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逆風而上 穩健前行——中國製造現狀觀察

發布時間:2021-11-18 14:28:28 新華網

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工業(ye) 經濟運行麵臨(lin) 一些不確定性,部分行業(ye) 呈現下行壓力。

與(yu) 此同時,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呈現兩(liang) 位數增長,在全國多地,一些先進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悄然崛起,不少行業(ye) 在逆勢中綻放“新意”。

如何判斷中國製造的真實狀況?第四季度乃至更長時間,中國製造走勢如何?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展開調研。

基本麵:有壓力也有動力

4天、10餘(yu) 個(ge) 小時,如此密集開會(hui) ,在藍禾醫療董事長曹軍(jun) 看來,為(wei) 的是一件事——盡快將成本降下來。

藍禾是一家口罩和醫療耗材製造商。兩(liang) 個(ge) 月來,聚丙烯、氨綸等價(jia) 格上漲近30%,企業(ye) 綜合成本水漲船高。“滿產(chan) ,利潤會(hui) 縮減;反之,就麵臨(lin) 違約風險。”曹軍(jun) 說,即便訂單充裕,企業(ye) 仍麵臨(lin) 著供與(yu) 需的抉擇。“正研究通過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釋放空間。”

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製造企業(ye) 都麵臨(lin) 著來自不同方麵的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各月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4%、5.3%和3.1%。中國製造麵臨(lin) 怎樣的境遇?

“去年的大起大落是個(ge) 特例。”工信部研究機構賽迪顧問總裁秦海林說,去年三季度以來,工業(ye) 經濟增速恢複式持續走高,受基數影響,勢必呈現“前高後低”的態勢。

一段時間以來,大宗商品價(jia) 格大幅上漲,國際海運緊張,缺電、缺工、缺“芯”、缺“櫃”等多重因素疊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市場預期,推高了生產(chan) 成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光普認為(wei) ,部分領域消費和一些行業(ye) 投資增速的放緩,拉低了相關(guan) 工業(ye) 品的需求。工業(ye) 持續加快結構調整,也在增速上有所體(ti) 現。

中國製造正承壓前行,但壓力沒有“打亂(luan) ”穩健發展的節奏。

“工業(ye) 經濟主要指標仍在合理區間,41個(ge) 工業(ye) 大類中39個(ge) 保持增長,企業(ye) 經營狀況得到改善,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利潤同比增長44.7%,兩(liang) 年平均增長18.8%。”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傑說,中國製造“穩”的特征依然明顯。

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ye) 的生產(chan) 和投資兩(liang) 年平均增長均為(wei) 兩(liang) 位數,工業(ye) 機器人、集成電路等新興(xi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57.8%和43.1%,新能源汽車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從(cong) 基本麵的穩定、數字化的提升、新動能的壯大中,發展的信心清晰可見。

“鋼鐵行業(ye) 經營效益處在近年最好水平。出口的價(jia) 格已高於(yu) 進口的價(jia) 格,這個(ge) 重要變化說明鋼鐵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效果顯著。”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執行會(hui) 長何文波說。

“要辨清短期波動和長期大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既要警惕工業(ye) 增速下滑苗頭,也要看到海外供應鏈重塑等帶來的機遇。國內(nei) 消費潛力大、升級勢頭明顯、投資穩步複蘇、創新不斷提速,這些都為(wei) 工業(ye) 發展增添定力。

產(chan) 業(ye) 鏈:如何更自主地掌控?

手握大量訂單,資金鏈充裕,但幾個(ge) 月後的交付能否匹配業(ye) 務增長需求,仍讓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係統製造商——力高新能源創始人王瀚超“心裏打鼓”。

王瀚超告訴記者,受益於(yu)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張,連月來企業(ye) 收入增幅同比超300%,但源自芯片的不確定性,仍是懸在心中的難題。

今年以來,全球芯片產(chan) 能持續緊張,汽車、消費電子等諸多行業(ye) 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風波會(hui) 否進一步向國內(nei) 傳(chuan) 導?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我國大力提升汽車芯片供給能力,供應短缺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全球疫情反複和芯片產(chan) 業(ye) 周期的特殊性,使得全球半導體(ti) 產(chan) 能趨緊仍在持續,預計年內(nei) 會(hui) 得到一定緩解。

既要看到特定領域麵臨(lin) 的短期壓力,也不要放大產(chan) 業(ye) 鏈風波。

“中國製造以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著稱。風險麵前,成千上萬(wan) 鏈條相互支撐,維持生產(chan) 和運行的穩定。”國家產(chan) 業(ye) 基礎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李北光說,從(cong) 防疫物資的供給、複工複產(chan) 的有序推進到經濟率先複蘇,中國供應鏈都經受住了考驗。

壓力之下,很多行業(ye) 、企業(ye) 開始了關(guan) 於(yu) 供應鏈的思考與(yu) 重塑。從(cong) 規模到質量,從(cong) 全麵到韌性,供應鏈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不僅(jin) 要完整,更要強調安全可控;不僅(jin) 關(guan) 鍵時刻不能‘掉鏈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掉鏈子’。”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說。

我國高度重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建設,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部門到業(ye) 界推出了一係列舉(ju) 措,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提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

點上,聚焦關(guan) 係國家安全和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重點領域,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

線上,著力增強韌性,加大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鏈,用好規模優(you) 勢打造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鏈;

麵上,在重點地區布局先進製造集群,形成多維立體(ti) 的供應鏈體(ti) 係……

“我們(men) 常說補短板、鍛長板。前者就是把產(chan) 業(ye) 鏈做厚,在重點環節防止‘麵很寬卻容易捅破’。後者就是要形成更多‘獨門絕技’,打造競爭(zheng) 優(you) 勢。”秦海林說。

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一批標誌性基礎產(chan) 品和技術在產(chan) 業(ye) 化上逐步取得突破,抓住數字化機遇,產(chan) 業(ye) 鏈韌性不斷增強。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升級是個(ge) 長期工程。”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保持戰略定力和政策一致性的同時,更要在開放合作中鍛造更強競爭(zheng) 力,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占據更有利位置。

創新力:如何激發新動能?

如果說基本麵和產(chan) 業(ye) 鏈聚焦的是風險麵前的定力,那麽(me) 創新力則為(wei) 我們(men) 觀察中國製造提供了另一個(ge) 重要視角。

挑戰下,創新動力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如何激發新動能?

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增加值增速持續快於(yu) 整體(ti) 工業(ye) 的同時,高技術製造業(ye) PMI向好,9月達到54.0%。“這些數據的走強,體(ti) 現出製造業(ye) 創新動力的培育進入了穩定發展期。”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說。

從(cong)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技術改造與(yu) 升級中,也能感受到中國製造創新的步伐。

河鋼集團氫能重卡投運;全國首個(ge) 5G雲(yun) 上鋼廠落戶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近期,多家鋼企在技術創新方麵傳(chuan) 來捷報。

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數據顯示,中鋼協會(hui) 員企業(ye) 研發費用支出占營業(ye) 收入比例約2.17%。“國際上多數鋼企在1%左右,這是很了不起的進步。”何文波說,表明中國鋼鐵企業(ye) 步入新發展階段,是有準備有行動的。

環境倒逼下,越來越多的企業(ye) 選擇通過提振創新來應對挑戰,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加強。

“市場永遠是變化的,要在變化中找機會(hui) ”“不僅(jin) 踏準腳下這一步,更要瞄準未來幾步”“再緊也不能緊研發,要在創新中增加控製力”——這是一線企業(ye) 對創新的心聲。

盡管製造業(ye) 投資仍在恢複區間,但高技術製造業(ye) 投資、技術改造投資等均呈現兩(liang) 位數增長——這是廣闊市場對創新的認同。

繼續布局構建高效聯動的製造業(ye) 創新網絡,聚焦關(guan) 鍵共性技術,更多科研成果正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

建立創新型企業(ye) 梯度培育體(ti) 係,重點領域逐步形成一批“單打冠軍(jun) ”“配套專(zhuan) 家”;

加快數字技術與(yu) 工業(ye) 轉型的深度融合,製造業(ye) 重點領域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3.7%和73.7%……

“獨立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讓我們(men) 有豐(feng) 富的新技術迭代、全產(chan) 業(ye) 鏈應用驗證場景,為(wei) 製造業(ye) 創新提供有力支撐、開拓巨大潛能。”李北光說,挑戰沒有影響創新步伐,用好產(chan) 業(ye) 體(ti) 係優(you) 勢、不斷提升創新效能,中國製造將在全麵轉型中形成新競爭(zheng) 優(you) 勢。

看未來:中國製造怎樣穩健前行?

第四季度乃至更長時間,工業(ye) 經濟趨勢怎樣?

工信部有關(guan) 負責人說,工業(ye) 經濟穩定恢複態勢沒有變,顯現出較強的韌性。但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仍然嚴(yan) 峻,四季度保持工業(ye) 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做好跨周期調節、全力助企紓困十分關(guan) 鍵。

降成本,非常舉(ju) 措及時推出——

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部署對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等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預計可為(wei) 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緩稅2000億(yi) 元左右。

今年以來,從(cong) 國家到地方陸續推動出台一係列惠企政策,包括通過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加大對小微企業(ye) 定向支持。工信部等部門公開表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jia) 工作,引導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穩定原材料供應,協同應對市場價(jia) 格波動風險。

保供能,多部門出台“組合拳”——

國家發展改革委協同相關(guan) 部門采取一係列措施,促進煤炭市場回歸理性。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能並盡並、多發滿發,燃煤發電上網電價(jia) 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

聚焦增強產(chan) 業(ye) 鏈韌性、切實推動完善創新生態,一係列著眼於(yu) 中長期的部署紮實推進。

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中,九成集中在製造業(ye) ,22%的企業(ye) 主導產(chan) 品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超50%。“今年以來,我們(men) 更加聚焦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培育優(you) 質中小企業(ye) ,延長、拓寬、挖深產(chan) 業(ye) 鏈。”秦海林說。

2021年至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yi) 元以上獎補資金,支持1000家以上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等一係列改革舉(ju) 措落地,資本市場按下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的快進鍵;工信部提出,“十四五”期間孵化培育十萬(wan) 家“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憑借細分領域的創新強化整條產(chan) 業(ye) 鏈,“小企業(ye) 支撐大事業(ye) ”。

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在壓力挑戰中發掘深層動力,中國製造不斷發力。

“困境是暫時的,發展是長久的。”張燕生表示,形成政策支持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良性互動,以久久為(wei) 功的決(jue) 心在多重目標之間尋求平衡、謀求更好發展,中國製造前景廣闊。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