000億(yi) 元;二是促進一體(ti) 化的冷鏈物流業(ye) 態發展,使運輸、存儲(chu) 等環節實現有效銜接,冷鏈物流集成式園區將得到大力發展;三是促進冷鏈物流標準化水平,推動冷鏈物流追溯體(ti) 係建設和相關(guan) 技術進步;四是帶動相關(guan) 行業(ye) 發展、提升人員就業(ye) 。”
標準化與(yu) 落地化 齊頭並進
“冷鏈大物流的發展與(yu) 整體(ti) 消費習(xi) 慣有很大關(guan) 係。”範蓓表示,此前的農(nong) 產(chan) 品和食品物流更多是短距離運輸,就近城市消費,而現在諸如南菜北調等工程讓農(nong) 產(chan) 品遠距離大規模運輸有了必要性,電商的零散需求對於(yu) 這一係統又加深了這一體(ti) 係精細化發展的需求。
“從(cong) 整體(ti) 來看,標準化的物流運輸是必然的發展方向。”範蓓表示。在其看來,加強物流標準化體(ti) 係建設,特別是針對冷鏈物流建設標準、冷鏈物流操作規範和技術標準、全程質量控製體(ti) 係等建立一係列標準,並與(yu) 國際標準接軌等是規範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需要推進的措施。
目前,來自監管層麵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權責逐漸細化。在《食品安全法》和《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法》中都針對物流、運輸環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農(nong) 業(ye) 部負責食用農(nong) 產(chan) 品從(cong) 種植養(yang) 殖環節到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或生產(chan) 加工企業(ye) 前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其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或生產(chan) 加工企業(ye) 後則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監管。
在冷鏈化、標準化的大趨勢之下,為(wei) 了適應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以及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特殊需求,應該出現更多因地製宜的方式和配套技術。“比如說,葡萄等水果在貯藏運輸過程中,除了控製環境溫度外,避免機械損傷(shang) 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科研人員正在研製一些適用於(yu) 果蔬運輸過程防止機械損傷(shang) 的設施和包裝方式,類似於(yu) 這樣因產(chan) 品製宜、成本低效率高的新技術應該得到研發和普及。”範蓓表示。
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 產(chan) 地初加工能力
要保證農(nong) 產(chan) 品在運輸環節的質量,不僅(jin) 要在運輸環節下工夫,同時要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初加工能力,保障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進入物流環節前的高品質。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是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chan) 業(ye) ,是保證國民營養(yang) 安全健康的民生產(chan) 業(ye) 。
據範蓓介紹,2015年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全年實現主營業(ye) 務收入19.3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5.0%;規模以上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達7.8萬(wan) 家,實現利潤總額1.29萬(wan) 億(yi) 元,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能力不斷提高。但目前在農(nong) 產(chan) 品初加工環節還存在設施簡陋、方法原始等問題,造成了農(nong) 產(chan) 品在收獲後的損失。比如,糧食產(chan) 後仍存在采用傳(chuan) 統天然晾曬的方法,由於(yu) 幹燥不及時,存在發黴和毒素汙染隱患。又如,蔬菜產(chan) 品產(chan) 後冷鏈流通率隻有5%,每年產(chan) 後損失近億(yi) 噸。為(wei) 此,中央財政自2012年開始啟動專(zhuan) 項資金投入農(nong) 產(chan) 品貯藏加工環節,用於(yu) 示範推廣初加工技術裝備,目前在馬鈴薯、蘋果、胡蘿卜等多個(ge) 產(chan) 業(ye) 中已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方麵很多技術的應用也對農(nong) 產(chan) 品運輸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研究所向記者提供了一個(ge) 例子。該研究所目前研發了一種新型的蔬菜類休閑食品精深加工技術,這種技術與(yu) 目前普遍采用的烘幹和冷幹技術不同,能夠完整的保持蔬菜水果的外形和大部分營養(yang) ,同時效率更高、耗能更低,經過這樣加工過後的蔬果就可以得到長時間的貯存。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