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ye) 招工難、用工荒求新解
——江蘇、湖南部分製造業(ye) 企業(ye) 招工用工情況調查
近期,江蘇、湖南等部分地區製造業(ye) 企業(ye) “招工難”“用工荒”問題再次凸顯,引發了輿論高度關(guan) 注。這些地區製造業(ye) 企業(ye) 為(wei) 何頻現“用工荒”?怎樣有效破冰、成功突圍?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實現製造業(ye) 領域高質量就業(ye) ,有哪些路徑?
“招工難”“用工荒”現象在部分地區凸顯,引發關(guan) 注。究其原因,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認為(wei) ,“人才供給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零工經濟和服務業(ye) 發展的虹吸效應顯現、就業(ye) 市場出現結構性錯配、農(nong) 民工增量顯著下降”等因素是症結所在。
如何解決(jue) 好製造業(ye) 企業(ye) “用工荒”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江蘇、湖南兩(liang) 地部分製造業(ye) 企業(ye) 、相關(guan) 就業(ye) 群體(ti) 以及專(zhuan) 家學者,試圖從(cong) 他們(men) 的回答中尋找答案。
“引不來”“留不住”問題凸顯
記者走訪調研江蘇、湖南部分企業(ye) 發現,我國製造業(ye) 人力資源存在“供求不適配”的現實情況。
“現在製造業(ye) 企業(ye) 招工難是普遍現象。”長期在中山從(cong) 事製造業(ye) 工人代招工作的何飛透露,“製造業(ye) 企業(ye) 工資不高,工資受行業(ye) 整體(ti) 利潤水平限製無法開得很高,大部分工廠管理嚴(yan) 、工作累,造成長期缺工。”
記者在蘇州某外資製藥企業(ye) 了解到,該企業(ye) 操作工稅前月薪僅(jin) 有4000元至4500元,扣除五險一金後,員工到手月薪僅(jin) 為(wei) 3000多元,很難負擔城市生活的日常開支和房租。他們(men) 應聘時,普遍會(hui) 問詢企業(ye) “是否經常加班”“相關(guan) 福利待遇”等問題。
而在蘇州當地人看來,“就目前物價(jia) 水平而言,稅後到手月收入不低於(yu) 5000元較為(wei) 合適”。蘇州某民營金屬製造業(ye) 企業(ye) 負責人也認同該說法,“工廠工人能接受的工資水平是稅後4000元至4500元”。
南京大學長江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江蘇955家製造業(ye) 企業(ye) 中,46.5%的企業(ye) 反映招工存在困難。江蘇久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向記者反映,由於(yu) 該企業(ye) 的無塵車間管理嚴(yan) 格,一線員工工資較低,因此招工很有難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製造業(ye) 規模以上企業(ye) 就業(ye) 人員年均工資為(wei) 70494元,僅(jin) 為(wei) 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就業(ye) 人員年均工資的44.01%,且低於(yu) 規模以上企業(ye) 75229元的平均工資水平。
除薪金水平不高外,製造業(ye) 人才晉升通道過窄、成長激勵不明顯,人才跳槽現象屢見不鮮,許多製造業(ye) 企業(ye) 陷入“招來人卻留不住人”的尷尬境地。此外,就業(ye) 觀念的轉變和薪酬期望的提高也降低了製造業(ye) 對人才的吸引力。
從(cong) 就業(ye) 人員的角度看,不少勞動者對於(yu) 到製造業(ye) 企業(ye) 工作缺乏興(xing) 趣和認同感。“年輕人現在確實不願意到製造業(ye) 企業(ye) 工作。相比在工廠上班,一些年輕人更願意加入美容美發行業(ye) ,他們(men) 大多對到工廠上班缺乏身份認同。”湖南夢想煙花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建武告訴記者。
“過去在工廠上班是件極為(wei) 光榮的事情,現在不少人認為(wei) 到工廠上班‘沒有前途’。剛畢業(ye) 的學生群體(ti) 同樣也不願意進廠。”賀建武說。
即便招來人,也很難留住。“年輕人普遍認為(wei) 到工廠做事是不得已的選擇、沒有辦法的辦法,一旦有更好的就業(ye) 機會(hui) 就會(hui) 選擇離職。此外,‘90後’‘00後’的就業(ye) 觀念和以前完全不同,不少人希望選擇較為(wei) 自由、沒有壓力的工作崗位。企業(ye) 管理過嚴(yan) 、壓力太大,甚至食宿條件不夠好,都會(hui) 成為(wei) 他們(men) 離職的理由。”何飛說。
不隻是招人難,在製造業(ye) 企業(ye) 看來,“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個(ge) 難題。來自江蘇的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城鄉(xiang) 統籌發展,人們(men) 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東(dong) 部地區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吸引力下降,同時務工人員對薪酬期望“水漲船高”,使得“用工成本高”成為(wei) 企業(ye) 用工中的首要突出問題,認同率達55.8%。
“招工難”“用工荒”症結在哪
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難?製造業(ye) 企業(ye) 的這些用工難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麽(me) ?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了一些端倪。
近年來,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向服務行業(ye) 轉移現象凸顯。“生活服務行業(ye) 對技能要求相對較低,如快遞、外賣和網約車等平台從(cong) 業(ye) 門檻不高,工資水平卻相對更高,有些行業(ye) 工作時間自由度也非常高,容易吸引中青年勞動力加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劉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在蘇州采訪了幾位網約車司機,他們(men) 告訴記者,到手收入月均在6000元左右,與(yu) 在製造業(ye) 企業(ye) 工作相比收入更高,他們(men) 更願意從(cong) 事服務業(ye) 。有數據顯示,2020年大專(zhuan) 以上學曆的外賣騎手占比超過25%,而大專(zhuan) 以上學曆的製造業(ye) 一線工人占比不足10%。
在劉斌看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於(yu) 各類服務的需求和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加之服務業(ye) 較難以技術完全替代人力,因此,服務業(ye) 吸納勞動力優(you) 勢遠遠超出製造業(ye) 領域。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服務業(ye) 占GDP比重達到54.5%,新興(xing) 服務業(ye) 就業(ye) 需求明顯增加。我國農(nong) 民工從(cong) 事第二產(chan) 業(ye) 的比例從(cong) 2013年的56.8%下降到2019年的48.6%;而從(cong) 事第三產(chan) 業(ye) 的比例從(cong) 2013年的42.6%增長到2019年的51%。
南京大學長江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徐寧告訴記者:“一方麵,我國製造業(ye) 大多處於(yu) 附加值較低的產(chan) 業(ye) 鏈中低端,以及企業(ye) 在融資、環保等方麵的硬約束性成本較高,使得製造業(ye) 利潤水平普遍不高,工人工資的支付能力與(yu) 服務業(ye) 、互聯網行業(ye) 相比較弱;另一方麵,隨著我國製造業(ye) 企業(ye) 持續優(you) 化升級,特別是其在技術提升和數字化轉型方麵對於(yu) 工人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能夠符合企業(ye) 要求的複合型技術工人呈現供不應求態勢。”
製造業(ye) 企業(ye) 普遍對從(cong) 業(ye) 者的技術能力要求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對就業(ye) 人員形成了“擠出效應”。記者了解到,目前,作為(wei) 技能型人才的製造業(ye) 技術工人麵試合格率普遍低於(yu) 10%。
除了“搶不過”服務業(ye) ,招工供需對接不暢也是造成製造業(ye) “招工難”的重要因素。記者在調研走訪時發現,部分製造業(ye) 企業(ye) 選擇通過網絡發布招聘信息的方式招工,但很多處於(yu) 價(jia) 值鏈低端的製造業(ye) 企業(ye) 適用員工對網絡的運用能力不高,信息流通受阻。同時,企業(ye) 通過網絡招聘,難以判斷應聘者是否完全符合聘用要求。
在勞動密集型企業(ye) 更集中的中部省份,製造業(ye) 用工又麵臨(lin) 著另外的困擾。湖南懷化市中方縣委常委、中方工業(ye) 園黨(dang) 工委書(shu) 記肖衛認為(wei) ,“產(chan) 業(ye) 結構深度調整過程中,製造業(ye) 人力資源供需市場出現結構性失衡,也是造成當前製造業(ye) 企業(ye) 用工難的重要原因”。
“一方麵,東(dong) 部沿海地區產(chan) 業(ye) 升級,更多依靠創業(ye) 驅動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對傳(chuan) 統要素的依賴程度大幅降低。勞動密集型企業(ye) 基於(yu) 生產(chan) 成本考量往中西部地區轉移是‘十四五’期間的大趨勢。這種趨勢直接導致大批原來適應在東(dong) 部沿海地區就業(ye) 的勞動力,因知識和技能不足在東(dong) 部沿海地區找不到合適的就業(ye) 崗位。”肖衛分析,“另一方麵,沿海企業(ye) 在陸續遷往中西部地區的過程中,由於(yu) 企業(ye) 短時間內(nei) 未能在新地方形成穩定的規模生產(chan) ,當地政府的就業(ye) 服務欠精準,也讓不少勞動力無法安心留下來。這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就業(ye) 情況變化,造成就業(ye) 人員兩(liang) 頭受困。”
破題突圍有路可尋
製造業(ye) 企業(ye) “用工難”如何有效破解?盡管這一難題無法在短時間內(nei) 徹底解決(jue) ,但通過在江蘇、湖南的企業(ye) 調研采訪,記者從(cong) 專(zhuan) 家學者及從(cong) 業(ye) 者的談話中,逐漸得出了較為(wei) 清晰的答案。
應對用工難題,需要企業(ye) 不斷“自我革新”。
某台資電子廠人力資源部高管許鳳怡告訴記者,該企業(ye) 精密性工作多,技術含量高,很多操作都需要在無塵車間完成,並且無法以代工和外包形式轉交異地完成。她認為(wei) ,“隨著我國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未來製造業(ye) 招人將會(hui) 越來越難。企業(ye) 需理性麵對現實問題,提早布局,加快推進工廠的智能化、數字化發展,逐步以機器替代傳(chuan) 統人力,減少對人工勞動力的依賴”。
湖南智達電子負責人高紅認為(wei) ,由於(yu) 製造業(ye) 整體(ti) 利潤有限,無法通過高額工資增加行業(ye) 吸引力,隻能倒逼企業(ye) 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用更少的人生產(chan) 更高附加值的產(chan) 品,以此提升行業(ye) 工人的收入水平。“同時,企業(ye) 也要提升運營管理水平,盡量有選擇性地接單,多接更有產(chan) 出價(jia) 值、利潤更高的業(ye) 務。”
破解“招工難”“用工荒”,也要從(cong) 勞動者身上挖掘更大潛力。
湖南炬神電子人力資源部總監唐俊鋒認為(wei) ,相較於(yu) 服務類行業(ye) ,製造業(ye) 崗位具有工作和收入穩定等優(you) 勢。吸引勞動力要重視社會(hui) 引導的作用,積極引導年輕人認清就業(ye) 形勢,樹立正確就業(ye) 觀念。盛朝迅則建議大力發展技工教育,為(wei) 行業(ye) 輸出更多高素質人才。比如新設立一批應用技術大學,進一步提高職業(ye) 院校的招生規模,根據產(chan) 業(ye) 發展及時調整學科設置,加大培養(yang) 智能製造、信息技術等領域高技能人才。同時,搭建平台促進職業(ye) 院校與(yu) 龍頭企業(ye) 、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產(chan) 教融合發展。
“招到人”隻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關(guan) 鍵,完善技術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尤為(wei) 重要。盛朝迅建議,完善職業(ye) 技能人才職稱評審與(yu) 收入穩定增長機製,鼓勵企業(ye) 建立針對優(you) 秀技工的補助性津貼製度,在收入分配和榮譽製度設計上向一線技術工人傾(qing) 斜,打造新時代高素質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
“建議實施差異化人才引培政策,培育‘高精尖+工匠型技能’供需匹配的人才梯隊。堅持‘優(you) 中選精’引進導向,有效釋放財稅等政策紅利,拓展收入渠道,提高企業(ye) 引人積極性,同時增強人才獲得感。”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工經所財經政策研究室主任張淑翠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製造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不僅(jin) 需要高技能人才的加入,也不能忽視普通勞動者的參與(yu) 。
長期從(cong) 事製造業(ye) 工人代招的經曆讓何飛更懂普通勞動者的感受,他認為(wei) ,應進一步改善製造業(ye) 企業(ye) 工作環境,改善員工生活條件、住宿條件、夥(huo) 食質量等,適當增加工資和補貼,滿足員工的必要正當需求。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仍有一些製造業(ye) 就業(ye) 平台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相對較弱。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有關(guan) 部門應加強對就業(ye) 平台的監督和管理,進一步提升製造業(ye) 崗位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和吸引力。
談及破解“用工難”,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卞靖說,“還要提升製造業(ye) 本身的發展質量,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發展環境”。
“我們(men) 的煙花與(yu) 日本企業(ye) 產(chan) 品相比,利潤率要低許多,這也直接影響了員工薪酬福利和行業(ye) 吸引力。”賀建武呼籲,大力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重視發展壯大實體(ti) 經濟,切實提高製造業(ye) 企業(ye) 利潤。
為(wei) 了更有效促進我國製造業(ye) 實現高質量就業(ye) ,達到精準發力效果,盛朝迅認為(wei) ,要重塑實體(ti) 經濟發展的戰略導向,通過創新驅動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升,提高製造業(ye) 附加值和實體(ti) 企業(ye) 經營效益,從(cong) 而增加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收入,提升製造業(ye) 就業(ye) 質量。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