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遇到大貨車,離它遠一點。”這條樸素的交通常識背後,是一起又一起慘痛的事故。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大貨車在右轉彎時尤其容易發生事故,甚至成為(wei) 一些城市致人死亡最多的交通事故類型。大貨車右轉彎事故多發,與(yu) 其視野盲區有很大關(guan) 係。安全盲區問題,有沒有辦法破解?
大貨車右轉易肇事
大型貨運車、工程運輸車等車輛右轉彎時,因駕駛員視野盲區較大,容易將同方向直行的非機動車、行人卷入車底,這被業(ye) 內(nei) 人士稱為(wei) “吃人右轉”。
據大貨車駕駛員們(men) 反映,右轉盲區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主要出現在城區,尤其是交通路口上自行車、行人混行在機動車道時,駕駛員需要觀察的目標物較多,容易忽略盲區,易把行人、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剮蹭進去。
“我們(men) 也很苦惱右轉盲區的安全問題。”貨車司機馬俊說,“一旦出事故,代價(jia) 太大了,所以我們(men) 在城市裏行駛時總是小心再小心。”
據杭州市交警部門統計,杭州市2019年重型貨車右轉彎事故共造成65人死亡,占重型貨車交通事故死亡數的28.76%;2020年重型貨車右轉彎事故造成64人死亡,占重型貨車交通事故死亡數的33.33%。
“重型貨車右轉彎事故已經成為(wei) 杭州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最多的事故類型。在別的城市,此類事故也是造成人員死亡較多的事故類型之一。”杭州市交警支隊交通治理部門負責人曹啟兵說。
右轉肇事固然有駕駛員疏忽大意、疏於(yu) 觀察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大貨車車輛設計造成的盲區隱患。
河北工業(ye) 大學土木與(yu) 交通學院副教授王清洲曾對此做過調查研究。他說,很多車輛都存在轉彎盲區,但是大貨車的轉彎盲區是最大的。一般來說,車身長度越長,盲區越大。公交車等車輛其實也存在盲區,但是盲區較小。
“這種盲區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是內(nei) 輪差盲區,可以理解為(wei) 車輛最前麵的車軸與(yu) 最後麵的車軸角度不一樣,兩(liang) 者距離越長,盲區越大;二是後視鏡盲區,牽引車和掛車之間存在鉸接軸,形成一定角度,牽引車右轉時,掛車還是直行的。”王清洲說。
多地推行“右轉必停”
為(wei) 防範大貨車右轉事故,上海、深圳、南京等多地規定或倡導“右轉必停”,即大型車輛駕駛人進入路口後先停穩、再瞭望,確保安全再起步。這個(ge) “停”,可能隻需要短暫的幾秒,卻留出了安全時間。
今年以來,上海市交警部門在浦東(dong) 部分路口通過設置隔離墩,提示途經的大貨車右轉彎時必須停車,並采取“電子警察”監控措施。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後,取得了良好效果,路口傷(shang) 亡事故大幅下降。此後,上海市交警部門選取了43個(ge) 路口,加裝警示牌,要求大型車右轉彎過程中,必須刹停一次,再起步。不按規定行駛的,將處以記3分、罰款200元的處罰。
“公司有大型車輛近80輛,推行‘右轉必停’後,我們(men) 從(cong) 技術、人員、設備上對所有車輛進行監督,安排了監督人員實時查看車輛行駛軌跡,如果發現車輛沒有‘右轉必停’,將會(hui) 通過後台實時提醒。”上海永煜實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聶國傑說。
此外,天津、杭州、成都、合肥、昆明等多地交警部門還在大貨車通行較多的十字路口,劃出了“右轉危險區”,噴塗上顯眼的紅色或黃色,警示大貨車駕駛員和行人等。
山東(dong) 省濟南市曆城區交警大隊大隊長孫如彬介紹,當地采取了“空中+車輛+地麵”的大貨車右轉盲區立體(ti) 警示係統,在空中安裝了可調角度凸麵鏡幫助駕駛員消除盲區,同時設置提示牌提醒;在車輛上推廣安裝報警係統,利用距離探測器等消除盲區;在地麵標出盲區警示區。這套警示係統建設以來,涉及大貨車右轉盲區死亡事故同比下降50%。
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長、交警支隊支隊長李建明認為(wei) ,針對大貨車肇事肇禍情況突出問題,應該從(cong) 車輛安全設計標準等源頭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悲劇不斷上演。
技術升級迫在眉睫
記者調查發現,大貨車在車輛設計上的確存在盲區漏洞,現行的多項國標也尚未對此做出明確要求。
東(dong) 風商用車智能感知技術專(zhuan) 家韋建介紹,盲區是車輛結構決(jue) 定的固有性問題,目前已經有一些解決(jue) 辦法,比如要在大貨車的下方和側(ce) 麵安裝防護裝置,車輛轉彎要有語音提示等,但是仍然有改進的空間。
針對安全盲區問題,多家受訪企業(ye) 介紹了不同的技術解決(jue) 方案:一是在車輛後視鏡等位置安裝一個(ge) 或多個(ge) 攝像頭,當攝像頭監控區域存在目標信息時,會(hui) 通過聲音或視覺信號提醒駕駛員;二是在車輛前後輪各安裝一對毫米波雷達,如果雷達監測到附近有目標物,駕駛室裏會(hui) 進行聲光報警;三是從(cong) 車輛上投射出燈光警示,可以運用在夜間行駛的環境,用閃光或紅色光影,讓行人或其他車輛及時察覺到進入危險區域。
貨車司機王曉偉(wei) 說,他的車輛安裝了4個(ge) 監控攝像頭,也張貼了警示標誌,大概要多花1200元。“其實很多卡友都支持技術升級。監控攝像頭既可以消除盲區,也可以防止碰瓷,還可以防止貨物或柴油燃料被偷。”
其他國家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在車輛的右側(ce) 車門上配備車門觀察窗,俗稱“OK鏡”,約有電腦屏幕那麽(me) 大;通過這個(ge) 觀察窗,可以直接觀察到車輛右側(ce) 區域。日本一些企業(ye) 采用了這個(ge) 方案,我國也有企業(ye) 采用了這個(ge) 方案。
王清洲表示,推進大貨車國標的更新,需要交通運輸部、工信部等部門跟進。
一家業(ye) 內(nei) 領先企業(ye) 的負責人坦言,企業(ye) 不怕國家標準嚴(yan) 格,但是最好少出地方標準;如果各地標準不兼容,車廠就不好幹。為(wei) 了給消費者降低成本,建議國家出台規定,如果大貨車具備一定級別的安全防護,可以降低保險費率。大貨車的保險費很貴,一年要幾萬(wan) 元;如果保險費打折,推動車輛安裝安全設備的效果就會(hui) 很明顯。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