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奮鬥者號”萬(wan) 米海溝成功坐底……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采“冰”,大國製造屢創奇跡,製造大國奮楫篤行。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命脈所係,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製造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打好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創新,培育優(you) 質企業(ye) ,擴大製造業(ye) 領域對外開放,製造強國建設邁出堅定步伐,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穩步提升。
製造大國地位不斷鞏固
冰雪藍的主色調上,白色飄帶飛舞著,若隱若現的雪花和運動元素點綴其中,這是國鐵集團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量身打造的“瑞雪迎春”智能複興(xing) 號高速動車組。2022年1月6日,首趟北京冬奧列車從(cong) 清河站上線發車,不到一小時便到達崇禮,向世界展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大國重器亮點紛呈。首艘國產(chan) 航母正式列裝,C919大型客機準備運營,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機在長江三峽投運,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鑽井平台建成運行,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礦山裝備研製成功,特高壓輸變電、大型掘進裝備、煤化工成套裝備、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躋身世界前列。
大國重器,詮釋中國實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2012年至2021年,我國工業(ye) 增加值從(cong) 20.9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37.3萬(wan) 億(yi) 元,其中製造業(ye) 增加值從(cong) 16.98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31.4萬(wan) 億(yi) 元,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ye) 品中,超過四成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位居世界第一。產(chan) 業(ye) 體(ti) 係更加完備,擁有41個(ge) 工業(ye) 大類、207個(ge) 工業(ye) 中類、666個(ge) 工業(ye) 小類,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
“強大國內(nei) 市場加快形成,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從(cong) 規模經濟向基於(yu) 大規模定製的範圍經濟優(you) 勢和規模經濟優(you) 勢雙重優(you) 勢疊加轉變提供條件。同時,產(chan) 業(ye) 門類齊全、鏈條長、配套完整,讓中國製造具備了大而全的優(you) 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著眼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從(cong)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高度,明確了製造業(ye) 在國民經濟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的戰略地位,指出“製造業(ye) 是國家經濟命脈所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強調了“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增強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
“我國製造業(ye) 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產(chan) 業(ye) 體(ti) 係日臻完善,出口競爭(zheng) 力不斷增強,國際分工地位不斷攀升,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地位不斷鞏固。”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秦海林說。
製造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顯著增強。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ye) 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7.7%。通信設備、高鐵、衛星等成體(ti) 係走出國門,我國製造業(ye) 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鏈中的位勢持續攀升。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異軍(jun) 突起
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首次並網發電,新型顯示、工業(ye) 母機、新材料等領域攻關(guan) 取得階段性成果,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7年世界第一……中國製造結出累累碩果,產(chan) 業(ye) 創新加快從(cong) 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向係統能力提升轉變,中國製造正向中國創造大步邁進。
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及各部門圍繞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建設、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培育、兩(liang) 化融合、生產(chan) 力布局優(you) 化、去產(chan) 能、降成本、綠色製造、三品建設、安全生產(chan) 等多方麵製定了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出台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協同的製造業(ye) 政策體(ti) 係。
企業(ye) 是創新的主體(ti) 。2021年,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改革科研經費管理和項目管理等激勵政策不斷完善及落實到位,進一步激發了研發主體(ti) 投入熱情。骨幹龍頭企業(ye) 一馬當先。在最新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ye) 榜單中,我國工業(ye) 領域企業(ye) 有73家入圍,比2012年增加28家。
中小企業(ye) 創新活躍。秦海林介紹,我國把培育“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作為(wei) 推動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增強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11月,我國已培育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4762家,帶動省級“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4萬(wan) 多家。“十四五”期間,全國要培育百萬(wan) 家創新性中小企業(ye) ,10萬(wan) 家省級“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1萬(wan) 家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和1000家“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
上海摯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中小企業(ye) 。它為(wei) 新能源汽車用戶提供家庭智能充電設備,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wei) 國內(nei) 私有充電樁的行業(ye) “龍頭”。2019年之後,摯達科技開始轉型直麵終端消費者,並借助京東(dong) 的發展生態圈,迅速找到了撬動銷量暴增的密碼,堅定了創新發展的步伐,並於(yu) 2021年入選工信部第三批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名單。
大中小企業(ye) 協同創新,加速創新向各領域推進,也讓中國製造業(ye) 具備了“新”的優(you) 勢。盛朝迅表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引領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和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立足獨門絕技做精做強做優(you) 優(you) 勢產(chan) 品,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方陣,加速向產(chan) 業(ye) 鏈高端進軍(jun) 。
補鏈強鏈提升韌性
2020年12月29日,當3000多台筆記本電腦載滿最後一輛物流車,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營收突破1000億(yi) 元——合肥“千億(yi) 企業(ye) ”宣告誕生。聯寶帶來的遠不止一家工廠,而是串起一條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鏈,還引入全球化的研發團隊和成熟的創新體(ti) 係。如今,全球每銷售8台筆記本電腦,就有一台來自聯寶。
“提升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要把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作為(wei) 重點任務,加強原材料、關(guan) 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ye) 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秦海林說。
補短板,中國製造業(ye) 著力穩定供應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工業(ye) 強基”工程推動下,我國實施了十大領域四基“一攬子”重點突破行動及重點產(chan) 品和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一批關(guan) 鍵核心零部件、材料、技術和工藝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強基突破的典型路徑模式,切實解決(jue) 了部分重點產(chan) 業(ye) 的四基“卡脖子”問題。“以信息技術領域為(wei) 例,中國的芯片、傳(chuan) 感器、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領域產(chan) 品和服務逐步從(cong) 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邁進,已初步形成體(ti) 係化、生態化發展態勢。”眾(zhong) 誠智庫谘詢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柳絮說。
鍛長板,中國製造業(ye) 向產(chan) 業(ye) 鏈高端攀升。製造業(ye) 高端創新持續突破,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飛機、載人深潛、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機、5G研發等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向製造業(ye) 深度滲透,國產(chan) 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部分戰略領域搶占了製高點,實現從(cong) “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加快優(you) 化升級。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帶動作用增強,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從(cong) 2012年的9.4%、28%分別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ye) 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礎上,“十三五”時期進一步下降16%。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重點領域規模以上工業(ye) 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
製造強則國強。中國製造正強筋壯骨、步履鏗鏘,還將為(wei) 民族複興(xing) 夯實發展之基、匯聚前行之力!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