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智能信息化實現"穿透式"管理 守住管好"大國糧倉"

發布時間:2021-08-05 14:00:59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糧食流通領域的違紀違法問題,嚴(yan) 重侵蝕群眾(zhong) 利益,造成國家損失,影響糧食安全。確保儲(chu) 糧安全,根本途徑在科技。既要持續推動糧食倉(cang) 儲(chu) 物流設施建設和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穿透式”管理,也要強化依法治理和責任落實,用法治手段堵上糧食流通監管漏洞。

種糧難,管好糧食也不易。近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曝光了一批糧食係統違法違規案件,引起社會(hui) 關(guan) 注。雖然涉案人員已被嚴(yan) 肅查處,但這些腐敗案件暴露出糧食係統個(ge) 別工作人員目無法紀、責任缺失,以及糧食流通監管體(ti) 係存在的某些漏洞。對此,必須提高警惕,依法強化糧食流通監管,織密監管網,嚴(yan) 厲查處涉糧違法違規案件,確保儲(chu) 糧安全。

儲(chu) 為(wei) 國計,備為(wei) 民生。我國糧食儲(chu) 備充裕,糧庫遍及全國各地,是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政府宏觀調控的“蓄水池”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守住管好“大國糧倉(cang) ”,始終是糧食行業(ye) 工作者的使命,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ju) 措。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嚴(yan) 密的儲(chu) 備糧管理製度,不斷強化政策性糧食流通監管,但糧食收購、儲(chu) 存、銷售等環節監管仍然存在薄弱環節,給“糧耗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梳理近年來各地發生的涉糧腐敗案件,作案手段花樣翻新、“各顯神通”,令人瞠目。有的糧庫工作人員在收購時故意多扣收購糧食的水分、雜質,甚至通過操作磅秤等方式壓低賬麵數字,將變相多收的糧食賣掉撈錢;有的糧庫負責人利用職務之便,夥(huo) 同他人通過虛開結算憑證、虛增糧食重量等手段,騙取國家糧食收購資金;有的糧庫在政策糧收儲(chu) 過程中通過“買(mai) 陳頂新”“先收後轉”“低收高轉”等各種“轉圈糧”騙取財政補貼等。有效識別“糧耗子”的腐敗手段,有針對性地強化監管,對於(yu) 保障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已經發布的各類涉糧案件中,出現係統性、塌方式腐敗,涉案人員除了糧庫負責人,還牽涉到當地糧食管理部門、銀行係統以及糧食企業(ye) 負責人。糧庫負責人監守自盜,負有外部監管職責的銀行係統對糧庫違紀違法行為(wei) 視而不見。上級主管部門對儲(chu) 備糧庫存、質量和安全負有監督管理的責任,但現實中部分監管檢查存在“打招呼”現象,監管人員搞形式、走過場,看不到真問題,監管也就難免流於(yu) 形式。

糧食流通領域的違紀違法問題,嚴(yan) 重侵蝕群眾(zhong) 利益,造成國家損失,影響糧食安全。有關(guan) 部門要嚴(yan) 厲處罰涉糧案件相關(guan) 責任人,但不能一罰了之,要綜合運用技防和法防等手段,築牢“大國糧倉(cang) ”的防護牆。

確保儲(chu) 糧安全,根本途徑在科技。目前,一些地方糧庫仍然存在著危倉(cang) 老庫多、安全隱患大、儲(chu) 糧技術落後、監管難度大等突出問題。要持續推動糧食倉(cang) 儲(chu) 物流設施建設和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充分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對糧庫實行遠程、實時監控,實現“穿透式”管理,無論是糧庫保管員、糧食負責人,還是上級部門管理人員,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遠程監控係統對每一個(ge) 糧庫進行監管,確保儲(chu) 糧安全看得見摸得著,從(cong) 根本上杜絕“人情糧”“轉圈糧”等違紀違法問題。

要強化依法治理和責任落實,用法治手段堵上糧食流通監管漏洞。按照《糧食儲(chu) 備管理問責辦法(試行)》,堅持“誰儲(chu) 糧、誰負責,誰壞糧、誰擔責”的原則,把安全儲(chu) 糧的責任逐級壓實到每一個(ge) 收儲(chu) 主體(ti) 、每一個(ge) 承儲(chu) 企業(ye) 負責人和每一個(ge) 倉(cang) 庫保管員。認真貫徹落實《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持續強化糧食流通事中事後監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今年6月份啟動為(wei) 期半年的全國糧食流通“亮劍2021”專(zhuan) 項執法行動,對違反政策紀律、損害國家利益、坑害種糧農(nong) 民和消費者的行為(wei) ,發現一起嚴(yan) 查一起,絕不姑息、絕不手軟,用法治的方式守住管好“大國糧倉(cang) ”,切實保護種糧農(nong) 民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