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4-05-06 10:49:49 求是網

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張來明

202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地方考察期間提出“新質生產(chan) 力”。2024年1月31日,總書(shu) 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係統闡述了新質生產(chan) 力的科學內(nei) 涵,明確指出“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總書(shu) 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科學認識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對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yi) 。

一、“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理論創新成果來源於(yu) 服務於(yu) 高質量發展偉(wei) 大實踐

理論來源於(yu) 實踐並指導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觀點。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人民推動中國發展的實踐曆程中把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放在首位,不斷深化對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認識,並以不斷深化了的認識成果指導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實踐。

新時代新征程,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統籌把握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準確把握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提出了“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富有時代氣息的重要概念,就是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chan) 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chan) 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men) 從(cong) 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發展要求、發展實踐催生出了新質生產(chan) 力概念。總結、概括出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新概念,就是為(wei) 了更好地落實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

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概念,凸顯了生產(chan) 力曆史性躍升的決(jue) 定性作用。工業(ye) 革命後,以機器大工業(ye) 為(wei) 基礎的資本主義(yi) 現代生產(chan) 代替了以手工勞動為(wei) 基礎的傳(chuan) 統生產(chan) ,使生產(chan) 力發展獲得巨大飛躍。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寫(xie) 道:“資產(chan) 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chan) 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chan) 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ge) 世紀料想到在社會(hui) 勞動裏蘊藏有這樣的生產(chan) 力呢?”這段話精辟而生動地詮釋了生產(chan) 力的曆史性躍升具有巨大作用。後來,同樣是由新的科技革命推動兩(liang) 輪產(chan) 業(ye) 變革,形成了新的生產(chan) 力:一輪肇始於(yu) 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和內(nei) 燃機為(wei) 標誌;一輪肇始於(yu) 20世紀70年代,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wei) 標誌。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蓬勃興(xing) 起,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我們(men) 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曆史性交匯期,既麵臨(lin) 著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又麵臨(lin) 著差距拉大的嚴(yan) 峻挑戰。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全新的生產(chan) 力質態,對生產(chan) 力實現新的曆史性躍升的決(jue) 定性作用日益凸顯。

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著力推動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創新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攻方向。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時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鮮明體(ti) 現了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內(nei) 在邏輯關(guan) 係。簡而言之,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就是從(cong) 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到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的生成。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培育新產(chan) 業(ye) 。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的新產(chan) 業(ye) ,能夠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基本載體(ti)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正在快速發展壯大,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yu) 儲(chu) 能等未來產(chan) 業(ye) 也在孕育發展。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完全有能力抓住新產(chan) 業(ye) 培育的重大曆史機遇。當然,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忽視、放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發展壯大需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更新升級帶來的市場空間擴大以及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撐,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借助前沿科技創新成果進行改造提升,也能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催生新模式。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的新模式,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構成。當前,依托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特征的數字經濟發展,線上與線下加速融合,服務與製造深度融合,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直播帶貨、在線診療、遠程辦公、跨境電子商務以及個性化定製、共享製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這些新模式能夠提供更為便捷、經濟、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有利於推動新技術的迭代創新發展,有利於高效匹配供給和需求,有利於促進能源資源集約式利用,有利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引領了企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的變革,為個體提供多樣化的就業創業渠道和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模式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影響絲毫不亞於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形成新動能。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各領域的創新,以及這些創新成果在更大範圍內的擴散應用,共同構成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是新質生產力的整體呈現。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增加值為210084億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36%。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3.6%;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5.7%。新能源汽車產量944.3萬輛,比上年增長30.3%;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產量5.4億千瓦,增長54.0%;服務機器人產量783.3萬套,增長23.3%;3D打印設備產量278.9萬台,增長36.2%。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7.7%。總的看,我國新動能正持續成長壯大,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抓好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基本路徑。

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一是推動邁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深入實施製造業(ye) 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鼓勵麵向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重點領域開展關(guan) 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示範。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機製。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優(you) 勢領域鍛長板,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加強新技術新產(chan) 品創新迭代。支持企業(ye) 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等薄弱領域,加快攻關(guan) 突破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強化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基礎支撐體(ti) 係。實施卓越質量工程。二是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yu) 製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利用數字技術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支持重點行業(ye) 建設“產(chan) 業(ye) 大腦”,匯聚行業(ye) 數據資源,推廣共性應用場景,服務全行業(ye) 轉型升級和治理能力提升。三是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製造業(ye) ,發展綠色服務業(ye) ,壯大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製修訂一批低碳、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綠色製造等重點領域標準,促進資源節約和材料合理應用。持續優(you) 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chan) 業(ye) 集群。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一是強化市場引領作用。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持續擴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市場空間、豐(feng) 富應用場景,加速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模擴容和技術迭代,推動更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抓住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新產(chan) 品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構建品牌引領、創新發展的新的全球產(chan) 業(ye) 鏈。二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加快推動數字技術在先進製造業(ye) 中的應用擴散,形成兩(liang) 者之間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深入實施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發展專(zhuan) 項行動,健全產(chan) 業(ye) 集群組織管理和專(zhuan) 業(ye) 化推進機製,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ti) ,在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you) 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三是優(you) 化政策支持。深入認識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全生命周期成長規律,重點聚焦前端創新環節提供更大力度支持,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把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擴大內(nei) 需有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需求側(ce) 創新手段作用,把握好財稅等支持政策的力度、節奏。規範地方政府行為(wei) ,加強標準引領,鼓勵技術創新和企業(ye) 兼並重組,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一是加強前瞻謀劃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chan) 業(ye) 發展。打造未來產(chan) 業(ye) 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chan) 業(ye) 。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引導地方結合產(chan) 業(ye) 基礎和資源稟賦,合理規劃、精準培育和錯位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發揮前沿技術增量器作用,瞄準高端、智能和綠色等方向,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新動力。二是提升創新能力。麵向未來產(chan) 業(ye) 重點方向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guan) 工程,加快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發揮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ti) 作用,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鼓勵龍頭企業(ye) 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ti) ,集聚產(chan) 學研用資源,體(ti) 係化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guan) 。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構建產(chan) 業(ye) 生態。加強產(chan) 學研用協作,打造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聯合體(ti) ,構建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協同創新的生態體(ti) 係。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下的標準互認和要素互通,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構建產(chan) 品配套、軟硬協同的產(chan) 業(ye) 生態。

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堅定不移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科技體製、教育體製、人才體製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之策。我們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動力源、策源地。

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礎和先導。要切實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要求,加強科技的戰略規劃、政策措施、資源平台、創新力量布局、重大項目等頂層設計,持續改善科技基礎條件,落實支持科技創新稅收優(you) 惠政策,引導全社會(hui) 加大研發投入。突出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建立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ti) 係,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和政策統籌,完善科技獎勵製度、經費管理製度、成果轉化製度、分類評價(jia) 製度,加強知識產(chan) 權法治保障,擴大國際科技合作,建立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科研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的要求,公共財政優(you) 先保障教育投入,進一步補齊教育發展的短板,持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著眼於(yu) 提升教育對新質生產(chan) 力的支撐力、貢獻力,改進基礎教育,加強素質教育和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社會(hui) 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ang) ;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強終身學習(xi) 體(ti) 係建設,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引導高等學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根據人才需求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擴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儲(chu) 備。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勞動者是生產(chan) 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最具有決(jue) 定性的力量。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將我國龐大的人口規模轉化為(wei) 人力資源優(you) 勢,必將極大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實行人才投資優(you) 先,加大政府對人才發展的投入,鼓勵、引導全社會(hui) 投資人才資源開發。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探索產(chan) 學研合作培養(yang) 等多種培養(yang) 方式,注重在實踐中發現、培養(yang) 、造就人才,形成人人皆可成才、各類人才輩出的局麵。改進人才評價(jia) 及選用製度,拓寬人才評價(jia) 渠道,加快建立以崗位職責為(wei) 基礎,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進一步破除人才流動的體(ti) 製性障礙,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改革人才管理製度和科研管理製度,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向用人單位下放管理自主權,最廣泛最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製,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等生產(chan) 要素參與(yu) 收入分配的機製,更好體(ti) 現人才的市場價(jia) 值。暢通人才發展通道,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著力破解技能人才發展的“獨木橋”、“天花板”難題,拓展人才成長空間。優(you) 化人才發展環境,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在全社會(hui) 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尚。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質生產(chan) 力的特點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也是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帶來生產(chan) 要素及其組合的更新,引起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大解放。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加強重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基礎研究,引領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加強管理和製度層麵的創新,形成持續創新的係統能力,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創造新產(chan) 業(ye) 、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chu) 備,構建上下遊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ti) ,促進產(chan) 學研融通創新,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堅持開放創新,用好全球創新資源,積極參與(yu) 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提高我國全球配置創新資源能力。要調整不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積極營造有利於(yu) 創新的政策環境和製度環境,打通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通道;加強法治建設,完善知識產(chan) 權製度,建立體(ti) 現創新導向的評價(jia) 製度,改革完善科技和人才等創新要素價(jia) 格形成機製,積極培育保護和鼓勵創新的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在全社會(hui) 形成鼓勵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

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新質生產(chan) 力作為(wei) 先進的生產(chan) 力,是生產(chan) 力中最具有活力、牽引力、競爭(zheng) 力的部分。隻有做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這篇大文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動,從(cong) 根本上體(ti) 現社會(hui) 主義(yi) 的優(you) 越性和先進性。奮進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以守正創新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斷開拓中國發展新境界,不斷為(wei) 人民創造新福祉。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