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打造係統創新鏈 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發布時間:2022-02-14 15:25:34 科技日報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係統工程中,科學技術必須堅持麵向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導向,創新鏈要與(yu) 產(chan) 業(ye) 鏈、信息鏈、金融鏈、政策鏈等各條鏈融合銜接,互相交織、相互支撐,形成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和協同共生的立體(ti) 創新體(ti) 係。

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主要科學中心,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這是新時期黨(dang) 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的偉(wei) 大號召。

為(wei) 此,我們(men) 不僅(jin) 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而且必須通過重大的理論創新、文化創新,打造係統創新鏈,形成新的發展範式;通過製度創新,建設創新聯合體(ti) ,提高配置科技和創新資源的效率,更好發揮人才積極性創造性。這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主要科學中心,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根本動力。

係統構建全鏈條科技創新生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指出,創新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隻在一個(ge) 環節或幾個(ge) 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麵部署,並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製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liang) 個(ge) 輪子一起轉。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係統工程中,科學技術必須堅持麵向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導向,創新鏈要與(yu) 產(chan) 業(ye) 鏈、信息鏈、金融鏈、政策鏈等各條鏈融合銜接,互相交織、相互支撐,形成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和協同共生的立體(ti) 創新體(ti) 係,以達到“支持上下遊企業(ye) 加強產(chan) 業(ye) 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guan) ,增強產(chan) 業(ye) 鏈韌性,提升產(chan) 業(ye) 鏈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chan) 業(ye) 鏈”的目的。

我們(men) 要想方設法提高創新鏈整體(ti) 效能。提高創新鏈整體(ti) 效能既是當前提高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技術鏈現代化水平的內(nei) 在要求,又是增強國家經濟體(ti) 係、創新體(ti) 係功能的前進方向。

這個(ge) 創新鏈是以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研究為(wei) 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作為(wei) 創新體(ti) 係和產(chan) 業(ye) 經濟體(ti) 係的核心,以大中小型企業(ye) 融通發展和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共建創新聯合體(ti) 為(wei) 主要途徑,以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wei) 主要目標任務,以建立國家、行業(ye) 、地方三個(ge) 層次不同類型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平台作為(wei) 切入點,解決(jue) 跨行業(ye) 、跨領域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問題。

理論創新為(wei) 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有適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理論。傳(chuan) 統整體(ti) 論缺乏科學理性,“隻見森林,不見樹木”;還原論“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整體(ti) 思維、係統思維、辯證思維。錢學森從(cong) 東(dong) 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走出來,以係統論另辟蹊徑走出一條新路。

錢學森在國際上首次明確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應同時並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反饋、相互促進,從(cong) 而形成了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的思想。應按照錢學森係統論和技術科學理論,發展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帶動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形成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在建設科技強國的今天,應用錢學森係統論和技術科學理論正當其時。

經濟活動中的各主體(ti) 、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men) 有著內(nei) 在聯係和相互作用。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其他相關(guan) 技術的生態決(jue) 定技術能否應用;技術和科學的生態決(jue) 定應用能否成功;技術與(yu) 非技術因素的生態決(jue) 定新產(chan) 品能否做成;產(chan) 業(ye) 與(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生態決(jue) 定產(chan) 業(ye) 能否形成;各創新主體(ti) 和環境的生態決(jue) 定創新體(ti) 係是否有效和可持續。創新生態鏈的各相關(guan) 實體(ti) 之間、各要素之間以及它們(men) 與(yu) 環境之間不斷產(chan) 生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個(ge) 具有內(nei) 生和協同共生功能的創新生態係統。

多管齊下解決(jue) 科技、經濟“兩(liang) 張皮”問題

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已經取得很大發展,但是仍存在與(yu) 經濟“分離、分割”的問題。解決(jue) 這一難題的途徑就是要認真落實我國“十四五”規劃強調的“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推進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ye) 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ti) ”“發揮大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ye) 成長為(wei) 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促進“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無縫對接”,使科技在新經濟發展和產(chan) 業(ye) 升級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一,應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

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ti) 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目標任務。

全要素生產(chan) 率是國家、區域、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重要指標。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提升,是提升勞動生產(chan) 率,促進經濟發展經久不衰的源泉。

知識進步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是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兩(liang) 大動力。全要素生產(chan) 率既反映科技進步,又表明資源配置效率。從(cong) 經濟發展來說,既要有科技進步和突破,又要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全要素生產(chan) 率突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配置科技和創新資源,能夠起到促進科技與(yu) 經濟對接、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大企業(ye) 與(yu)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企業(ye) 與(yu) 金融合作的作用。實踐證明,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時期,通過法律法規,保證市場各主體(ti) 和政府依法、設法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必將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與(yu) 質量。

第二,應堅持市場導向和市場機製建設產(chan) 業(ye) 創新聯合體(ti) 。

創新聯合體(ti) 就是通過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大中小型企業(ye) 融通發展,圍繞產(chan) 業(ye) 共性核心關(guan) 鍵技術科學問題,深入研發,展開創新。

新興(xing) 技術及產(chan) 業(ye) 的深度細化分工和整合是全球企業(ye) 必須麵對的兩(liang) 大趨勢。當前,一方麵要更加支持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另一方麵要建立以領軍(jun) 企業(ye) 為(wei) 核心,集研發、製造、服務、銷售、網絡、金融為(wei) 一體(t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金融鏈、服務鏈融合的“抱團生態”——產(chan) 業(ye) 創新聯合體(ti) 。

支持企業(ye) 與(yu) 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共建產(chan) 學研融合創新聯合體(ti) ,推動它們(men) 針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關(guan) 鍵技術緊密合作進行研發。創新聯合體(ti) 可參考國外創新中心的運行方式,運行主要靠會(hui) 員費和社會(hui) 資助,政府按聯合體(ti) 會(hui) 員多少給予運行補貼,合作項目按相應計劃予以支持。

堅持市場配置科技、創新、金融、人才資源,創造平等競爭(zheng) 良好環境。以優(you) 惠政策支持領軍(jun) 企業(ye) 、鏈主企業(ye) 牽頭,通過資本通道,在全球布局,以供應鏈研發、提供係統解決(jue) 方案、交叉參股、控股、合資、產(chan) 業(ye) 基金、投資基金、研發基金等形式,運用供應鏈研發、供應鏈金融和區塊鏈技術,支持大批專(zhuan) 注細分市場、縫隙市場、節點市場並具有顛覆式技術的小企業(ye) ,並使它們(men) 成為(wei) 優(you) 秀大企業(ye) 的供應商、研發商、服務商。建立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的創新聯合體(ti) ,並向上遊研發服務業(ye) 和下遊製造服務業(ye) 延伸,進行產(chan) 供融合、產(chan) 運融合、產(chan) 融鏈接。建立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的金融、商貿、物流、生產(chan) 、服務等企業(ye) 的協同方陣,參與(yu) 全球供應鏈管理,在全球價(jia) 值鏈核心戰略環節提升原創技術和產(chan) 品能力,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

產(chan) 業(ye) 創新聯合體(ti) 既增強科技能力,又優(you) 化配置科技和創新資源,必將有力、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

第三,應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

2019年8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五次會(hui) 議提出:要建立共性技術平台,解決(jue) 跨行業(ye) 、跨領域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問題,支持上下遊企業(ye) 加強產(chan) 業(ye) 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guan) 。

共性技術平台是由政府和各類產(chan) 學研主體(ti) 協同共建、服務產(chan) 業(ye) 企業(ye) 的管理服務機構或研發組織,包括國家戰略性共性技術平台,區域、行業(ye) 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平台,企業(ye) 競爭(zheng) 前共性技術平台等類型。建設共性技術平台,是攻克核心關(guan) 鍵技術、解決(jue) 工程技術的科學問題、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質量水平提升的實招硬招。

共性技術平台意味著創新文化、理念、方法、工具、標準的兼容和交叉碰撞。其產(chan) 生的成果可能不是具體(ti) 產(chan) 品,而是新的科學理念、方法和標準。這正是企業(ye) 競爭(zheng) 前階段靠單體(ti) 無法解決(jue) 的問題。建設共性技術平台,重點支持領軍(jun) 企業(ye) 和科研院所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研發服務的主體(ti) ,可以促進高質量產(chan) 品開發。一些共性技術成果還可以優(you) 惠提供給企業(ye) ,同時引入市場化力量,以競爭(zheng) 和互補合作機製促進產(chan) 業(ye) 技術生態體(ti) 係更加完善。

(作者係陝西省科技廳原廳長)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