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鏈長製”作為(wei) 區域產(chan) 業(ye) 鏈發展中由地方政府用“看得見的手”推動“看不見的手”的一種新型製度創新,有效統籌調度了產(chan) 業(ye) 鏈的要素資源,提高了產(chan) 業(ye) 鏈基礎能力和韌性,並在全國各省廣泛推廣。本文在對全國24個(ge) 省份鏈長製或者與(yu) 鏈長製相關(guan) 政策的調查基礎上,指出政策實踐中需要謹防的三個(ge) 陷阱:區域圍欄陷阱、全能型政府陷阱和產(chan) 業(ye) 管理怪圈,並探討了完善政策的路徑。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市場導向”逐步向“戰略導向”傾(qing) 斜。二十大報告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要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這是從(cong) 國家層麵圍繞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對企業(ye) 發展和產(chan) 業(ye) 治理提出的任務要求,為(wei) 各地推行鏈長製提供了政策依據。鏈長製作為(wei) 地方提高產(chan) 業(ye) 鏈基礎能力、增強韌性的重要抓手,有效統籌調度了產(chan) 業(ye) 鏈的要素資源,高位推動紓難解困,實現“延鏈、補鏈、融鏈、強鏈”,對於(yu) 防範化解產(chan) 業(ye) 鏈重大風險、穩定經濟運行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鏈長製的地方實踐
鏈長製概念最早出現在湖南長沙市政府2017年文件中,是當地政府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為(wei) 應對環境重大不確定性所探索出來的寶貴經驗。2019年,浙江率先在全省範圍推行鏈長製。截至2022年10月,已有24個(ge) 省份實施了鏈長製或者與(yu) 鏈長製相關(guan) 聯的政策。
鏈長製作為(wei) 區域產(chan) 業(ye) 鏈發展中由地方政府用“看得見的手”推動“看不見的手”的協調機製,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創新招商引資新模式,形成“磁場效應”。與(yu) 傳(chuan) 統以土地和稅收優(you) 惠作為(wei) 招商手段相比,政府可以通過繪製產(chan) 業(ye) 地圖、編製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企業(ye) 名錄,明確招商重點,開展補充式、填空式招商活動,製定個(ge) 性化精準招商策略,以打造產(chan) 業(ye) 集群、促進產(chan) 業(ye) 融通、優(you) 化創新環境等政策手段,吸引相關(guan) 企業(ye) 入駐、吸納高端人才匯聚,通過產(chan) 業(ye) 鏈匯聚人才鏈,通過人才鏈引領創新鏈,通過創新鏈提升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而實現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閉環融合發展。例如,天津在2021年圍繞9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全麵推行鏈長製招商,僅(jin) 靜海區就創造了市外內(nei) 資到位100.72億(yi) 元、外資到位3900萬(wan) 美元的招商曆史新高記錄。
二是遴選培育鏈主企業(ye) ,打造“創新發動機”。鏈主可以發揮自身輻射帶動作用,引領關(guan) 聯企業(ye) 融通發展,通過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建立產(chan) 業(ye) 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協同創新機製,形成良好發展的鏈狀產(chan) 業(ye) 生態。江西省建立了產(chan) 業(ye) 鏈鏈主企業(ye) 遴選培育機製,圍繞重點產(chan) 業(ye) 鏈培育認定1至2個(ge) 對產(chan) 業(ye) 鏈有較強集成能力和帶動作用的龍頭骨幹企業(ye) 作為(wei) 鏈主企業(ye) ,牽引帶動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提升。江蘇省著力培育冠軍(jun) 型“鏈主工廠”,打通從(cong) 原材料到製品、出入庫、銷售等全過程數據鏈,增強供應鏈協同能力。北京市著力培育生態型“鏈主”企業(ye) ,實施企業(ye) “登峰”工程,加快構建以“鏈主”企業(ye) 帶動、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跟進、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集聚,梯次有序、融通發展的產(chan) 業(ye) 生態。
三是推行金融鏈式服務,配備“金融護航艦”。寧夏發布《自治發展改革委關(guan) 於(yu) 開展全區擴大有效投資攻堅“五曬五比五拚”專(zhuan) 項活動的通知》,提出要建立產(chan) 業(ye) 鏈鏈長、產(chan) 業(ye) 聯盟盟長、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駐地銀行行長的“四長”工作機製,加大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力度。湖北發布《湖北省重點產(chan) 業(ye) 鏈金融鏈長製工作方案》,推動全省 201 家銀行業(ye) 金融機構與(yu) 產(chan) 業(ye) 鏈高效對接,確保全省 10 條農(nong) 業(ye) 主導產(chan) 業(ye) 鏈和 16 條重點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都配備金融鏈長,有效滿足鏈上企業(ye) 融資需求,確保金融服務過程中的問題阻礙最快得到解決(jue) 。
四是實施產(chan) 業(ye) 精準幫扶,組成“雙鏈長製”。浙江省聚焦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明確由市、縣領導擔任鏈長,縣域特色產(chan) 業(ye) 鏈對口半導體(ti) 全鏈條、精密製造、健康醫藥、時尚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五大主導產(chan) 業(ye) 集群形成“雙鏈長製”,讓發達地區與(yu) 山區 26 個(ge) 縣城產(chan) 業(ye) 鏈對接,推動優(you) 質產(chan) 業(ye) 項目落戶,實現發達地區產(chan) 業(ye) 帶動山區產(chan) 業(ye) 發展,以省內(nei) 產(chan) 業(ye) 協作縮小地區差距,推動共同富裕落地生根。
二、鏈長製推行中存在三大陷阱
(1)避免陷入“區域圍欄陷阱”。區域不是產(chan) 業(ye) 鏈的容器,謹防走出創新孤島,又進區域圍欄。目前國內(nei) 在全省範圍內(nei) 推廣鏈長製的24個(ge) 省份中,湖南、浙江、黑龍江、河南、江西等17省目前都已明確了重點發展產(chan) 業(ye) 鏈(截至2022年10月)。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先進材料/新材料、汽車/新能源汽車以及生物醫藥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出現較高頻次,重合度極高,很容易形成同一個(ge) 產(chan) 業(ye) 的“區域圍欄”現象,造成地方保護主義(yi) 抬頭。雖然省份有行政和區域邊界,但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存在跨省或跨國鏈接的特點。鏈長製實施需要融合思維,打破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業(ye) 邊界和地域邊界,推進信息鏈、資金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相互交流、相互支撐,形成產(chan) 業(ye) 間和企業(ye) 間各類要素動態組合,提升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間的有效合作水平。
(2)避免陷入“全能型政府陷阱”。一些地方鏈長的主導地位過於(yu) 突出,“鏈長到位鏈主缺席”現象較為(wei) 常見,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作為(wei) 鏈主顯得“腰杆不直、牽引不夠”。鏈長製是在一條產(chan) 業(ye) 鏈上培育龍頭企業(ye) 作為(wei) 鏈主,以地方政府相關(guan) 負責人任產(chan) 業(ye) 鏈鏈長,並以此為(wei) 抓手貫通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條的一種製度創新。目前大多數省份在實施鏈長製過程中,都是從(cong) 政府發布製度文件開始,認定相關(guan) 領導人作為(wei) 產(chan) 業(ye) 鏈鏈長,並通過對一些領軍(jun) 企業(ye) 的遴選和培育,確定其成為(wei) 鏈主,這與(yu) 由市場自發形成在產(chan) 業(ye) 鏈中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鏈主企業(ye) 存在一定悖論。產(chan) 業(ye) 鏈是理解產(chan) 業(ye) 組織的一個(ge) 視角,其核心是產(chan) 業(ye) 鏈各主體(ti) 投入產(chan) 出關(guan) 係背後的競爭(zheng) 與(yu) 合作關(guan) 係,政府在使用“有形之手”時,很容易越過市場發展規律,在產(chan) 業(ye) 鏈管理和治理過程中無限放大和延伸政府作用,代替企業(ye) 應該發揮的主體(ti) 作用。
(3)避免陷入“產(chan) 業(ye) 管理怪圈”。鏈長管理型思維多於(yu) 服務型思維,促進供應鏈穩產(chan) 保供、推動招商引資等管理手段偏多,而聚焦國家戰略、破解技術瓶頸、填補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缺口等創新工具不足。鏈長製的產(chan) 生與(yu) 推廣與(yu) 新冠疫情息息相關(guan) ,短期內(nei) 在複工複產(chan) 和穩產(chan) 保供方麵取得巨大成效。但從(cong) 長遠來看,實施鏈長製是各省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的重要手段。就目前各省對鏈長製的實施情況來看,重管理輕創新的現象較為(wei) 明顯。政府要主動從(cong) 管理型思維向服務型思維轉變,發揮鏈長在集聚創新資源、促進融通創新、優(you) 化營商環境等方麵的積極作用。
三、政策建議
一是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wei) 契機,加強頂層設計,在國家層麵統籌謀劃“總鏈長”製度,暢通全國產(chan) 業(ye) 鏈融合發展。
聚焦國家戰略目標,以產(chan) 業(ye) 技術圖譜為(wei) 藍本,摸清完整產(chan) 業(ye) 鏈在各省的優(you) 勢與(yu) 劣勢,明確產(chan) 業(ye) 鏈的各個(ge) 關(guan) 鍵環節,從(cong) 國家層麵推廣總鏈長製度,統籌協調各省鏈長工作,規避各省產(chan) 業(ye) 鏈“小而全”的自我循環,引導各省產(chan) 業(ye) 錯位發展,促進跨省產(chan) 業(ye) 鏈轉移項目的協調合作,共享各地產(chan) 業(ye) 鏈溢出要素資源,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背景下,加強各地產(chan) 業(ye) 鏈的協作和融通發展。
二是突出鏈主的主導地位,明確鏈長協助職能,統籌好政府與(yu) 市場之間的關(guan) 係。
明確鏈長職責,使之做到“到位而不越位”;突出鏈主企業(ye) 的主導和帶頭地位,發揮鏈主企業(ye) 需求凝練、創新孵化和生態構建等方麵的引領作用,加強原創性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在鏈長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整合產(chan) 業(ye) 鏈創新資源的協助下,打通產(chan) 業(ye) 鏈融通創新、人才引進、資金保障等堵點,不斷完善優(you) 化“以鏈主為(wei) 主導、鏈長為(wei) 協助、市場為(wei) 導向”的產(chan) 業(ye) 鏈創新體(ti) 係。
三是聚焦國家戰略,強化鏈主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與(yu)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聯合創新。
鏈長基於(yu) 國家戰略需求,組織梳理“卡脖子”技術和“殺手鐧”技術清單,支持鏈主企業(ye) 牽頭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加強任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持續改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組織基礎和能力基礎,形成全產(chan) 業(ye) 鏈集群化、集約化發展,推動創新鏈向前端移動。支持鏈主企業(ye) 牽頭組建體(ti) 係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ti) ,通過整合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研發力量“集中創新”,同時帶領產(chan) 業(ye) 鏈各主要企業(ye) “分散創新”,實現上下齊心、步伐一致的產(chan) 業(ye) 聯合創新行動。對於(yu) 承擔鏈主職責的國企、央企,將其盡職調查結果列為(wei) 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對產(chan) 業(ye) 鏈“卡脖子”環節有重大突破的企業(ye) ,在考核中予以傾(qing) 斜獎勵。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