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hui) 議,強調應“進一步打通物流和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銜接堵點,推動複工達產(chan) ”。當前,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在疫情防控確保物流通常中扮演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如何保通保暢保民生,既是民生保障的大事,也是對物流業(ye) 紓困解難的重大考驗。
在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下,民生保障類消費逐步向線上遷移。华体会登录界面研究室副主任楊達卿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同城即時物流企業(ye) 可發揮比較優(you) 勢,從(cong) 通物流、通商流、通勤三方麵保障“最後100米”的微循環通暢,未來同城即時物流行業(ye) 的競爭(zheng) 關(guan) 鍵將在於(yu) 打破數據小閉環,更深度融入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
需求激增促同城物流方興(xing) 未艾
近段時間以來,物流行業(ye) 經曆了一場大考。對於(yu) 居民而言,有著“最後一公裏物流”之稱的同城配送行業(ye) 需求正日漸旺盛,價(jia) 值正在被放大和顯現。
相關(guan) 數據顯示,我國內(nei) 地同城物流市場規模從(cong) 2017年的8931億(yi) 元增至2021年的13199億(yi) 元,且預計將繼續增至2026年的23008億(yi) 元。
4月中旬以來,多部門連續出台措施,強力推動大動脈和微循環暢通,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不掉線”,“最後一公裏”“最後100米”物流配送工作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
連日來,全國幹線運輸大動脈和微循環已基本打通,運力運量指標持續向好。在這其中,同城物流企業(ye) 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物流保暢和供應鏈穩定作用。
例如在上海,美團配送開通了“應急幫手”功能,為(wei) 特需人群提供社區團餐、商超買(mai) 貨、送藥上門和跑腿幫忙等服務。在北京,也在臨(lin) 時管控區內(nei) 啟動“內(nei) 循環”式的獨立外賣配送服務,騎手的配送和住宿都在管控區內(nei) 閉環,暢通生活物資配送微循環的同時,也解決(jue) 了騎手的後顧之憂。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反複也對微循環暢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出於(yu) 防疫需要,部分地區的快遞、外賣配送隻能止於(yu) 小區門外,為(wei) 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如何降低疫情傳(chuan) 播風險,又保障居民的民生及應急物資采購便利,成為(wei) 社會(hui) 和行業(ye) 麵臨(lin) 的新課題。
楊達卿表示,防疫常態化下,同城即時物流企業(ye) 可發揮比較優(you) 勢,助力抗疫保供。在通物流方麵,利用點對點的即時配送,與(yu) 零售、快遞企業(ye) 探索資源協同,協同共配,保障最後一公裏流通“不斷流”;在通商流方麵,即時物流平台企業(ye) 可探索與(yu) 實體(ti) 零售、生鮮蔬菜市場等協同即時零售,保持生活消費品“不斷供”;在通勤方麵,即時物流平台可探索與(yu) 快遞、社區服務等開展部分人力共享,尤其在疫區開展定線、定崗、定人等閉環服務下保障人員“不斷崗”。
“即時物流”產(chan) 業(ye) 鏈不斷優(you) 化
當前,消費者的即時購物需求大幅提升,“即時消費”也逐漸從(cong) 應急開始走向日常。
伴隨著餐飲外賣和新零售引領的即時配送品類擴張,即時配送需求進一步被挖掘,構成了同城物流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與(yu) 此同時,互聯網零售市場正在從(cong) “Everything Store(萬(wan) 貨商店)”變遷至“Everything Now(萬(wan) 物到家)”。
據艾瑞谘詢《2022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ye) 報告》顯示,2021年,即時配送服務行業(ye) 訂單規模為(wei) 279.0億(yi) 單。未來伴隨即時配送服務價(jia) 值進一步凸顯,預計2026年,即時配送服務行業(ye) 訂單規模將接近千億(yi) 量級,達到957.8億(yi) 單,2021年-2026年年複合增速為(wei) 28.0%,行業(ye) 整體(ti) 仍處於(yu) 快速發展路線上。
楊達卿表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應用,同城即時物流有三大變化:
一是已從(cong) 過去“點到點”配送的跑腿經濟,向即時供應鏈服務延伸,與(yu) 上遊商家協同提供預售配送,提升消費體(ti) 驗;二是海量數據的積澱會(hui) 讓同城即時物流平台發展成為(wei) 城市物流大腦,更精準規劃物流方案,反向影響城市流通經濟優(you) 化布局;三是對消費畫像和需求數據的掌握,使得同城即時物流平台未來將成為(wei) 消費驅動供應鏈的抓手。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用戶對“最後一公裏”和個(ge) 性化配送服務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同城配送的再開發和再延伸已是必然趨勢。與(yu) 之對應,美團、菜鳥等物流企業(ye) 在物流配送領域動作不斷,爭(zheng) 相布局、升級同城即時配送物流市場,以爭(zheng) 取未來的主動權。
智慧物流數字化未來可期
基於(yu) 本地生活服務領域龐大的即時物流需求將給快遞物流企業(ye) 帶來新的機遇。而加速物流領域數字化轉型,對於(yu) 奔走在智慧物流賽道上的物流企業(ye) 來說,將贏得更多話語權。
楊達卿認為(wei) ,當前,智慧物流突破發展較快的基本是消費物流的倉(cang) 儲(chu) 、配送等環節,《“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智慧物流” “促進現代物流業(ye) 與(yu) 農(nong) 業(ye) 、製造業(ye) 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這意味著智慧物流發展迎來更寬的賽道,產(chan) 業(ye) 物流才有更大的空間;也意味著美團等服務消費物流的企業(ye) ,將逐步沿著產(chan) 業(ye) 互聯網向數字供應鏈延伸服務能力。
疫情期間,同城物流企業(ye) 在物流保暢、保供、助力線下商戶經營等方向積極發揮作用,同時也給同城即時配送市場帶來增量。
“同城即時配送的競爭(zheng) 壁壘不在平台自身,若不融入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平台就是數據小閉環,就沒有持久的生命力。”楊達卿強調,因此,當即時物流平台最大程度地實現開放共生時,也意味著構築了最大的競爭(zheng) 壁壘,平台開放將構築鏈接千萬(wan) 同城商家,甚至異地商家的超級入口,這樣的即時物流不隻是承接同城微循環的物流需求,還可能承接跨區域大循環的最後一公裏。
近年來,智慧物流正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不斷豐(feng) 富內(nei) 涵。對於(yu) 物流業(ye) 來說,“最後一公裏”也是直麵消費者的關(guan) 鍵環節之一,效率的高低、服務的好壞則直接影響著企業(ye) 自身的發展。
而同城物流企業(ye) 作為(wei) 支撐數字經濟、數字化消費、數字化服務的重要載體(ti) ,正處在十字路口。
該如何引領未來發展方向?楊達卿建議,一方麵向同城即時零售上遊延伸,把服務前移,從(cong) 倉(cang) 儲(chu) 或貨架端優(you) 化時間成本,推進倉(cang) 揀配一體(ti) 化;另一方麵要壓縮空間成本,僅(jin) 實現點到點的配送未必是最優(you) 化,需要擴大交易選擇空間,因此即時物流平台或將與(yu) 上遊的即時零售、外賣、電商平台實現更多聯通。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