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新時代優(you) 化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ju) 措。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有關(guan) 要求,充分結合成渝地區特點,提出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發揮綜合交通對城鎮化格局引導作用,有力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規劃》緊扣“兩(liang) 中心兩(liang) 地”發展定位,以打造“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為(wei) 重點,立足區域交通基礎,把握總體(ti) 要求,從(cong) 構建高品質對外運輸網絡、完善成渝“雙核”輻射綜合交通網絡、打造高品質出行服務係統、構建高效率物流體(ti) 係、提升綠色智能安全發展水平、創建一體(ti) 化協同治理樣板等方麵作出具體(ti) 規劃部署。
此次印發的《規劃》,有何亮點?意義(yi) 何在?成渝的交通運輸體(ti) 係發展麵臨(lin) 哪些機遇?更進一步地,它對成渝實現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轉型,城市邁入世界城市行列將有怎樣的推動作用?要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承接國家使命,成都要實現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高質量發展應該如何做?對此,本報記者獨家專(zhuan) 訪中國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chan) 業(ye) 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通過8個(ge) 關(guan) 鍵詞,更好地解答──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過程中,成都機遇何在?
關(guan) 鍵詞1 新發展格局
加快推動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高質量發展
在張國華看來,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賦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的定位,對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這樣的更高要求下,張國華注意到,《規劃》不僅(jin) 看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ti) 化發展已經取得的明顯成效,更是直麵問題,科學把握了成渝地區社會(hui) 經濟發展對綜合交通的要求,提出構建與(yu) 成渝地區特點相適應的現代綜合交通體(ti) 係。
《規劃》指出,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質量和效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比如對外運輸通道不暢、互聯互通仍有短板、樞紐輻射帶動力不強、運輸服務質量不優(you) 、綠色低碳化水平不高、協調機製尚不健全。
“《規劃》通過將科學理論與(yu) 地方實踐相結合,在遵循地區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交通變成為(wei) 產(chan) 業(ye) 集聚發揮積極引導作用的因素。”張國華稱讚說,《規劃》結合地理優(you) 勢、資源稟賦等特點,提出了具體(ti) 目標、行動方案以及配套機製。
關(guan) 鍵詞2 融入全球
交通先行助力成渝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係統
“過去30年,我們(men) 主要靠東(dong) 部沿海地區融入全球經濟,產(chan) 業(ye) 也集聚於(yu) 中低端製造業(ye) ,歐美、日韓則聚焦中高端製造業(ye) 和高端服務業(ye) 。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樣的模式難以為(wei) 繼,我們(men) 需要從(cong) ‘外循環’轉變為(we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國家的經濟空間布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wei) ‘第四極’,要更好地融入全球,交通必須先行。”張國華分析說。
張國華認為(wei)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經成為(wei) 經濟和人口主要承載空間形式,要圍繞這個(ge) 空間,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係統,支持這樣的空間承接更多產(chan) 業(ye) 和人口等經濟要素,從(cong) 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從(cong)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來看,成渝作為(wei) 兩(liang) 個(ge) “極核”,無論是人口還是產(chan) 業(ye) 基礎,在中西部地區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需要配置更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支持成渝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係統。
具體(ti) 到成都,張國華認為(wei) ,隨著天府國際機場的開航投運,成都與(yu) 全球的聯係進一步提升,通達性、便捷性增強。“對於(yu) 產(chan) 業(ye) 全球化的內(nei) 陸城市而言,無論從(cong) 全球經濟關(guan) 係還是國內(nei) 經濟關(guan) 係來講,都能看到機場/空港在經濟體(ti) 係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比如,從(cong) 國內(nei) 航線來看,航線資源最緊缺最有價(jia) 值的是京滬廣深蓉,這五大城市之間的航線資源是最珍貴的,反映了成都市場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上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關(guan) 鍵詞3 帶動中西部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高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此外,張國華注意到,成渝地區剛好在胡煥庸線略微偏東(dong) 的位置,成渝地區對於(yu) 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中國雖然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大國,但農(nong) 業(ye) 現代化、科技化水平不夠,農(nong) 業(ye) 的轉型發展甚至是中低端製造業(ye) 的轉型發展,並不取決(jue) 於(yu) 這些產(chan) 業(ye) 本身,而是取決(jue) 於(yu) 有沒有更高水平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帶動,如金融、科技、專(zhuan) 業(ye) 化服務。高端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需要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個(ge) 優(you) 勢空間中孵化,再進一步輻射到中西部其他地區,從(cong) 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
在地區經濟格局上,成渝地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是經略周邊的戰略大後方;是溝通東(dong) 亞(ya) 與(yu) 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的重要通道,我國南向、西向開放的門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是全國四大綜合交通複合型國際樞紐集群之一。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可以把成渝地區更好的服務、產(chan) 品帶到更廣大區域。
關(guan) 鍵詞4 內(nei) 外交通結合
打造內(nei) 外協同、高效發展的交通網絡
令張國華印象深刻的是,《規劃》不僅(jin) 提出構建高品質對外運輸網絡,還指出要完善成渝“雙核”輻射綜合交通網絡。在對外運輸網絡方麵,《規劃》指出,依托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主骨架,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快構建陸海互濟、四向拓展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實現國內(nei) 通達、國際開放,支撐打造內(nei) 陸開放戰略高地。在完善成渝“雙核”輻射綜合交通網絡方麵,《規劃》明確,以軌道交通為(wei) 骨幹、公路網絡為(wei) 基礎,推進一體(ti) 化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基本形成成渝“雙核”之間、“雙核”與(yu) 兩(liang) 翼等區域中心城市之間1小時交通圈、通勤圈,分類打造綠色高效城市綜合交通體(ti) 係,優(you) 化城鄉(xiang) 融合交通網絡。
“一般意義(yi) 上,我們(men) 所講的對外交通是指鐵路、航空、水運、公路等,內(nei) 部交通主要是指城市交通,包括地鐵、公交、快速路等。《規劃》結合內(nei) 外交通,無論是從(cong) 發展目標還是總體(ti) 要求、網絡構建、服務係統,都指向打造出內(nei) 外協同、高效發展的交通網絡。”
關(guan) 鍵詞5 統籌客貨運交通
提升多式聯運、城鄉(xiang) 貨運物流服務水平
張國華告訴記者,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客運交通高品質、多樣化、個(ge) 性化需求不斷加強;在貨運交通方麵,同樣能看到高價(jia) 值、小批量、時效強的需求在快速增長。
“較好地統籌了客貨運交通。”是張國華認為(wei) 的又一大亮點。《規劃》不僅(jin) 指出要打造高品質出行服務係統,按照“出行即服務”發展方向,加快構建便捷舒適、服務優(you) 質的客運服務係統,積極推進旅遊交通便捷服務網絡建設,滿足多樣化、個(ge) 性化的美好出行需要,還明確以重慶、成都國家物流樞紐為(wei) 核心,建設多層次物流樞紐,合力強化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提升多式聯運和城鄉(xiang) 貨運物流服務水平。“貨運交通方麵的規劃,將交通與(yu) 製造業(ye) 、農(nong) 業(ye) 發展進行了有機結合。”
他解釋說,過去製造業(ye) 的發展,是靠“三低要素”融入全球,即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環境成本。但如今,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都在快速攀升,同時在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麵臨(lin) 著“三高”成本,即物流成本高、以金融為(wei) 代表的服務業(ye) 成本高、市場交易成本高。農(nong) 業(ye) 發展未來會(hui) 呈現三種態勢,即大規模農(nong) 業(ye) 、有機生態農(nong) 業(ye) 、休閑農(nong) 業(ye) ,其中,有機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需要時效性強的物流完成產(chan) 品即時運輸,大規模農(nong) 業(ye) 則需要成本低的物流支撐。
關(guan) 鍵詞6 新基建賦能
打造全國智能交通發展高地
近年來,以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建設等為(wei) 代表的“新基建”正改變著社會(hui) 治理、生產(chan) 製造、民眾(zhong) 生活等各個(ge) 方麵,交通自然更不例外。《規劃》明確提出,要將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建設全過程,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加快推動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交通領域應用,增強綜合交通運輸發展韌性。
特別是要打造全國智能交通發展高地。《規劃》指出,構建基於(yu) 北鬥、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智能交通係統,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推進車聯網和車路協同技術創新應用。以擁堵路段、事故多發路段等為(wei) 重點,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成渝、成遂渝智慧高速公路建設,鼓勵建設融合智能停車、能源補給、救援維護等功能的現代智慧服務區。以內(nei) 河主要港口為(wei) 重點,推動既有碼頭、堆場運行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智慧航道建設,提高航運服務效率。實施智慧機場工程,提升旅客出行全流程便捷化水平。推動跨地區、跨領域、跨行業(ye) 數據實時共享,提高交通運輸協同治理和運輸服務水平。推進成都公園城市示範區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回顧每一次工業(ye) 革命,都是交通、能源、通信三者的結合。第一次工業(ye) 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wei) 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wei) 標誌的;第二次工業(ye) 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則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wei) 主要標誌。現在和將來,高速、高鐵、無人駕駛、移動互聯網與(yu) 綠色能源、新能源的結合,將極大程度地給交通運輸體(ti) 係建設賦能。”張國華說,《規劃》將傳(chuan) 統基建與(yu) 新基建相結合,具有明顯的前瞻性。
關(guan) 鍵詞7 創新協同
搭建聯合建管平台 推進一體(ti) 化發展
對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實行共同出資、交叉持股,強化協同合作、互利共贏。
他向記者舉(ju) 例說,從(cong) 紐約、倫(lun) 敦、巴黎、東(dong) 京等世界城市成功經驗來看,他們(men) 都有高效發達的區域交通網絡作支撐。這些世界城市,以市郊鐵路為(wei) 代表的區域軌道交通規模普遍是城市地鐵網規模的8倍至10倍。比如在東(dong) 京都市圈內(nei) ,一小時通勤時間可以輻射到周邊100公裏甚至150公裏,不少在東(dong) 京市中心上班的人就居住在距離東(dong) 京150公裏外的中小城市,他們(men) 坐1個(ge) 小時的市郊鐵路就可以到達東(dong) 京市中心。而縱觀國內(nei) 大城市,1小時大概隻能通勤到市中心外的20公裏至30公裏。
張國華還認為(wei) ,此次《規劃》突出民營企業(ye) 作用,支持民營企業(ye) 參與(yu)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可謂是一大亮點。他進一步建議,要更好地發揮民營企業(ye) 作用,不僅(jin) 僅(jin) 要支持他們(men) 參與(yu) 建設,將來在規劃、運營服務等方麵也應多聽取他們(men) 的意見。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點也在《規劃》中有了明確體(ti) 現。”張國華注意到,在《規劃》的“創建一體(ti) 化協同治理樣板”章節中,明確提出創新協同治理體(ti) 製機製,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wei) 指引,探索共建共享利益聯結機製,搭建聯合建管平台,協調解決(jue) 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等重大問題,推進一體(ti) 化發展。比如,建立跨省(市)綜合交通運輸規劃聯動工作機製,以央地聯動方式統籌推進重大交通規劃編製工作,協調解決(jue) 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布局、走向等重大問題,協同製定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分年度工作方案。又比如,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模式,支持民營企業(ye) 參與(yu)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探索
關(guan) 鍵詞8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為(wei) 成渝地區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帶來巨大機遇
“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過去解決(jue) 的是有沒有,而不是好不好。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不能再走這種以規模、項目論好壞的路徑,評價(jia) 未來交通網絡的好壞,一定是看它有沒有給這個(ge) 地區提供好的服務,看基礎設施的布局、運營給成渝地區中高端產(chan) 業(ye) 集群、企業(ye) 和人帶來了多少機會(hui) 。”張國華說。
可以期待的是,此次《規劃》的出爐,預計將為(wei) 成渝地區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帶來巨大機遇。張國華分析說,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城市空間的拓展重構,是與(yu)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伴而生的。在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yu) 新商業(ye) 文明的未來競爭(zheng) 中,以交通網與(yu) 互聯網融合為(wei) 代表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是打破傳(chuan) 統地理疆界的戰略設施,是爭(zheng) 奪資源競爭(zheng) 的重要利器。
“我們(men) 能看到交通與(yu) 產(chan) 業(ye) 的發展是有相互支撐、相互衍進的規律的。”在張國華看來,不同產(chan) 業(ye) 和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對應關(guan) 係。能源資源型產(chan) 業(ye) ,希望低成本運輸方式,對應的是水運和貨運。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流通越快、資本利潤率越高,對應的是高速公路和汽車。信息密集型產(chan) 業(ye) ,希望信息的快速流通,對於(yu) 這類產(chan) 業(ye) 來說,作為(wei) 信息承載載體(ti) 的人,在空間上的高效轉移更加重要,對應的是航空和高鐵。
他強調說,未來農(nong) 業(ye) 和工業(ye) 等實體(ti) 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都不取決(jue) 於(yu) 產(chan) 業(ye) 本身,而是取決(jue) 於(yu) 有沒有更高服務水平、性價(jia) 比更好的高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的注入,比如金融服務、科技研發、專(zhuan) 業(ye) 化服務等等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這些恰恰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中亟需破題的,也就是“卡脖子”技術,這些從(cong) 產(chan) 業(ye) 劃分來講都是知識信息密集型產(chan) 業(ye) 。這些行業(ye) 在空間布局上是跟著航空高鐵等快速客運係統走的。
《規劃》指出要加強與(yu) 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銜接,向東(dong) 強化與(yu)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連通,通江達海;向西融入亞(ya) 歐通道;向南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向北銜接京津冀地區、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對接東(dong) 北亞(ya) 地區。“這樣的定位,將有效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動作用,為(wei) 成渝地區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帶來巨大機遇。”(來源 成都日報 記者 李豔玲)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