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27 21:19:57 智能網

日前,一年一度的《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熱點》正式發布。在這份新鮮出爐的熱門技術盤點中,AI技術占據主要篇幅。人工智能作為(wei) 當前智能製造變革浪潮的核心驅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社會(hui) 的經濟發展。
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19-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與(yu) 智能製造市場預測與(yu) 展望數據》顯示,預計未來三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仍將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818.7億(yi) 元。其中,智能硬件的市場規模達515.9億(yi) 元,占比63.01%;智能軟件的市場規模達302.8億(yi) 元,占比36.99%。
這龐大的數據證明,AI的未來市場前景著實可觀,同時也為(wei) 智能製造的發展創造了更多新機遇。智能製造作為(wei) 先進製造技術與(yu) 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的產(chan) 物,與(yu) 人工智能互促互融,人工智能為(wei) 智能製造的發展奠定基石,而智能製造為(wei) 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提供主戰場。我們(men) 不難得出結論,未來三年裏人工智能將進一步發展,智能製造在受到AI"頭雁效應"後被動激發創新活力與(yu) 內(nei) 生動力,遵循明確的發展方向劃破長空。
大部分製造業(ye) 企業(ye) 仍處於(yu) "亞(ya) 健康"狀態
然而,製造業(ye) 想要踏上智能製造這輛快車,還存在諸多製約因素,大部分製造企業(ye) 仍處於(yu) 亞(ya) 健康狀態。首先是企業(ye) 的設備綜合效率較低。2013~2014年,MES國際與(yu) LNS調查公司對全球的離散、流程等行業(ye) 進行了深入調查,被調查企業(ye) 的平均設備綜合效率為(wei) 71%(設備綜合效率達到80%為(wei) 優(you) 秀),而被調查的中國企業(ye) 的平均設備綜合效率為(wei) 37%。
第二是產(chan) 能過剩與(yu) 交付周期問題。國內(nei) 製造企業(ye) 的產(chan) 品和原材料庫存量、在製品量居高不下,這些資源的大量積存會(hui) 占用企業(ye) 過半的流動資金。相反,如果沒有庫存積壓的問題,製造業(ye) 企業(ye) 能否及時交貨?二者間的製約關(guan) 係成為(wei) 了當前製造業(ye) 企業(ye) 發展的疑雲(yun)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前製造業(ye) 企業(ye) 還處於(yu) 傳(chuan) 統的"黑匣子"生產(chan) 模式,生產(chan) 過程狀況不透明,且存在信息中斷、信息孤島、響應落後等問題,導致產(chan) 品質量參差不齊,質量原因不能追溯,無法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共享。
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現存圍牆
這些問題在無形中嚴(yan) 重放緩了企業(ye) 實現智能製造的步伐,那麽(me) ,我們(men) 應該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突破現存圍牆呢?
首先,合理利用AI技術來提升設備綜合效率。比如,企業(ye) 主可利用AI技術對設備綜合效率進行計算與(yu) 分析,找出導致OEE低下的主要原因,進行故障診斷並製定設備綜合效率提升方案,使車間OEE水平達到目標水平,為(wei) 穩定、高效的生產(chan) 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二,以AI作為(wei) 算法引擎,提高企業(ye) 對生產(chan) 周期預測的精準度。AI引擎對於(yu) 生產(chan) 周期預測精準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jue) 企業(ye) 產(chan) 能不足和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從(cong) 宏觀層麵看,可以為(wei) 整個(ge) 行業(ye) 帶來連續的降本增效收益,從(cong) 微觀層麵看,可以為(wei) 生產(chan) 周期、匹配精準度等帶來實質的好處。
第三,打造新一代透明工廠,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智能製造。近期,透明工廠的概念持續大漲,其火爆的背後意味著有一定數量的需求群體(ti) 。企業(ye) 可以通過構建人工智能平台,從(cong) 全局運營管控、大數據分析、決(jue) 策看板、風險預警等方麵實現內(nei) 部體(ti) 係化、規範化、數字化的信息流通,避免出現信息的孤島效應,提升業(ye) 務網絡透明度,從(cong) 而驅動資源配置的優(you) 化管理,讓生產(chan) 運營纖毫畢現。
在疫情期間,智能製造無人化、高效化等諸多優(you) 點聚焦了大眾(zhong) 的眼球,同時向社會(hui) 展現出了明顯的優(you) 勢與(yu) 發展潛力,盡管國內(nei) 疫情還未完全退散,但智能製造在某種程度上早已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未來,人工智能一定是主要的發展方向,而製造業(ye) 企業(ye) 究竟是否要憑借AI技術乘上智能製造的快車,筆者相信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大勢所趨。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