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1個(ge) 省(區、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33億(yi) 劑次。這麽(me) 大量的疫苗被接種,其背後冷鏈物流運輸功不可沒。
近幾年,冷鏈物流在百姓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除疫苗外,肉類、水果、蔬菜、水產(chan) 品、乳品、速凍食品等均離不開冷鏈運輸。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和消費升級快速提升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冷鏈物流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
“不過,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仍麵臨(lin) 不少突出瓶頸和痛點難點卡點問題,難以充分滿足市場需求。”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蕭賡指出,冷鏈物流是我國發揮強大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和建設現代流通體(ti) 係的重要領域,對保障食品和醫藥產(chan) 品安全、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yi) ,需要冷靜麵對機遇和挑戰。未來,要通過構建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不斷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產(chan) 地銷地冷鏈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冷鏈裝備水平顯著提升。數據顯示,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超過3800億(yi) 元,冷庫庫容近1.8億(yi) 立方米,冷藏車保有量約28.7萬(wan) 輛,分別是“十二五”末期的2.1倍、2倍和3倍左右。
蕭賡分析說,當前,冷鏈物流市場蓬勃發展呈現出新特征,在物流供給規模增大和需求多樣化的帶動下,不同品類、不同來源產(chan) 品的冷鏈物流發展細分加快,差異化服務增多;在生鮮電商、自采直銷等新業(ye) 態助推下,食品冷鏈物流形成產(chan) 地放射、中心城市匯集的形態;隨著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冷鏈物流資源加快向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主骨架匯集,在空間分布上更加集約。
與(yu) 此同時,市場主體(ti) 不斷擴大。我國冷鏈物流企業(ye) 之間整合、並購、重組加快,冷鏈倉(cang) 儲(chu) 、運輸、配送、裝備製造等領域形成一批龍頭企業(ye) ,全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ye) ”規模占市場總規模接近20%,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競爭(zheng) 力顯著提升。
“冷鏈市場需求增加、冷鏈行業(ye) 監管規範、冷鏈產(chan) 業(ye) 資源投入力度持續增強等利好,將推動冷鏈領域全產(chan) 業(ye) 鏈加快轉型升級,快速向數字化、智能化和體(ti) 係化等縱深方向發展,冷鏈產(chan) 業(ye) 持續向好。”順豐(feng) 冷運總裁危平介紹,2021年順豐(feng) 冷運及醫藥業(ye) 務實現不含稅營業(ye) 收入78億(yi) 元,同比增長20.1%。當前,冷鏈行業(ye) 處於(yu) 企業(ye) 規模小、競爭(zheng) 分散的階段,但政府及社會(hui) 的空前重視和加強監管,以及資本持續加碼,均推動行業(ye) 加速整合、走向高質量發展。
加快補短板
“總體(ti) 看,我國冷鏈物流仍處於(yu) 發展階段,冷鏈物流體(ti) 係尚不健全,存在冷鏈流通率偏低、損耗偏大、成本較高等短板,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蕭賡說。
數據顯示,雖然總量有較大提升,但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jin) 為(wei) 0.13立方米,遠低於(yu) 美國(0.49)、日本(0.32)、韓國(0.28)水平。
專(zhuan) 家指出,目前我國冷鏈基礎設施薄弱,結構性失衡問題突出。中轉聯運換裝和兩(liang) 端幹支銜接易脫冷斷鏈,城市人均冷庫容量偏小,農(nong) 村前端預冷和港站樞紐冷鏈設施資源不足,冷鏈物流設施在區域分布、產(chan) 銷地分布、溫區功能等方麵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
其次,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環節多,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偏低,流通效率低,導致物流成本增加,難以把控供應鏈質量,貨物損耗率居高不下。目前,我國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0%至40%,損耗率達10%至15%。
同時,我國冷鏈物流作業(ye) 仍以人工為(wei) 主,自動化智能化分揀、搬運、裝卸等設施設備應用不足,冷鏈作業(ye) 專(zhuan) 業(ye) 化水平不高製約整體(ti) 效率提升。冷藏車等配套設施數量少且技術水平不高,特別是新能源冷藏車發展滯後。對比國際,我國冷藏車數量僅(jin) 占貨運汽車總量的0.3%左右,而主要發達國家占比高達0.8%至3%。我國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智能氣調、精準控溫、智能倉(cang) 儲(chu) 、無接觸配送、大數據補貨等新型冷鏈物流信息化技術仍處在探索推廣階段,有很大提升空間。
“除硬件外,冷鏈物流標準體(ti) 係還有待完善,目前冷鏈物流從(cong) 生產(chan) 到流通、消費各環節缺少統一標準,強製性標準少,銜接不緊密,全鏈條、協同化的冷鏈物流監管體(ti) 係尚未建立,信息化監管能力不足,冷鏈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不足,這些都製約了行業(ye) 發展。”蕭賡表示。
構建骨幹通道
“‘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對中國冷鏈物流企業(ye) 來說利好不斷。冷鏈物流已由起初的新興(xing) 需求轉變為(wei) 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設施與(yu) 剛性需求,冷鏈產(chan) 業(ye) 體(ti) 係現代化進入了‘快車道’。”危平說。
2021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要求聚焦製約冷鏈物流發展的突出瓶頸和痛點難點卡點,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暢通通道運行網絡,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健全監管保障機製,加快建立暢通高效、安全綠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現代冷鏈物流體(ti) 係。
圍繞現代冷鏈物流體(ti) 係總體(ti) 布局,《規劃》提出加快形成高效銜接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構建服務國內(nei) 產(chan) 銷、國際進出口的兩(liang) 大冷鏈物流係統,建設設施集約、運輸高效、服務優(you) 質、安全可靠的國內(nei) 國際一體(ti) 化冷鏈物流網絡;建設北部、魯陝藏、長江、南部等“四橫”冷鏈物流大通道,以及西部、二廣、京鄂閩、東(dong) 部沿海等“四縱”冷鏈物流大通道,形成內(nei) 外聯通的“四橫四縱”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網絡。
今年4月,交通運輸部牽頭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冷鏈物流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冷鏈運輸發展麵臨(lin) 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冷鏈物流運輸暢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規範發展,為(wei) 保障食品流通安全,減少食品流通環節浪費,推動消費升級和培育新增長點,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交通運輸貫穿冷鏈物流始終,是冷鏈物流發展的基礎環節、重要載體(ti) 和先導力量。未來應立足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為(wei) 充分發揮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的作用,就需要各部門協同發力、整體(ti) 謀劃、綜合施策,共同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蕭賡分析指出。
首先,優(you) 化冷鏈物流樞紐和通道布局。引導各地錯位發展、分工協同,打造通達全球、服務全國、聯動產(chan) 業(ye) 的冷鏈物流組織中樞,提升冷鏈運輸通道能力,推動形成集約、高效的冷鏈運輸通道。
其次,支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推動港站樞紐強化冷鏈組織功能,支持具有冷鏈功能的綜合貨運樞紐建設,綜合強化城市配送中心及鄉(xiang) 鎮運輸服務站的冷鏈服務功能。同時,發展冷鏈物流服務新模式新業(ye) 態。結合新興(xing) 技術,推動冷鏈直達運輸集約發展,深化樞紐、口岸、產(chan) 業(ye) 聯動,進一步暢通冷鏈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