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發布時間:2024-05-09 15:13:59 人民網——人民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去年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強調“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邁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把脈定向。我們(men) 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用新的生產(chan) 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實踐。

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生產(chan) 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chan) 力變革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什麽(me) 是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什麽(me) 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feng) 富了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內(nei) 涵,推動了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ti) 係創新發展,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人類社會(hui) 發展中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帶來生產(chan) 力發展質的飛躍,重新定義(yi) 生產(chan) 力質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正在推動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加速形成。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要以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徹底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下粗放擴張、低效發展的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wei) 強勁的動力、奠定更為(wei) 堅實的基礎。

新質生產(chan) 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新質生產(chan) 力源自技術革命性突破。緊緊抓住新科技革命機遇,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新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將重塑創新生態、催生產(chan) 業(ye) 變革、大幅提升生產(chan) 率,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搶占先機。新質生產(chan) 力源自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具有更豐(feng) 富知識、更高技能的勞動者,與(yu) 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勞動資料相結合,對傳(chuan) 統的和新型的勞動對象進行優(you) 化組合,能夠在傳(chuan) 統生產(chan) 要素配置的邊際效應遞減時,通過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新質生產(chan) 力源自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這不僅(jin) 包括產(chan) 業(ye) 間比例關(guan) 係的調整和高附加值產(chan) 業(ye) 比重的提高,更包括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對產(chan) 業(ye) 賽道和產(chan) 業(ye) 生態的重新定義(yi) ,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就是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生動案例。

總的來看,新質生產(chan) 力已經在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我們(men) 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chan) 力源於(yu) 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技術發明、新的技術組合和新的技術範式,必須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

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原創性創新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當前,科學研究範式深刻變革,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zheng) 日益向基礎前沿前移,迫切要求我們(men) 加強基礎研究,從(cong) 源頭和底層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問題,解決(jue) 好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技術來源問題。顛覆性創新是以新的科學原理或新的技術架構,通過科技持續積累最終形成科技創新的“驚險一躍”,往往能夠推動技術和產(chan) 業(ye) 模式發生革命性變革。我們(men) 要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演變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努力在部分領域形成先發優(you) 勢,贏得國際競爭(zheng) 主動權。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學習(xi) 國外先進技術並對其進行適應性改造,加強自主創新,迅速縮小了產(chan) 業(ye) 技術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一些終端產(chan) 品領域形成了國際競爭(zheng) 力。但需要認識到,我國在部分領域還麵臨(lin) 著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必須發揮製度優(you) 勢,圍繞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迫切要求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yang) 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基礎在教育。要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更多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的創新人才。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完善高端人才、專(zhuan) 業(ye) 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機製,建設集聚國內(nei) 外優(you) 秀人才的全球人才高地。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創新動力充分湧流,匯聚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強大動力。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統籌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新產(chan) 業(ye) 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載體(ti) ,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雙輪驅動,才能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

暢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通道。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重視“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也要重視“從(cong) 1到N”的產(chan) 業(ye) 轉化。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優(you) 勢、應用場景豐(feng) 富優(you) 勢、綜合生產(chan) 成本優(you) 勢,具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多方麵有利條件。要圍繞產(chan) 業(ye) 創新部署科技創新,建設一批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平台,布局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台,暢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通道,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統籌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我國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規模大、行業(ye) 全,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wei) 方向,推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營銷網絡、經營管理等全鏈條的多元化應用,加快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關(guan) 鍵領域,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推進應用場景建設,促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成為(wei) 經濟增長新引擎。未來產(chan) 業(ye) 是決(jue) 定未來產(chan) 業(ye) 版圖和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格局的關(guan) 鍵變量,要前瞻布局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等一批未來產(chan) 業(ye) ,以應用場景為(wei) 牽引,鼓勵多條技術路線並行探索、同台競爭(zheng) ,開辟產(chan) 業(ye) 發展新賽道,塑造未來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布局產(chan) 業(ye) 鏈。當前,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一些國家推動所謂“去風險”和“友岸外包”,對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帶來挑戰。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規模龐大、配套齊全,但仍存在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大而不強、寬而不深、全而不精,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存在堵點卡點,部分核心環節和關(guan) 鍵技術受製於(yu) 人等問題。要發揮創新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強化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推動短板環節補鏈、優(you) 勢環節強鏈,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科研攻關(guan) 、科技成果轉化等都離不開金融支持。要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打通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堵點卡點,促進科技同產(chan) 業(ye) 對接、資金同需求對接,為(wei) 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金融生態。鼓勵發展創業(ye) 投資、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滿足處於(yu) 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ye) 的資金需求;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更多投向科技創新;積極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釋放銀行體(ti) 係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ti) 係。

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僅(jin) 僅(jin) 是生產(chan) 力發展的點的突破和局部調整,更是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從(cong) 根本上說,就是要推動發展方式從(cong) 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方式。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生產(chan) 函數發生改變,資源環境硬約束強化,已經不可能像高速增長階段那樣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經濟增長,必須轉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高驅動經濟增長。新質生產(chan) 力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為(wei) 核心標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要發揮創新的主導作用,通過創新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對衝(chong) 勞動力成本上升,穩定投資邊際產(chan) 出,提高企業(ye) 盈利水平,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我國綠色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5億(yi) 千瓦,曆史性超過火電裝機,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比重突破15%。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綠色製造業(ye) ,打造更多綠色車間、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同時積極發展綠色服務業(ye) ,壯大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打造綠色產(chan) 業(ye) 集群。

完善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體(ti) 製機製

生產(chan) 關(guan) 係必須與(yu) 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是動態的,這決(jue) 定了生產(chan) 關(guan) 係也要與(yu) 時俱進完善發展。要圍繞突破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完善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體(ti) 製機製。

深化經濟體(ti) 製、科技體(ti) 製改革。探索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所有製實現形式,促進不同所有製企業(ye) 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優(you) 勢互補、協同創新。構建充分體(ti) 現知識、技術價(jia) 值的收入分配機製,更好體(ti) 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jia) 值。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更好結合,發揮政府作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放寬新產(chan) 業(ye) 、新領域的市場準入,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把政府、市場、社會(hui) 等各方麵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推動創新的強大合力。

創新生產(chan) 要素配置方式。促進生產(chan) 要素特別是新型生產(chan) 要素自主高效流動和優(you) 化組合,對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至關(guan) 重要。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數據等新型要素市場,建立健全數據產(chan) 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數據基礎製度,更好釋放數據要素驅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潛能。完善技術要素市場,暢通科技成果向先進生產(chan) 力轉化的通道。完善產(chan) 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zheng) 、社會(hui) 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

(作者為(wei)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