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低空經濟領域一枚最基礎的“螺絲(si) 釘”,浙江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航空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劉海樂(le) ,如今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項目助理,負責物資的發運和返回物資的評定。
在職業(ye) 院校就讀3年,劉海樂(le) 認識了無人機的基本結構,能夠進行操控、數據傳(chuan) 輸、組裝和飛行。如今畢業(ye) 不到一年,他能拿到10萬(wan) 元左右的年薪。
國家早已強調發展低空經濟: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特別強調,要“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2024年1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低空經濟發展司正式亮相;今年2月下旬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隨著低空經濟的高速發展,無人機配送、空中交通、應急救援等產(chan) 業(ye) 爆發式增長,對相關(guan) 人才也出現爆發式需求。一場圍繞“低空”的人才爭(zheng) 奪戰悄然打響,使得以培養(yang) 技能人才為(wei) 主陣地的職業(ye) 教育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是等待被顛覆,還是主動“造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wei) 此采訪了相關(guan) 領域的專(zhuan) 家,探討低空經濟“起飛”之時,職教如何“接招”。
低空經濟相關(guan) 崗位人才缺口巨大
低空經濟是一種新型綜合性經濟形態。中國民用航空局官網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經超過5000億(yi) 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wan) 億(yi) 元。截至2024年11月底,國內(nei) 注冊(ce) 無人機215.8萬(wan) 架。
“從(cong) 2003年至今,低空經濟領域經曆了顯著發展。”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研究院低空經濟板塊負責人薛濤說,“特別是無人機等新興(xing) 領域,更是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的飛躍,技術不斷突破,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所謂低空,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麵垂直距離1000米以下,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的空域。依托低空空域,以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wei) 牽引,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製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融合發展,就是低空經濟。
薛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去年以來,各地積極布局低空經濟,企業(ye) 創新發展相當活躍,無人機新增注冊(ce) 量快速增長。工信部推出《綠色航空製造業(ye) 發展綱要(2023-2035年)》和《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推進低空產(chan) 業(ye) 發展。這些政策旨在推動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wei) 技術特征的低空裝備在應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空運等領域實現規模化、常態化的應用。
產(chan) 業(ye) 飛速發展的同時,人才缺口也在同步顯現。
低空經濟的發展催生了無人機操控員這樣的新崗位,在2024年10月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lin) 專(zhuan) 門提到,“據有關(guan) 部門測算,現在我國這個(ge) 崗位的就業(ye) 人才缺口高達100萬(wan) 人”。
“當今市場具有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飛行經驗的人才短缺,同類型的企業(ye) 不多,所以直接吸引有經驗的人員概率不大,從(cong) 高校應屆畢業(ye) 生中擇優(you) 招聘也非常困難。資格證持有者與(yu) 實際技能脫節,雖然全國已頒發超20萬(wan) 本無人機執照,但許多持證者僅(jin) 掌握基礎操作,缺乏複雜場景如電力巡檢、應急救災的實戰經驗。”航天彩虹無人機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房帥感慨。
“人才緊缺的情況不隻存在於(yu) 飛手這一崗位。”房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既懂飛行技術又具備數據分析、AI應用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同樣是行業(ye) 爭(zheng) 奪的焦點。”
“在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鏈基本形成的當下,人才需求可以概括為(wei) 技術、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覆蓋低空技術裝備研發與(yu) 製造、低空基礎設施建設運維、低空飛行應用、低空運行監管及服務保障4個(ge) 環節。”薛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低空經濟麵臨(lin) 的人才短缺問題,除了研發、製造、應用等方麵的人才,還包括基礎設施、運營服務、安全監管等方麵,特別是隨著技術的深度融合、模式的不斷變革而出現的低空智能網聯、低空裝備檢測驗證、信息安全、數據軟件及算力開發、垂直起降場地建設運維等方麵的人才。這些人才需求是低空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帶來的新需求,是推進低空安全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政策上,需要引導企業(ye) 和職業(ye) 院校通過產(chan) 學研合作,推進人才的培養(yang) 。”薛濤說,“同時,教育部門也需要針對低空經濟新的特點和需求,設置新的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
低空經濟職業(ye) 教育麵臨(lin) 挑戰
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企業(ye) 對專(zhuan) 業(ye) 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細化,這對現有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低空經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但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布點數仍然較少、招生規模也較小。多數職業(ye) 院校以基礎飛行操作為(wei) 核心,缺乏低空交通管理、航空法規、AI數據分析等前沿課程。
“隨著前沿科技的快速迭代和應用場景的不斷創新,職業(ye) 院校培養(yang) 的應屆畢業(ye) 生難以跟上企業(ye) 所需人才的素質能力和經驗要求。此外,部分職業(ye) 院校實踐教學偏少、模擬訓練平台設備不足,學生難以積累真實場景實操經驗。學生入職後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重新培養(yang) ,額外增加了企業(ye) 用人成本。”房帥說。他們(men) 正通過與(yu) 浙江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合作成立彩虹無人機現場工程師學院、與(yu)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e) 學院合作創辦“彩虹無人機訂單班”等校企聯合培養(yang) 方式,定向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來努力解決(jue) 這一問題。
西安航空職業(ye) 技術學院通用航空學院院長葉婷也提到,作為(wei) 西部地區職業(ye) 院校,學院的實訓環節確實受到了空域限製和安全隱患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為(wei) 此,學院構建了模擬飛行-室內(nei) 飛行-室外飛行的階梯訓練體(ti) 係,先利用虛擬仿真或是半實物仿真等先進實訓設備,提升學生的飛行技能,再在室內(nei) 開展真實飛機飛行訓練,確保達到室外飛行能力標準,最後再進行室外飛行訓練。在室外飛行時,該學院利用“限高飛行”“電子圍欄”等技術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的安全。
除了實訓困難,師資也是一大問題。在無人機教育領域,既具備豐(feng) 富教學經驗又精通無人機飛行技術的教師非常稀缺。
“無人機行業(ye) 處於(yu) 快速發展階段,技術更新迭代快,對教師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不斷提高,使得既懂教學又精通無人機技術的教師數量不足。成為(wei) ‘雙師型’教師需要同時具備深厚的專(zhuan) 業(ye) 理論知識和豐(feng) 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培養(yang) 過程既要求教師接受係統的教育教學培訓,又要進行長期的無人機飛行實踐和技術研發,而教師的課程任務比較重,時間和精力成本較高。”葉婷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這一問題的根源。
另一個(ge) 現狀是,目前,大部分無人機專(zhuan) 業(ye) 教師是從(cong) 機電等專(zhuan) 業(ye) 轉型而來,他們(men) 在無人機領域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實踐經驗相對有限。麵對技術迭代迅速、實訓條件受限、師資力量短缺等多重挑戰,職業(ye) 院校如何培養(yang) 出適應行業(ye) 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成為(wei)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目前亟須在學校與(yu) 企業(ye) 之間建立起一套快速聯動和響應的機製,以促進雙方人才的順暢流動,共同應對職業(ye) 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葉婷說。
職業(ye) 院校接招,積極破冰
麵對低空經濟“飛得快”,職業(ye) 教育“教得慢”的局麵,葉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西安航空職業(ye) 技術學院正在采取一係列破冰舉(ju) 措,積極應對這些挑戰。
為(wei) 了培養(yang) 師資力量,學院鼓勵現有教師參加無人機相關(guan) 的培訓課程、學術研討會(hui) 和技能競賽,提升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和實踐能力。同時,學院會(hui) 安排教師到企業(ye) 進行掛職鍛煉,參與(yu) 實際項目研發和生產(chan) ,積累實踐經驗。此外,學院還通過教學改革、教材開發等項目,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程建設水平,使教學內(nei) 容更貼近行業(ye) 實際需求。
對於(yu) 轉型教師,學院還會(hui) 開展有針對性的無人機專(zhuan) 業(ye) 培訓,包括理論知識講座、實踐操作指導和項目實訓等,幫助他們(men) 盡快提升專(zhuan) 業(ye) 水平。
“在產(chan) 教融合方麵,我們(men) 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成立了全國工業(ye) 無人機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和兩(liang) 個(ge) 產(chan) 業(ye) 學院,共同為(wei) 行業(ye) 培養(yang) 急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葉婷提到,學院與(yu) 多家企業(ye) 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yu) 真實項目,提升實踐能力。
同時,學院在教材更新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我們(men) 實施教材‘提質培優(you) ’計劃,與(yu) 行業(ye) 領先企業(ye) 合作,校企聯合編寫(xie) 形式多樣的活頁式教材、手冊(ce) 式教材和數字教材,定期更新教材內(nei) 容。”
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對職業(ye) 院校的專(zhuan) 業(ye) 布局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浙江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航空學院院長章正偉(wei) 提到,低空經濟正逐步成為(wei) 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職業(ye) 院校必須緊跟行業(ye) 發展趨勢,通過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養(yang) 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章正偉(wei) 介紹,近年來,學院與(yu) 多家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合作,開設了多個(ge) 訂單班,旨在培養(yang) 符合企業(ye) 需求的分布式無人機人才和現場工程師。2021年,學院與(yu) 杭州某科技公司簽訂了戰略性合作協議,共同培養(yang) 分布式無人機人才。
“分布式人才培養(yang) 指的是通過網絡通信控製多架無人機,不再用手工操縱,而是通過電腦和一個(ge) 大平台來控製。”章正偉(wei) 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這種培養(yang) 模式不僅(jin) 適應了未來無人機數量增多的趨勢,也為(wei) 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ye) 前景。
此外,學院還與(yu) 另一家科技公司合作,開展現場工程師項目,旨在培養(yang) 既掌握崗位技能,又能在崗位上指揮解決(jue) 問題的現場工程師,“這種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有效解決(jue) 了技術與(yu) 實訓脫節的問題”。
章正偉(wei) 提到,為(wei) 了解決(jue) 企業(ye) 需求與(yu) 職業(ye) 院校課程培養(yang) 脫節的問題,學院通過浙江省通航產(chan) 業(ye) 城市空中交通行業(ye) 聯盟,實現了與(yu) 企業(ye) 的深度對接。該聯盟由學院牽頭成立,目前已有150多家企業(ye) 加入。聯盟的成立為(wei) 學院提供了便利的產(chan) 業(ye) 供需對接平台,學院可以根據企業(ye) 需求,提早一年讓學生參與(yu) 企業(ye) 招聘,並根據企業(ye) 工程師的課程需求,調整學生的培養(yang) 方案。
“我們(men) 明年畢業(ye) 的學生,今年就可以應聘了。可以提早一年讓學生進入企業(ye) 實習(xi) ,並根據企業(ye) 的需求調整課程。”章正偉(wei) 說,“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畢業(ye) 即上崗。”
在師資力量方麵,章正偉(wei) 坦言,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對職業(ye) 院校的師資轉型提出了挑戰。為(wei) 了應對這一挑戰,學院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將教師派往政府職能部門和企業(ye) 掛職,以提升教師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和行業(ye) 知識水平。
建議“低空經濟”作為(wei) 一級學科
伴隨著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更新,技術應用更加綜合、領域範圍更廣,現有專(zhuan) 業(ye) 需要主動升級專(zhuan) 業(ye) 內(nei) 涵、增設新專(zhuan) 業(ye) ,才能滿足低空經濟對創新型、複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隨著新型電力係統加速推進,麵對高電壓、高風險複雜作業(ye) 場景,低空無人機在輸電線路巡檢、變電站監測及應急搶險等關(guan) 鍵環節作用凸顯。重慶電力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就是在這一需求下,緊跟行業(ye) 技術變革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校企共建電力無人機智慧巡檢生產(chan) 性實訓基地,開發“無人機巡線技術”“無人機巡檢仿真”等育訓一體(ti) 化特色課程,融入電力技術類人才培養(yang) ,為(wei) 國家電網等龍頭企業(ye) 提供無人機培訓和取證服務,培養(yang) 了大批具備無人機巡檢能力的技能人才和產(chan) 業(ye) 工人。
在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拓展方麵,章正偉(wei) 也表示,浙江省正在推進低空經濟試點申報工作,每個(ge) 地市可以報3個(ge) 場景應用的試點。這些試點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和省財政廳聯合發文,立項後將獲得省財政和地方財政的資金支持。通過一年的試點,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場景,以推動浙江省乃至全國的低空經濟發展。
他認為(wei) ,高職院校在低空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中,需要深刻理解低空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yi) ,明確自身在低空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yu) 職能,積極麵對挑戰,創新教育模式,強化師資力量,整合教育資源,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與(yu) 低空專(zhuan) 業(ye) 建設水準,為(wei) 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與(yu) 技術支持。
“作為(wei) 職業(ye) 院校,我們(men) 不能僅(jin) 僅(jin) 專(zhuan) 注於(yu) 人才培養(yang) 工作。實際上,我們(men) 的職責還涵蓋了服務於(yu) 整個(ge) 行業(ye) ,致力於(yu) 推動行業(ye) 的承接與(yu) 發展。在未來的行業(ye) 落地實踐中,盡管職業(ye) 院校可能不具備單獨完成所有任務的能力,但可以作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中的一環,發揮牽頭作用,共同推動相關(guan) 項目的實施。”章正偉(wei) 說。
應急救援、醫療救護、物流運輸、低空巡航、遙感監測……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就像越飛越快的無人機,人才培養(yang) 的職業(ye) 定位也日益精準。職業(ye) 院校如何精準對接行業(ye) 需求,科學布局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當前職業(ye) 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職業(ye) 教育開設的低空經濟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涵蓋中職、高職專(zhuan) 科、職業(ye) 本科3個(ge) 培養(yang) 層次,主要集中在高職,分布在裝備製造、交通運輸、電子與(yu) 信息、資源環境與(yu) 安全4個(ge) 專(zhuan) 業(ye) 大類中,基本覆蓋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各核心環節。
在房帥看來,為(wei) 推動低空經濟的持續發展,應當首先著手於(yu) 學科體(ti) 係的改革。他建議,支持高校設立“低空經濟”一級學科,並積極鼓勵跨領域的融合創新,比如航空航天與(yu) 人工智能、法律等領域的結合,同時製定出一套統一的職業(ye) 標準。
“希望加大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具體(ti) 舉(ju) 措包括劃撥專(zhuan) 項資金用於(yu) 無人機實訓基地的建設,並對那些積極投身於(yu) 產(chan) 教融合的院校與(yu) 企業(ye) 實施稅收減免政策。最後,我們(men) 需要構建一個(ge) 雙證融通的機製,聯合行業(ye) 協會(hui) 共同推行‘學曆證書(shu) +職業(ye) 技能證書(shu) ’的製度,清晰界定無人機駕駛員、飛行調度員等職業(ye) 的等級認證路徑,以此打通人才發展的通道。”房帥說。
在山東(dong) ,一群職業(ye) 院校學生正用無人機為(wei) 山區配送疫苗;在浙江,橫店通用機場正在推進改擴建二期工程建設,打造全國首個(ge) 特色公務機機場和旅遊通用機場……當低空經濟從(cong) 概念走向街頭巷尾,職業(ye) 教育的價(jia) 值不再局限於(yu) “輸送勞動力”,而是成為(wei) 重塑產(chan) 業(ye) 基因的力量。
正如章正偉(wei) 所說,低空經濟的發展,“為(wei) 航空人才的高質量培養(yang) 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yu) 挑戰”。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