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多式聯運深發展頑疾
——專(zhuan) 訪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彥林
國內(nei) 多式聯運深入發展的瓶頸之一——多式聯運經營主體(ti) ,尤其是龍頭骨幹企業(ye) 發育不足的難題即將被打破:3月14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公開印發《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辦法》)的通知,明確提出依托相關(guan) 政策,強化給予示範工程政策和資金支持。
“國內(nei) 缺乏多式聯運龍頭骨幹企業(ye) ,希望通過開展示範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不同類型的多式聯運經營人,這是國家側(ce) 重的方向之一。我想,在政策上,下一步肯定會(hui) 傾(qing) 向於(yu) 使用多式聯運運輸方式的主體(ti) ,為(wei) 其提供配套支持。目前,國家結合‘雙談目標’,相關(guan) 部委也正在加快製定和完善各自領域的配套支持政策,這些最終都要反映到使用多式聯運企業(ye) 的實際成本上。”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彥林在接受《現代物流報》全媒體(ti) 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而這,隻是我國推進多式聯運宏偉(wei) 工程、不斷破解難題、痛點的冰山一角。自2016年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18個(ge) 部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將多式聯運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後,國內(nei) 多式聯運破冰而行,以舉(ju) 國之力逐步調整運輸結構,並破舊立新、繪製適合國情的多式聯運藍圖。但是隨著多式聯運的縱深發展,新的問題也在撲麵而來。如何看待多式聯運新發展階段的掣肘?解決(jue) 之道又在哪?
《辦法》強化支持示範工程 多式聯運跨入新裏程
《辦法》的第十六條明確指出,交通運輸部依托綜合貨運樞紐及集疏運體(ti) 係建設等政策,強化對示範工程建設支持;國家發改委依托相關(guan) 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示範工程建設。獲得補助資金的項目,按照《車輛購置稅收入補助地方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21〕50號)和綜合貨運樞紐及集疏運體(ti) 係建設資金管理等有關(guan) 規定執行。第十七條要求,各地交通運輸、發展改革部門應對符合當地相關(guan) 財政資金支持政策的示範工程給予相應支持。
李彥林指出,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旨在引領當地的運輸結構調整,包括促進物流業(ye) 降本增效,提升整個(ge) 區域的物流競爭(zheng) 力,以此推動“雙循環”戰略加快落地。因為(wei) 多式聯運本身具備高效、綠色低碳的優(you) 勢,在“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下,示範工程的戰略意義(yi) 更加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men) 部裏為(wei) 了更好地規範引導示範工程創建,出台了《辦法》,進一步協同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示範工程朝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裏麵涉及到相關(guan) 政策支持,是各方非常關(guan) 注的。”李彥林談到,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示範工程的創建,引導、支持各地相關(guan) 企業(ye) 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麵對多式聯運發展中的諸多挑戰,並大膽創新;鼓勵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這樣的話可以更好地推動我國多式聯運和綜合運輸服務邁上一個(ge) 新台階。此外,《辦法》也加強了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管理的規範化、製度化,這都是《辦法》的重要意義(yi) 所在。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多式聯運進入到新階段。不管是線路開辟、基礎設施建設、市場規模醞釀、企業(ye) 主體(ti) 培育,包括進一步促進交通運輸,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服務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等方麵,應該說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李彥林介紹。
據了解,2016年多式聯運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同時為(wei) 了鼓勵企業(ye) 開展先行先試,國家啟動了示範工程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國已完成三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第四批正在組織申報,共創建了70個(ge) 示範工程項目。“從(cong) 這幾年的實踐看,項目充分調動了廣大企業(ye) 和市場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相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可以說示範工程總體(ti) 效果比較好,現在已成為(wei) 國內(nei) 多式聯運發展的主流。”李彥林介紹。
麵臨(lin) 四大新挑戰
李彥林堅信,多式聯運是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由獨立發展走向融合,國外的經驗也已充分證明這一點。但他也認為(wei) ,與(yu) 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多式聯運還處於(yu) 規模和數量擴張的快速發展期,還未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尚需直麵幾個(ge) 典型的挑戰,跨越必經的鴻溝。
一是在硬件上,基礎設施的銜接不夠。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各類運輸方式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麵存在很大差距。鐵路、港口、機場、公路,特別是在樞紐站場的銜接方麵還有很大不足。“基礎設施銜接不夠,致使貨品在不同運輸方式切換時有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時間的浪費,也大大降低了多式聯運整體(ti) 運行組織效率。我覺得這一點是現在特別需要克服的。”李彥林談到。
此外,隨著多式聯運工作的深入推進,不同的運輸方式在單證管理、標準規則等“軟件”方麵不統一、不協調的矛盾愈加凸顯。比如,不同的運輸方式對單證管理要求不同,完成一個(ge) 完整的運輸鏈,需在不同的運輸方式之間多次取票、重複錄入大量信息;對貨物品類劃分不同,對應的安全標準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硫磺在水運中是作為(wei) 非危險品的,但到了鐵路上就變成了危險品,而危險品和普通貨物的運輸在管理要求上差別很大。”李彥林感慨,軟環境不像硬件那樣一目了然,但它又確實存在,成為(wei) 企業(ye) 深入多式聯運實踐中的掣肘。
三是信息亟須互聯互通。數字時代對信息數據的高效互聯和交換共享需求越來越迫切,客戶也需要去全程動態地掌握貨在哪裏、是否安全。
“如何來提升各方的信息互聯共享水平,以打通數據鏈提升整個(ge) 運輸鏈的效率,提高創新服務,我覺得這是當下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也是必須跨越的障礙。”李彥林說,“目前來看,我們(men) 在這方麵問題還非常多,效果也不很明顯,還沒有真正打通數據鏈、串通整個(ge) 運輸鏈,這也製約著整體(ti) 運輸效率的提升。”他認為(wei) 這有多方麵的原因,比如不同運輸方式之間信息化水平不一樣。相較而言,民航信息化水平比較高,鐵路也有95306等信息平台,但是公路運輸信息化相對比較滯後,加之技術框架不一樣,使得不同運輸方式在銜接的時候,信息的互聯並不明顯。
“再有就是我個(ge) 人感覺,現在目前受製於(yu) 體(ti) 製、機製等方麵的障礙,和傳(chuan) 統公路運輸相比,多式聯運的組合優(you) 勢和環境效益優(you) 勢尚未在市場競爭(zheng) 中體(ti) 現出來。”李彥林認為(wei) ,原因之一是鐵路的市場化改革非常緩慢,在線路網絡化、服務時效性、價(jia) 格等方麵難以滿足各方對鐵路物流的整體(ti) 要求。雖然其他幾種運輸方式已是充分競爭(zheng) 的市場,但鐵路本身帶有自然壟斷的屬性,給運輸方式的自由組合和充分競爭(zheng) 帶來了負麵影響。很多企業(ye) 也在使用多式聯運,但發現用了以後成本不降反增,時效難以保障,無法滿足上遊貨主客戶對物流的要求,不得不返回重選單一的公路運輸。公路運輸運力充足、線路開辟靈活,三天內(nei) 可到達全國所有城市,是鐵路運輸遠遠無法企及的。
還有,缺乏把生態環境效益轉化成企業(ye) 可見運營成本的政策和渠道。多式聯運作為(wei) 一種綠色高效的運輸方式,在節能減排方麵效益明顯。國家在鼓勵綠色節能的運輸方式時,卻沒有相應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如沒有建立一套與(yu) 碳排放相關(guan) 的激勵政策,造成了企業(ye) 使用的意願性不強,這也是下一步需要迫切解決(jue) 的問題。隻有政策指向能讓使用多式聯運的企業(ye) 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真正的市場機製才能最終確立。
多措並舉(ju) 攻堅克難
多式聯運探入深水區遭遇的“疑難雜症”,正在從(cong) 根本上被撼動。李彥林介紹,國辦於(yu) 去年12月25日印發的54號文件《推進多式聯運發展 優(you) 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從(cong) 基礎設施、組織模式、運輸服務規則銜接、運輸結構調整、技術裝備升級等方麵,全方位破除頑疾。
李彥林表示,《方案》明確部署的第一項工作是加快提升多式聯運的承載能力和銜接水平,即針對目前在基礎設施最後一公裏銜接不暢的硬連接問題而來。在基礎設施裏,重點強調了要加快多式聯運的骨幹通道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結合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來加快像京滬路橋通道、廣昆等等這些綜合運輸通道的承載能力;同時,積極加快樞紐布局和設施聯通,涉及到港口物流,內(nei) 陸港、鐵路物流基地、航空貨運樞紐機場等,強化各種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來解決(jue) 多式聯運樞紐發展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完善主要樞紐的集疏運體(ti) 係來提升各樞紐站場間的互聯水平。
第二項工作要創新多式聯營的組織模式,重在如何提升多式聯運的運轉組織效率。一是鼓勵使用標準化集裝箱、減少二次裝卸中拋灑貨物的物流損耗;二是在運輸組織方麵,提出推動鐵路進入專(zhuan) 業(ye) 化運輸領域,如冷鏈、危化品、電商快件等等領域;同時提出要加快培育多式聯運的經營市場主體(ti) 。
第三項是促進重點區域運輸結構調整。“國內(nei) 很多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還是由公路承擔,怎樣把這些運輸轉變到鐵、水等經濟環保的運輸方式上,是下一個(ge) 階段需要重點解決(jue) 的。”李彥林介紹,鼓勵各地結合雙碳目標建立近零碳排放的綠色運輸示範區,先行先試。比如京津冀地區是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攻堅地區,在這些地區能不能探索近零碳排放的綠色運輸模式?比如晉陝蒙是煤炭主產(chan) 區,要怎樣把煤炭從(cong) 公路轉到鐵、水運輸?鼓勵發展江海聯運、鐵水聯運,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樣大型綜合運輸通道來提升整體(ti) 運輸組織效率。
第四項是加快技術裝備升級。“其中,重點要加快集裝箱的規模化應用,希望建立一個(ge) 集裝箱的循環共用體(ti) 係,推進集裝箱在公、鐵、水、海領域的共享共用。”李彥林介紹,此外,加快裝備綠色化,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船。“現在,純電動卡車、氫能源卡車都具備了商業(ye) 化應用的條件,鼓勵參與(yu) 城市配送的貨運車輛盡可能使用新能源車,這都是下一步要大力推動的。”
還要加快運輸服務規則的銜接。其中重點是推進多式聯運“一單製”。李彥林透露,目前交通運輸部也在研究製定相關(guan) 文件,加快單證的電子化流轉。
此外,加快信息的資源共享力度——李彥林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難點和重點,首先要建立起數據交換的整套法律法規和製度體(ti) 係,包括數據確權、價(jia) 值體(ti) 現、交換的機製規則等等,數據交換才會(hui) 有質的飛躍。他指出,在當前形勢下需要分步推動,首先鼓勵鐵路、港口、航運公司各方在不涉商業(ye) 機密的公共信息方麵進行共享,比如列車時刻表、船公司倉(cang) 位情況、港口堆場情況、收費標準等;同時鼓勵企業(ye) 間建立數據戰略聯盟合作,在聯盟成員內(nei) 推廣應用電子運單,共用區塊鏈、北鬥導航等信息技術來提升運輸全程可視化程度。
借助政策的東(dong) 風,多式聯運的深入發展正如青鳥之翼騰空而起,勢不可擋;鐵、水運輸未來的比例也必將走高。那麽(me) ,作為(wei) 目前最大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物流人群體(ti) ——公路物流人,該如何麵對不可逆轉的新形勢?
李彥林告訴記者,運輸結構的調整會(hui) 深刻改變運輸市場格局,特別是對於(yu) 傳(chuan) 統從(cong) 事單一道路貨物運輸的企業(ye) 和司機群體(ti) ,會(hui) 帶來比較大的衝(chong) 擊。“我想需要從(cong) 業(ye) 群體(ti) 結合自己的實際,加快融入到多式聯運裏了。不管多式聯運市場有多大,它的‘最後一公裏’都需要公路運輸進行接駁。”李彥林指出,不能還像過去一樣依靠一個(ge) 專(zhuan) 線——高鐵線一開通,專(zhuan) 線班車必然會(hui) 受到很大衝(chong) 擊。隻能順應大勢,根據最新的市場形勢調整策略、發揮優(you) 勢,思考如何融入到多式聯運的服務網絡裏,或者開辟新的市場領域,這是傳(chuan) 統道路貨運從(cong) 業(ye) 人員需要直麵的問題。
作者:現代物流報全媒體(ti) 記者 曹朝霞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