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物流裝備 > 正文

新能源汽車越發受到市場認可

發布時間:2022-09-07 09:29:10 人民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生產(chan) 車間,新能源汽車接連下線;分撥中心,物流裝備作業(ye) 繁忙;沙漠戈壁,光伏藍板格外醒目……今年以來,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影響,我國工業(ye) 經濟實現企穩回升,一些行業(ye) 逆勢而上,表現亮眼。今日起,本版推出“細看產(chan) 業(ye) 新亮點”係列報道,聚焦新能源汽車、物流裝備、光伏等行業(ye) ,對這些亮點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

——編 者

3月10.43萬(wan) 輛,4月10.60萬(wan) 輛,5月11.49萬(wan) 輛,6月13.40萬(wan) 輛,7月16.25萬(wan) 輛……自今年3月停售燃油車以來,比亞(ya) 迪新能源車銷量持續攀升,連續5個(ge) 月單月銷量超過10萬(wan) 輛。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分別完成327.9萬(wan) 輛和319.4萬(wan) 輛,同比均增長1.2倍,自2020年7月以來,已連續25個(ge) 月實現正增長,即便在汽車月銷量下滑的今年4月,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依然保持了40%的增長。

兩(liang) 年多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熱銷的原因何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麵臨(lin) 哪些製約因素?破解的舉(ju) 措又有哪些?記者采訪了行業(ye) 專(zhuan) 家和相關(guan) 企業(ye) 。

進入規模化、高質量快速發展新階段

重載AGV(自動引導運輸車)裝載著白車身在總裝線工位上自主穿梭,自動“配餐車”將精準分揀好的零部件自動送至生產(chan) 線旁,數百台機器人用全新鋁合金點焊等9種領先連接工藝將覆蓋件與(yu) 車身高質量連接,MO360(生產(chan) 運營360)係統通過軟件和網絡把硬件設備與(yu) 雲(yun) 端連接,讓生產(chan) 員工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查看生產(chan) 狀態和相關(guan) 數據……走進投資119億(yi) 元打造的北京奔馳順義(yi) 工廠,一輛輛全新奔馳純電動豪華轎車EQE接連下線。

不隻是梅賽德斯—奔馳,近年來,不少跨國車企加大了在我國投資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力度。今年6月23日,寶馬首款純電動中型運動轎車——全新BMW i3在總投資150億(yi) 元的華晨寶馬裏達工廠投產(chan) ;2024年,投資26億(yi) 歐元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將投產(chan) 專(zhuan) 為(wei) 中國市場打造的豪華純電動汽車。今年以來,本田、豐(feng) 田、日產(chan) 、別克、凱迪拉克等合資品牌11款新能源車型陸續上市,中國品牌車企投放的新能源車型更是多達35款。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已經進入規模化、高質量的快速發展新階段。”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chan) 銷量分別達到354.5萬(wan) 和352.1萬(wan) 輛,同比均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1033.4萬(wan) 輛,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65%。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1.6%。

市場驅動越發明顯。“今年前5個(ge) 月,新能源汽車限購城市滲透率達到32.9%,非限購城市達到20.3%,既不限購也不限行的城市達到19.4%。”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說,在非限購、非限行城市,近1/5的消費者自願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已經真正起步。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占比已達80%,新能源汽車進入政策與(yu) 市場“雙輪驅動”、市場驅動為(wei) 主的新階段。

中國品牌地位提升。上汽10.6萬(wan) 輛、吉利3.2萬(wan) 輛、廣汽埃安2.55萬(wan) 輛……7月,國內(nei) 車企新能源汽車銷量穩步增長;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等新創車企單月銷量也超過1萬(wan) 輛。今年前7月,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84.5%,其中,新創品牌占比17%。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麵,去年出口31萬(wan) 輛,同比增長3倍;今年上半年,出口20.2萬(wan) 輛,同比增長1.3倍。

動力電池等關(guan) 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最高電效率達95%、百公裏能耗低至12.3千瓦的新一代超集電驅,5分鍾即可加熱20攝氏度、全球首創微核高頻脈衝(chong) 加熱技術,性能提升70%、體(ti) 積降低70%的自主知識產(chan) 權整車域控製器,量產(chan) 首發自主轎車氫燃料電池係統……7月25日,國內(nei) 首款搭載純電、增程、氫動力全電動力的新能源汽車長安深藍SL03上市。

“長安深藍共計申請專(zhuan) 利超過1300項,涵蓋電池、電驅、電控、智能化等多個(ge) 領域,其中僅(jin) 電池、電驅、電控‘三電’領域,就超過千項。”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

中國企業(ye) 2021年獲得新能源汽車相關(guan) 專(zhuan) 利超3萬(wan) 件,占全球比重達到70%;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車暢銷車型中,中國品牌占據六款……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關(guan) 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wei) 引領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動力電池技術世界領先,2021年累計裝車量全球第一。

量產(chan) 三元電池單體(ti) 能量密度達到全球最高的300瓦時/公斤,無鈷電池達到240瓦時/公斤,半固態電池接近量產(chan) 狀態、單體(ti) 能量密度達到360瓦時/公斤,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裏程提高到400公裏以上。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154.5吉瓦時,同比增長143%,占全球總裝車量的52%,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企業(ye) 當中,我國企業(ye) 占六席。

——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車用操作係統等創新技術實現突破。

“上汽星雲(yun) ”純電專(zhuan) 屬係統化平台、“上汽珠峰”油電一體(ti) 化整車架構、“上汽星河”電氫一體(ti) 化整體(ti) 架構、吉利浩瀚純電架構、長城第四代電子電氣架構、埃安2.0純電專(zhuan) 屬平台、長安智能汽車超級數字化平台SDA架構……中國品牌車企進入架構造車新時代,不僅(jin) 助力企業(ye) 提高零部件通用率、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產(chan) 品性能,更大大提升了新車上市速度。

——激光雷達、國產(chan) 芯片、車載基礎計算平台實現裝車應用。

最遠定製探測距離可達2000米、尺寸還不到一塊普通紅磚的尺寸……日前,深圳鐳神智能係統有限公司發布了全球最小尺寸的1550納米光纖車規激光雷達。

“1550納米激光相對於(yu) 人眼安全的閾值,相比目前普遍應用的905納米激光,可探測更遠距離,為(wei) 智能駕駛提供更多的反應時間和更充足的安全冗餘(yu) 距離。”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胡小波介紹,公司研發團隊曆時3年,自研自產(chan) 了光纖激光器、10多種高功率核心器件以及生產(chan) 光纖器核心器件的自動化設備,攻克了激光雷達“卡脖子”技術。

目前,在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我國主導的LTE-V2X通信標準實現國際引領,V2X底層通信模塊技術國際領先。全國已開放道路測試裏程超過5000公裏,發放測試牌照900餘(yu) 張,安全測試裏程超過1000萬(wan) 公裏,高等級智能網聯汽車在特定場景和限定場景已經率先應用,開展規模化載人載物的測試示範。

補短板、提品質、降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盡管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近年來增勢明顯,但從(cong) 長遠發展來看,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jue) 。

一方麵,要強化上下遊協同,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2021年初至今,由於(yu) 車用芯片供應緊張和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特別是動力電池原材料大幅漲價(jia) ,新能源汽車企業(ye) 經營利潤有所下滑。”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原資深首席專(zhuan) 家周榮表示。“上遊企業(ye) 應理性定價(jia) ,才能維持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長期的健康發展。”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士華說。

辛國斌認為(wei) ,關(guan) 鍵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能力、充換電服務保障能力等都是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充換電設施要加快建設,動力電池漲價(jia) 問題也需要妥善解決(jue) 。”

針對這些問題,工信部已經明確表示,要適度加快國內(nei) 資源開發進度,堅決(jue) 打擊囤積居奇、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引導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強化協作、共同發展,推動關(guan) 鍵原材料價(jia) 格回歸理性。

另一方麵,要強化市場驅動,推動企業(ye) 依靠技術創新降本增效。

“一些新能源汽車產(chan) 品仍以激勵政策為(wei) 依托,完全依靠市場力量驅動快速發展的格局仍有待進一步形成。”徐長明解釋說,當前,一台新能源汽車產(chan) 品依然能享受差不多1萬(wan) 元補貼,加上購置稅減免、消費稅免征,售價(jia) 30萬(wan) 元左右的車型累計優(you) 惠在5萬(wan) 元左右,售價(jia) 15萬(wan) —20萬(wan) 元的車型實際可享受優(you) 惠2萬(wan) 元左右。

“盡管有關(guan) 部門明確明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繼續免征,企業(ye) 還是要盡快把成本降下來。”徐長明舉(ju) 例說,比亞(ya) 迪通過刀片電池技術創新,用性價(jia) 比更高的磷酸鐵鋰電芯達到了高鎳三元電池的能量密度,實現了降本增效,“在接下來的競爭(zheng) 中,誰能在確保產(chan) 品品質的基礎上降低成本,誰就可能成為(wei) 勝出者。”

此外,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還麵臨(lin) 提升供給質量、加快綠色轉型等任務。辛國斌列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安全技術標準,提升動力電池熱失控報警、安全防護、低溫適應等性能水平,讓消費者放心購買(mai) 、安心使用;推動電動化與(yu) 智能網聯技術融合發展,開發更多適合消費者的服務功能,持續提升駕乘體(ti) 驗,催生更多購買(mai) 需求;適應實現“雙碳”目標的要求,統籌兼顧、係統推進,提升汽車產(chan) 業(ye) 鏈全鏈條、全周期的綠色低碳水平等。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