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何時告別“一箱難求”?
今年以來,中國外貿形勢持續向好,國際集裝箱運輸需求快速增長。然而,多國疫情不斷反彈,部分境外港口擁堵,導致國際物流供應鏈受阻,船舶運行效率和空箱周轉率大幅下降,集裝箱“一箱難求”,帶動海運價(jia) 格飆升。
進入四季度,這一現象是否有所緩解?海運價(jia) 格是否依然高昂?本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集裝箱為(wei) 何
“一箱難求”?
最嚴(yan) 重的時候,海運進口空箱量缺口達到200萬(wan) 標箱。
上海航交所的集裝箱運價(jia) 指數顯示,11月12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jia) 綜合指數為(wei) 3232.37點,這一指數在去年5月還不到850點。
需求端
大量外貿訂單向中國轉移。海關(guan) 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ge) 月,中國出口17.4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2.5%,比2019年同期增長25%。
供給端
全球96%以上的幹貨運集裝箱和100%的溫控集裝箱由中國生產(chan) ,目前製造企業(ye) 正加大生產(chan) 力度,但從(cong) 事集裝箱生產(chan) 的企業(ye) 數量依然較少,疫情更是打亂(luan) 了集裝箱生產(chan) 的節奏。
港口擁堵,船舶運力緊張,導致一艙難求。
“一箱難求”仍在持續
11月1日,往來亞(ya) 洲和美國航線的五大船運公司集體(ti) 調高GRI(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這是今年以來該航線運費第21次調整:40英尺標準集裝箱的平均運費調整幅度在1000美元以上,總運價(jia) 超過1萬(wan) 美元/箱。
運費飆升,最受衝(chong) 擊的是低附加值商品。一家浙江義(yi) 烏(wu) 家裝用品生產(chan) 商介紹,一批今年4月的訂單,原本計劃在6月交貨,可到了11月還滯留在倉(cang) 庫裏。另一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men) 貨源很充足,苦於(yu) 拿不到艙位和集裝箱,目前箱子在很多疫情嚴(yan) 重的國家回不來。”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集裝箱“一箱難求”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
一方麵,是集裝箱空箱缺乏。“我國國際航線出口重箱遠大於(yu) 進口重箱,為(wei) 維持集裝箱平衡,每月需要海運調進空箱300萬(wan) 標箱,同時通過國內(nei) 集裝箱製造實現集裝箱平衡。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全球貿易產(chan) 生較大衝(chong) 擊,去年我國集裝箱國際航線需求下降8%。隨著中國率先控製住了疫情,大量貨物需求開始向中國轉移,去年下半年開始,海運需求快速增長,去年四季度增速達到14%。但受集裝箱境外流通周轉不暢、海運回調空箱減緩的影響,導致空箱短缺。最嚴(yan) 重的時候,海運進口空箱量缺口達到200萬(wan) 標箱,出現‘一箱難求’。”賈大山分析。
另一方麵,是集裝箱艙位缺乏。“疫情導致的貨運需求不均衡性增加、港口擁堵等問題,使船舶運行效率下降,船舶運力緊張狀況凸顯,尤其是現貨市場出現‘一艙難求’,進而推動集裝箱班輪運價(jia) 出現大幅上漲。目前全球疫情影響仍在延續,港口擁堵、船舶周轉效率低的狀況一時間難以扭轉,大量新造船目前還不能投入使用,導致海運價(jia) 格持續走高。”賈大山說。
上海航交所的集裝箱運價(jia) 指數顯示,11月12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jia) 綜合指數為(wei) 3232.37點,雖相比上期(11月5日)下降1.6%,但這一指數在去年5月還不到850點。
此前,由於(yu) 航運成本相對低廉,價(jia) 格隻有空運的1/6,全球約90%的貨物都走海路。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通過航運進出口的商品價(jia) 值達2.5萬(wan) 億(yi) 美元,高於(yu) 航空、鐵路和公路運輸的總和。而如今,航運價(jia) 格直線上升,加之貨物滯留港口產(chan) 生的相關(guan) 成本,航運優(you) 勢不再明顯。一些公司不得已轉投空運,單次運費高達上百萬(wan) 美元。
供需平衡被打破
“一箱難求”、運價(jia) 飛漲背後,反映出國際貿易的哪些變化?有什麽(me) 深層次原因?
看需求——
海關(guan) 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ge) 月,中國進出口總值31.6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3.4%。其中,出口17.4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2.5%,比2019年同期增長25%。由於(yu) 中國等亞(ya) 洲國家疫情控製較好,產(chan) 能充沛,不少外貿訂單向中國轉移,中國出口快速增長,出現“鍾擺式海運”,即滿箱走向歐美,空箱走向亞(ya) 洲。同時,一些國家的疫情反彈令港口工人和卡車司機急劇減少,導致很多港口運力無法跟上,造成積壓、缺箱等現象。
從(cong) 全球看,集裝箱運輸恢複差異較大。賈大山說,美國洛杉磯港、長灘港、紐約新澤西港前三季度集裝箱吞吐量與(yu) 2019年相比,分別實現了15%、25%和19%的增長,明顯快於(yu) 世界平均水平,這是導致美國港口擁堵嚴(yan) 重的一大原因;歐洲主要港口恢複相對緩慢,與(yu) 2019年前三季度相比,今年鹿特丹港、漢堡港和安特衛普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增長2.7%、-7%和2.6%,明顯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
看供給——
英國德魯裏航運谘詢公司數據顯示,全球96%以上的幹貨運集裝箱和100%的溫控集裝箱是中國生產(chan) 的。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雖然中國是世界領先的集裝箱生產(chan) 國,但從(cong) 事集裝箱生產(chan) 的企業(ye) 數量依然較少,疫情更是打亂(luan) 了集裝箱生產(chan) 的節奏。
除了生產(chan) 本身,港口擁堵也導致集裝箱供不應求。上海航交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0月,洛杉磯和長灘在港停時分別達到11.3和10.6天,歐洲港口如鹿特丹、安特衛普、漢堡等港口在港停時普遍在2天以上,中國上海港、深圳港在港停時2-3天。
受疫情影響,碼頭操作、海員換班、碼頭工人換班、相關(guan) 檢驗檢疫、集疏運等相關(guan) 環節效率下降,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狀態。“船舶在裝運港口不能及時裝船,在卸貨港口不能及時卸下集裝箱,整體(ti) 集裝箱運輸有效能力受損,造成船舶運力短缺。”中國船東(dong) 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張守國對本報記者分析。
在寧波環宇港通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清看來,全球港口擁堵,人力缺少隻是一部分因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歐美采購量急劇上升以及港口本身作業(ye) 的能力限製。歐美港口因為(wei) 到港船隻多,且港口本身的作業(ye) 能力有限,導致擁堵。亞(ya) 洲範圍內(nei) ,韓國、日本等國也因出口量相對大和中轉港限製的雙重作用,貨物周轉時間大大拉長。
鼓勵簽訂長期合同
海關(guan)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集裝箱出口同比增長241.3%。進入四季度,集裝箱供應能否跟上?
中國集裝箱行業(ye) 協會(hui) 日前表示,隨著中國造箱企業(ye) 加大生產(chan) 力度,班輪公司加快空箱回運,目前月產(chan) 能已經由以往的20萬(wan) 標箱提升至曆史最高的50萬(wan) 標箱。據主要班輪公司反映,空箱短缺情況目前已經基本得到緩解。中國主要集裝箱生產(chan) 企業(ye) 新箱庫存已超過40萬(wan) 標箱,新箱供給有較為(wei) 充足的保障。
在中國大陸主要航線上,今年1-8月,各主要班輪公司投入艙位數開始大幅度增長,其中北美航線運力達到911萬(wan) 標箱,比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40.2%和24.8%;西北歐航線運力為(wei) 567萬(wan) 標箱,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23.7%和8%。同時,航運企業(ye) 采取將散運船改為(wei) 集裝箱船、將其他航線船舶調到中國航線、製造新船舶等措施,有效緩解了集裝箱供不應求的現象。
然而,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由於(yu) 目前國內(nei) 仍有不少積壓訂單,集裝箱船裝載率仍處高位,短期內(nei) 運價(jia) 難以降下來。
有關(guan) 專(zhuan) 家建議加強船貨雙方供應鏈運輸的長期合作。長約客戶是集裝箱運輸“大頭”,很多境外貨主企業(ye) 都會(hui) 簽署長期合約,以穩定價(jia) 格獲得運輸服務保障。張守國舉(ju) 例:“今年初,一家中國企業(ye) 與(yu) 相關(guan) 海運集團簽署了長期合同,每個(ge) 箱子的價(jia) 格在2600美元左右,而如今集裝箱單箱價(jia) 格已經達到上萬(wan) 美元。因此,我們(men) 鼓勵業(ye) 主和航運企業(ye) 簽訂長期合約,不僅(jin) 能保障雙方利益,還能對市場價(jia) 格起到平抑作用。”
多方正致力於(yu) 協同加強國際供應鏈物流體(ti) 係建設。張守國表示,國際供應鏈體(ti) 係包括航運公司、港口、堆場、倉(cang) 儲(chu) 、拖車、火車、貿易商、代理及貨主等各個(ge) 環節。當前供應鏈紊亂(luan) 、船舶延誤運力緊張、供需矛盾突出,主要是由於(yu) 貨量增加,海外港口及後方集疏運體(ti) 係基礎設施能力不足,疊加勞工短缺等因素。供應鏈上的所有利益相關(guan) 方應加強合作,強化供應鏈各節點之間的銜接串聯,協同建設高質量國際供應鏈服務體(ti) 係。
此外,張守國建議,按不同風險等級和港口輸入船員能力對船員換班上下船實施精細化、動態化管理。
“考慮到當前運價(jia) 高企,越來越多的貨主開始傾(qing) 向於(yu) 簽訂長協合同,以鎖定運價(jia) ,長期協議在市場中的占比逐漸提升,這有利於(yu) 穩定供應鏈。”賈大山表示。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