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法三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流通在全球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其典型特征是渠道短、環節少,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建設應借鑒其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充分發揮政府在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建設中的作用,盡可能縮短物流環節,加快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發展,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培育第三方物流主體(ti) 。
一、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建設的意義(yi)
農(nong) 產(chan) 品不同於(yu) 其他產(chan) 品,是有生命的動物性和植物性產(chan) 品,體(ti) 積大、需求量多、生產(chan) 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尤其是諸如果蔬等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其水分含量高、保鮮保質期短、易腐爛變質、上市的集中性和需求的分散性之間存在矛盾。這些自然屬性決(jue) 定了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具有不同於(yu) 一般產(chan) 品物流的特殊性,特別是對於(yu) 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若要保持固有的屬性和口味,必須有保鮮、冷藏、冷凍等先進的冷鏈物流設備,更需要環節少、通暢、快捷的物流渠道,以保證產(chan) 品采摘收獲後及時送至加工企業(ye) ,及時運達銷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我國十分重視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2011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體(ti) 係建設,積極開展“農(nong) 超對接”,暢通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運輸的“綠色通道”。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作為(wei) 加快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建設的新的利潤增長點,越來越受到黨(dang) 和國家及科研機構的高度關(guan) 注,大力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也成為(wei) 我國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但相對落後的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渠道建設卻成了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快速發展的瓶頸。與(yu) 國外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相比,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渠道還存在諸多弊端。隻有建立起完善的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渠道,才能保證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順利發展,才能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值和競爭(zheng) 力,促進農(nong) 民增收。
二、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分析
1.生產(chan) 者直銷渠道
這一渠道是直接將農(nong) 產(chan) 品出售給最終消費者,即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零售市場→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這一般分為(wei) 兩(liang) 種情況:一是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距離最終消費者比較近,比如城郊,生產(chan) 者可以將其產(chan) 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或在當地的自由市場設攤自售;二是生產(chan) 者與(yu) 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團體(ti) 簽訂合同,按合同銷售。
2.產(chan) 地批發直銷渠道
該渠道是: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產(chan) 地批發市場→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也就是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一般就近將農(nong) 產(chan) 品出售給當地批發商,然後當地批發商通過集貨將產(chan) 品銷售給消費者,通過這一渠道的消費者一般都是團體(ti) 或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
3.產(chan) 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渠道
與(yu) 第二條渠道不同的是,這條渠道在產(chan) 地批發市場與(yu) 最終消費者之間多了一個(ge) 銷地零售市場,即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產(chan) 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產(chan) 地批發商將產(chan) 品銷售給零售市場的主體(ti) ,如超市、專(zhuan) 賣店、連鎖店或是在城鎮的農(nong) 貿市場中自行設攤零售。在這種渠道中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和最終消費者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物流鏈接。
4.產(chan) 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渠道
這條渠道,產(chan) 地批發商不需麵對諸多最終消費者,隻需將產(chan) 品出售給銷地批發商,由銷地批發商負責組織銷地的零售事務,地域之間的分工進一步細化,但流通環節亦隨之增多。其過程是: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產(chan) 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
5.產(chan) 地批發市場+各級中間批發商+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渠道
這一渠道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產(chan) 地批發市場→各級中間批發商→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由於(yu) 其信息不對稱、地區市場封鎖、交通運輸不便或不暢甚至支付手段落後等,導致產(chan) 品流通環節增多。流通環節的增多意味著物流環節的增多,從(cong) 而導致物流費用在整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中的比重居高不下,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與(yu) 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拉長,市場需求信息失衡。
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一、第二兩(liang) 種渠道銷售的農(nong) 產(chan) 品因環節少、運輸成本低,價(jia) 格不高,但數量非常有限。第三、第四、第五三種流通渠道環節多,尤其是最後兩(liang) 條。環節多帶來的後果,一是流通時間長、效率低;二是物流過程中每個(ge) 環節都會(hui) 有所加價(jia) ,使成本不斷提高,零售價(jia) 急劇上漲。以蔬菜為(wei) 例,蔬菜產(chan) 品經由蔬菜生產(chan) 者(農(nong) 戶)、合作經濟組織、各種中介組織(包括蔬菜收購商、運銷商、經紀人、批發商、零售商等)才能到達消費者,經過各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jia) ,最終到達消費者時,零售價(jia) 比菜田的收購價(jia) 增加了2倍甚至3倍,其中流通成本就占到蔬菜價(jia) 格的1/2到2/3,這也就解釋了“賤賣”與(yu) “貴買(mai) ”在2011年初同時出現的現象;三是因為(wei) 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尚未形成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係統,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wei) 主,保鮮技術落後,物流環節多,物流過程損失很大。有關(guan) 數據顯示,我國果蔬等農(nong) 副產(chan) 品在采摘、運輸、儲(chu) 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製在5%以下,美國的蔬菜水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jin) 為(wei) 1%——2%。特別是在農(nong) 產(chan) 品集中上市的時候,除了營銷大戶和各種服務組織幫助運銷外,不能及時銷出的農(nong) 產(chan) 品隻能被扔掉,不僅(jin) 造成浪費,而且汙染環境。
此外,農(nong) 戶經營分散、組織性差,使買(mai) 賣雙方力量不對等,農(nong) 戶缺少話語權。在交易中,雙方的力量對比往往由買(mai) 賣雙方交易的數量多少來決(jue) 定,大買(mai) 方或賣方都會(hui) 在一定的程度上壟斷市場,但因農(nong) 戶組織意識缺失,使其在交易中沒有話語權,基本上是由買(mai) 方製定交易規則,包括價(jia) 格、產(chan) 品的質量標準等,農(nong) 戶處於(yu) 被動地位。
三、國外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之比較
1.美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
美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最顯著的特征是渠道較短,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的零售商左右著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體(ti) 係,糧食類期貨市場發達。美國農(nong) 產(chan) 品的78.5%從(cong) 產(chan) 地通過配送中心直接到達零售商,而經由批發市場流通銷售的僅(jin) 僅(jin) 占20%左右。其主要特點是:產(chan) 地市場集中、銷地批發市場分布在大城市;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以直銷為(wei) 主,渠道短、環節少、效率高;政府宏觀調控到位,農(nong) 業(ye) 服務機構齊全;批發市場內(nei) 部交易方式主要以拍賣、代理銷售為(wei) 主。由於(yu) 渠道短,物流速度快、成本低,從(cong) 而大大提高了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效率。
2.日本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
日本工業(ye) 發達,農(nong) 產(chan) 品主要依賴進口,物流渠道複雜,環節多,一般情況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中間商批發市場→超市(連鎖店、零售市場)→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以批發市場為(wei) 主,以拍賣為(wei) 主要手段。批發市場是日本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主渠道,包括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中間商批發市場。盡管流通環節多,但日本批發市場的交易是以拍賣為(wei) 主,甚至同一產(chan) 品有兩(liang) 家機構同時拍賣,形成的價(jia) 格公開、公正。日本《市場法實施規則》規定,到達批發市場的農(nong) 產(chan) 品必須當天立即上市,以全量出售為(wei) 原則,禁止批發商作為(wei) 中間商或零售商直接采購農(nong) 產(chan) 品,禁止拒絕農(nong) 產(chan) 品委托,禁止場內(nei) 批發商同場外團體(ti) 或個(ge) 人展開批發業(ye) 務等,因而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流通效率高。同時對收費作出了規定,批發商除手續費以外不能接受其他任何報酬。
3.法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
法國是個(ge) 農(nong) 業(ye) 大國,其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也是一個(ge) 比較完整的體(ti) 係,即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農(nong) 業(ye) 合作社→批發市場→超市(連鎖店、零售市場)→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其環節少,成本低。農(nong) 業(ye) 合作社在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中扮演重要角色,負責收購農(nong) 副產(chan) 品;積極為(wei) 農(nong) 戶提供信息、科技、培訓等方麵的服務;提高農(nong) 戶組織化程度,保護農(nong) 民利益;為(wei) 農(nong) 戶取得貸款融資提供方便。此外,批發市場是法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主要交易場所,農(nong) 產(chan) 品主要采取批發市場的形式,以最短的時間、最便捷的渠道提供給消費者。
四、國外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上述三個(ge) 國家的農(nong) 業(ye) 無論生產(chan) 方麵還是流通方麵,在全球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其典型特征是渠道短、環節少,日本盡管環節相對多一些,但因其交易方式和嚴(yan) 格的政策及律法保證了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它們(men) 的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模式無疑對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結合我國的地形地域特點、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流通格局以及未來物流的發展趨勢、政府等部門不可替代的作用等多方麵因素,建議從(cong) 以下幾方麵考慮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建設。
1.充分發揮政府在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渠道建設中的作用
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作為(wei) 農(nong) 村經濟發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各級政府應在促進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1)強化政府財政支農(nong) 行為(wei) 。加大財政對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和引導多渠道資金投入,加快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加快鄉(xiang) 村道路建設,提高其通達率和道路等級。此外,要加大對農(nong) 合組織和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企業(ye) 的支持力度,予以稅收減免、政策優(you) 惠、專(zhuan) 項資金支持、信貸支持等,如讓其貨運車輛享受和公交車一樣的財政補貼,以降低物流成本在農(nong) 產(chan) 品零售價(jia) 中的比重。(2)製定相關(guan) 政策和法規。針對不斷出現的“物流最後一公裏”難題,建立健全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配套政策,借鑒國外的一些方法,對農(nong) 產(chan) 品尤其是鮮銷農(nong) 產(chan) 品配送車取消限行,或者是降低其獲得通行證門檻,允許這些配送車借用公交快車道等,讓貨運車不再被“路難行、車難停、貨難進”等等“最後一公裏”出現的各種問題所困擾。通過各項相關(guan) 配套政策的出台,使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突破“物流圍城”,提高物流效率,擁有一條真正的“綠色通道”,讓“最後一公裏物價(jia) 坐上直升機”的現象少發生、不發生。
2.盡可能減少物流環節
隻有縮短冗長的物流環節,才能真正讓利給農(nong) 民和消費者。減少流通環節的主要做法就是讓農(nong) 戶盡可能地直接與(yu) 終端零售機構建立合作關(guan) 係,得到更多實惠。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農(nong) 戶實現標準化生產(chan) ,保證產(chan) 品質量,能夠按照終端銷售機構的要求組織生產(chan) ;這就要求農(nong) 戶具有一定的生產(chan) 規模,能夠保證完成和終端銷售機構所簽訂的契約;而這又要求農(nong) 戶必須組織起來,實行規模化生產(chan) 。為(wei) 此,必須重視農(nong) 民合作社或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讓它們(men) 承擔起組織分散農(nong) 戶的責任,爭(zheng) 取為(wei) 農(nong) 戶的生產(chan) 和銷售作出更大的貢獻。
3.加快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的發展
新鮮是鮮銷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命和價(jia) 值所在,但由於(yu) 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大大限製了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wei) 保證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命和價(jia) 值,需要適應生鮮食品生產(chan) 的發展趨勢,配套發展運輸、倉(cang) 儲(chu) 、銷售不中斷的“冷鏈化”物流,加快冷藏倉(cang) 庫的技術改造、經營管理與(yu) 全方位服務工作,提高冷藏倉(cang) 庫的利用率和社會(hui) 服務麵。鑒於(yu) 冷鏈物流對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的重要性,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冷鏈物流快速、健康、良性發展,從(cong) 而有效保證鮮銷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努力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效率,防止農(nong) 產(chan) 品在物流環節變質和汙染,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在運輸、倉(cang) 儲(chu) 、銷售過程中的損耗,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4.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的靈魂,如果沒有信息化體(ti) 係的支撐,複雜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活動將無法完成。為(wei) 此,必須充分利用不斷出現的新信息技術成果,加強和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信息化體(ti) 係建設。(1)在現有的信息化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盡最大可能為(wei) 農(nong) 民利用網絡獲取有關(guan) 信息提供方便,保證農(nong) 村與(yu) 外界信息通道的暢通,實現信息對稱。(2)建立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預測預報體(ti) 係,收集匯總來自農(nong) 業(ye) 、貿易、氣象、供需、交通、統計等相關(guan) 部門的農(nong) 業(ye) 信息,並及時發布分析和預測結果,讓農(nong) 民掌握市場動態,以減少其生產(chan) 和銷售的盲目性與(yu) 不確定性。(3)引進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和設備,如委托軟件研製機構開發適合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獨特要求的管理軟件。通過信息化體(ti) 係的建設,最終形成一個(ge) 上聯國家政府部門,下聯各省(市、區)、縣、村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主體(ti) 的信息網絡,實現對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收購、加工儲(chu) 存和流通運輸等物流各環節的有效控製和全程管理,使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各區段的效益實現最優(you) 。
5.加快農(nong) 產(chan) 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應大力發展第三方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積極培育第三方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企業(ye) ,是減少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環節的重要途徑之一。第三方物流模式具有專(zhuan) 業(ye) 化程度高、信息集中、流通環節少、成本低、配送效率高、物流規模大等優(you) 點。發展第三方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一方麵可以減少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中諸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降低物流成本,將農(nong) 產(chan) 品從(cong) 農(nong) 戶或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那裏直接送到零售商的貨架上甚至消費者手中,讓廣大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得到物美價(jia) 廉的農(nong) 產(chan) 品,早日實現“早晨菜園子、上午菜籃子、中午菜盤子”的願望;另一方麵,可以根據零售商的信息反饋,對農(nong) 戶或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發放訂單,減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盲目性,實現“訂單農(nong) 業(ye) ”,做到“以需定供”。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