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讓綠色早日成為自貿試驗區亮眼“底色”

發布時間:2022-03-15 14:44:06 經濟參考報

文 | 董戰峰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

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是我國統籌沿海沿江沿邊和內(nei) 陸開放的高水平開放平台,承擔著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的曆史使命,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肩負著重要責任,對中國主動順應全球化經濟治理新格局、切實完善對外開放格局、有效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yi) 。生態環境是自貿試驗區的競爭(zheng) 力和發展基礎,我國的自貿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平與(yu) 國家對自貿試驗區的戰略目標定位相比,還存在差距,需要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早日讓綠色成為(wei) 自貿試驗區發展的最亮眼“底色”。

自貿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受到關(guan) 注

一是重視從(cong) 加快綠色發展轉型根源上解決(jue) 環境問題。各地自貿試驗區采取多舉(ju) 措推進綠色發展轉型,主要包括:發揮“三線一單”對區域發展的指導作用,嚴(yan) 格重點區域、重點行業(ye) 環境管理;禁止使用燃煤等高汙染燃料和燃煤鍋爐項目,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集中供暖,建設清潔能源熱電聯供體(ti) 係;積極推動交通結構調整,提升鐵路貨運水平,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配置純電動出租車。

二是持續深入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加強大氣汙染源頭減排,減少使用水性塗料、低毒低揮發性有機溶劑,開展燃煤汙染治理,精準抑製揚塵汙染。培育節能環保專(zhuan) 業(ye) 園區,推動綠色、智慧港口建設。落實經營性用地和工業(ye) 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的要求。建設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強化危廢處置能力建設。

三是生態環境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放管服”。深化環評審批簡政放權,簡化和豁免環評手續,實施環評告知承諾製,推出區域規劃環評和差別化清單分類管理的環評審批模式,大力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環境保護引導資金用於(yu) 補助企業(ye) 在汙染物減排等方麵的技術改造等。

四是不斷深入探索生態環境管理體(ti) 製機製。提升環境準入標準,對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風險大的項目“一票否決(jue) ”。加強生態環境監管隊伍和能力建設,實施環境汙染治理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第三方托管服務。一些地方創新生態環境管理模式,如湖北自貿試驗區宜昌片區創建全省首例環保二維碼信息公開係統,遼寧自貿試驗區開展生態環境領域“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等。

自貿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依然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

一是存在結構性問題。空間規劃合理性有待提升,結構性轉型優(you) 化調整存在困難,部分自貿試驗區重工業(ye) 偏多,空地較少,難以滿足調整需要。清潔能源較少,火電占比較高。軌道交通薄弱,鐵路運輸能力不強,物流運輸大多依賴貨車,機動車特別是重型柴油車數量多、排放量大。二是生態環境問題亟待統籌解決(jue) 。生態係統質量有待優(you) 化,生態廊道、濱水綠帶建設仍需加強。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難,臭氧問題突出,各類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大。一些企業(ye) 廢水、固廢產(chan) 生量大,且難以循環化資源化利用。汙水處理設施未能與(yu) 未來產(chan) 業(ye) 相匹配,管網建設不完善。三是生態環境管理體(ti) 製機製尚不健全。審批權限賦權機製仍有待優(you) 化,審批流程較長。生態環境管理機構有待完善,生態環境部門和自貿試驗區管理部門的有效聯動性仍需進一步提升,環境管理機構的職能交叉。生態環境管理人員專(zhuan) 業(ye) 能力薄弱,亟待培訓和提升能力。監管能力與(yu) 任務不相匹配,部分自貿試驗區監測網絡站點建設仍不健全,難以滿足繁重的環境保護監管需求。

將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生態文明製度創新高地

——建設成為(wei) 全麵綠色轉型發展引領區。嚴(yan) 格自貿試驗區空間管控,合理規劃產(chan) 業(ye) 、企業(ye) 空間布局。針對部分自貿試驗區產(chan) 業(ye) 結構偏重的情況,重新規劃自貿試驗區內(nei) 產(chan) 業(ye) ,采取騰籠換鳥的方式調整重汙染產(chan) 業(ye) 。提高自貿試驗區製造業(ye) 的綠色化水平,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建設綠色再製造中心。推廣“互聯網+貨運物流”新業(ye) 態、新模式,開展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發展綠色倉(cang) 儲(chu) 建設,鼓勵支持大型倉(cang) 儲(chu) 設施應用綠色材料、節能技術裝備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

——打造成為(wei) 碳中和試點示範區。提升區內(nei) 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優(you) 先使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禁止煤炭使用。重點發展倉(cang) 儲(chu) 物流的區域,率先進行公轉鐵建設,實施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建設交通樞紐、物流園區。率先實現碳達峰,鼓勵建設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

——構建生態環境質量全麵改善樣板區。加強生態安全格局構建,嚴(yan) 守生態保護紅線,擴大綠化用地麵積,增強生態效應。探索完善臭氧汙染研究、監測、控製體(ti) 係,推動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治理試點。深化固定源、移動源、麵源大氣汙染防治,推進精細化管控。大力開展“美麗(li) 河湖”建設,統籌推動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治理。嚴(yan) 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加強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複,有效防範風險。探索區內(nei) 廢水、固廢資源化利用方式。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與(yu) 能力建設,增加要素的監測點位,完善汙染企業(ye) 的汙染在線監測。加快推進城鄉(xiang) 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補齊城鄉(xiang) 汙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推進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針對危廢產(chan) 生量大的自貿試驗區,合理布局配套建設。針對小微企業(ye) ,優(you) 化危廢存儲(chu) 轉運模式,可建立集中存儲(chu) 區,保證安全性的同時滿足區內(nei) 集中式小微企業(ye) 的危廢存儲(chu) 需要。

——打造生態文明製度建設先行區。繼續深化環評審批改革,上級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賦權,下放自貿試驗區內(nei) 建設項目的審批權限。對於(yu) 行業(ye) 集中的區域,考慮使用區域環評替代項目環評。全麵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施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麵清單,強化監督指導。完善並實施環保信用評價(jia) 、環境信息強製性披露、環境汙染強製責任保險製度,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製度改革。開展自貿試驗區排汙權儲(chu) 備與(yu) 交易管理,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產(chan) 業(ye) 基金。推進自貿試驗區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機構改革創新試點,鼓勵根據需要建設自貿試驗區生態環保管理機構。總結推廣自貿試驗區生態環境監管經驗。

——強化能力支撐與(yu) 保障。各自貿試驗區認真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嚴(yan) 格落實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政府領導的考核和獎懲機製。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指導自貿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體(ti) 製機製創新、資金項目安排等方麵予以支持。鼓勵各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推廣好經驗、好做法,並做好宣傳(chuan) 解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