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行業(ye) 貫通一二三產(chan) ,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產(chan) 業(ye) ,更是物流領域中的一塊藍海。十四五期間,我國明確提出“建設現代物流體(ti) 係,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幹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完善國家物流樞紐、骨幹冷鏈物流基地設施條件”,可見在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冷鏈物流發展將成為(wei) 重要發力點。本文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冷鏈物流消費需求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但基礎設施分布不均、配套設施和信息化水平偏低、企業(ye) “小而散、缺專(zhuan) 人、缺資金”、監管體(ti) 係不健全已成為(wei) 阻礙冷鏈物流發展的四大短板,對此提出政策建議。
一、我國冷鏈物流產(chan) 業(ye) 發展迅猛,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冷鏈物流作為(wei) 新興(xing) 行業(ye) ,正在蓬勃發展。冷鏈市場需求增加的同時,各國政府紛紛不斷出台政策措施助推冷鏈物流業(ye) 的發展。從(cong) 國際看,全球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預期將從(cong) 2018年1600億(yi) 美元一路飆升至2026年高達5851億(yi) 美元,期間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10%。據Cold Link、The Insight Partners等國外機構研究報告顯示,相較於(yu) 北美、西歐等逐漸發展成熟的地區,亞(ya) 太地區將為(wei) 未來5~10年全球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提供最強勁的驅動力,其中,中國是這一地區增長最重要的貢獻者,依靠快速崛起的冷鏈需求及相關(guan) 基礎設施發展成長為(wei) 舉(ju) 足輕重的新興(xing) 市場,並迅速地從(cong) 生產(chan) 導向型經濟體(ti) 大步邁向消費導向型經濟體(ti) 。
圖1 全球冷鏈物流行業(ye) 市場規模及預測(億(yi) 美元)
數據來源:Statista.com
從(cong) 國內(nei) 看,伴隨著我國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品的多樣性、營養(yang) 性、口感需求亦大幅提升,加之生鮮電商市場快速崛起,共同助推冷鏈物流行業(ye) 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據华体会登录界面冷鏈委、中商產(chan) 業(ye) 研究院等公開數據顯示,2015—2019年國內(nei) 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wei) 17%,2019年冷鏈物流行業(ye) 的市場規模達到3391億(yi) 元人民幣,同比增長達17.50%,2020年整體(ti) 市場規模預計實現近年來最大幅度擴張,產(chan) 值超4000億(yi) 元,到2021年將有望超4500億(yi) 元大關(guan) ,考慮到未來增長勢頭不減,按此增速測算,到2025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進一步躍升達到約8970億(yi) 元(圖2)。
圖2 中國冷鏈物流行業(ye) 市場規模及預測(億(yi) 元)
二、我國冷鏈物流發展麵臨(lin) 的四大“短板”
(一)從(cong) 地域分布看,冷鏈設施和企業(ye) “東(dong) 多西少”分布不均
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硬件設施依然缺乏,設備分布不均,冷鏈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和一線發達城市;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冷鏈資源匱乏,發展相對滯後。一是城市人均冷庫容量偏小,低於(yu) 發達國家水平。國際冷藏倉(cang) 庫協會(hui) (IARW)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人均庫容麵積達到0.49立方米/人,日本為(wei) 0.32立方米/人,中國僅(jin) 有0.13立方米/人,人均冷庫容量隻占美國的1/4,反映出國內(nei) 冷庫建設規模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人均冷鏈資源水平還有待改善(圖3)。二是冷庫容量地域分布不均。2019年我國華東(dong) 地區的冷庫容量最大,占比全國冷庫總量的41%;其次是華北地區,占比達15%;西北和東(dong) 北地區作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的主產(chan) 地其冷庫容量總和僅(jin) 占全國的13%(圖4)。三是冷庫企業(ye) 分布不均。2019年我國冷庫企業(ye) 數量約為(wei) 1832家。華東(dong) 地區的企業(ye) 數量最多,達到686家,占比達37%;其次是華南地區,企業(ye) 數量達296家,占比16%(圖5)。
圖3 2018年各國城市人均冷庫容量(立方米)
圖4 2019年全國冷庫容量地區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中冷聯盟《全國冷鏈物流企業(ye) 分布圖》
圖5 2019年全國冷庫企業(ye) 區域分布情況(家)
數據來源:中冷聯盟《全國冷鏈物流企業(ye) 分布圖》
(二)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布局看,配套設施少、信息化水平低或引發“斷鏈”風險
我國冷鏈物流前段後端設施相對而言不夠完善,使得大多數生鮮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得不到規範的保溫、保濕、冷藏,加大了流通損耗,也加大了從(cong) 農(nong) 戶到消費者的價(jia) 格、品質不穩定因素。一是冷藏車等配套設施保有量少。冷藏車是冷鏈物流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华体会登录界面冷鏈委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冷藏車保有量約21.47萬(wan) 輛,較2018年增加3.47萬(wan) 輛,僅(jin) 達到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2013年的水平,不僅(jin) 絕對額不足,技術水平亦偏低。二是冷藏運輸率低。目前,我國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運輸率相對發達國家而言一直偏低,發達國家已經達到80%-90%之間的水平,而我國果蔬、肉類、水產(chan) 品冷藏運輸率分別僅(jin) 有15%、57%、69%(圖6)。三是“斷鏈”時有發生。在我國,冷鏈斷鏈所導致的農(nong) 產(chan) 品腐損率是發達國家的1~2倍(圖7)。據估算,我國每年因冷鏈“斷鏈”造成約1200萬(wan) 噸水果、1.3億(yi) 噸蔬菜的浪費,經濟損失超千億(yi) 元,加大了糧食安全的風險。四是信息化支撐力度偏弱。目前,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從(cong) 產(chan) 地到消費者無法及時獲取到匹配的鏈條信息,導致產(chan) 需不對等。《證券時報》稱,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底,僅(jin) 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dong) 等逾十個(ge) 省市可以實施冷鏈食品追溯,因此看來信息化支撐冷鏈物流發展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圖6 中國與(yu) 發達國家冷鏈運輸率比較(%)
數據來源:华体会登录界面冷鏈委
圖7 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腐損率與(yu) 發達國家相比(%)
(三)從(cong) 冷鏈企業(ye) 競爭(zheng) 力看,市場集中度不高,存在“小而散、缺專(zhuan) 人、缺資金”等問題
相較於(yu)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冷鏈物流產(chan) 業(ye) 起步晚,冷鏈企業(ye) 普遍“小而散、缺專(zhuan) 人、缺資金”,冷鏈行業(ye) 市場集中度不高。一是我國冷鏈市場集中度僅(jin) 為(wei) 美國的1/4。“中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ye) ”數據顯示,2019年冷鏈物流百強企業(ye) 的冷鏈業(ye) 務營收合計達549.76億(yi) 元,同比增長38.05%,占總行業(ye) 市場規模約16.21%,同比2018年增加了2.42%,而美國前五強企業(ye) 占63%的市場份額,可見我國冷鏈市場集中度依然不高。二是冷鏈企業(ye) 中大型企業(ye) 較少,多為(wei) 中小型企業(ye) ,市場競爭(zheng) 力較弱。企業(ye) 工商注冊(ce) 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續的冷鏈企業(ye) 中中小型企業(ye) 數量占比高達99.28%(圖8),冷鏈物流行業(ye) 仍麵臨(lin) 散、小、雜的特點。三是冷鏈專(zhuan) 業(ye) 人才供需缺口巨大,創新研發乏力。目前全國開設“冷鏈物流技術與(yu) 管理專(zhuan) 業(ye) ”的院校僅(jin) 有10所,大數據分析顯示,2019—2020年,以上10所高校冷鏈畢業(ye) 生人數與(yu) 前十強冷鏈物流企業(ye) 冷鏈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為(wei) 1:4,另據华体会登录界面冷鏈委調查顯示,68.97%的企業(ye) 反映難以招聘到合適的冷鏈物流人才,具備全鏈設計能力的專(zhuan) 業(ye) 人才更是嚴(yan) 重匱乏,冷鏈相關(guan) 領域的創新活力呈現回落趨勢(圖9)。
圖8 現存續冷鏈企業(ye) 的規模分布占比(%)
圖9 冷鏈專(zhuan) 利占比情況(%)
(四)從(cong) 行業(ye) 監管看,“標準不統一、各自為(wei) 政、監管真空”並存
盡管規範冷鏈物流發展已引起有關(guan) 部門的高度重視,但部門之間缺乏頂層設計,未能形成“全鏈條”監管體(ti) 係。一是未能形成統一標準。以活水產(chan) 品的冷鏈運輸為(wei) 例,多個(ge) 部門出台了管理標準,包括《活水產(chan) 品運輸技術規範》《活魚運輸技術規範》等五項,導致相關(guan) 企業(ye) 在操作中需參考多項標準來應付不同部門的執法檢查活動,常感疲於(yu) 應付、顧此失彼。二是監管未能覆蓋冷鏈全流程。不同監管部門“各管一段”,就為(wei) 個(ge) 別企業(ye) 偷工減料提供可乘之機,冷鏈“不冷”、冷鏈不“鏈”等亂(luan) 象頻發。如2016年“山東(dong) 非法疫苗案”涉及的疫苗產(chan) 品未按照標準進行冷藏和冷鏈運輸,導致疫苗減弱或失效,損害人體(ti) 健康。三是監管真空現象時有發生。在醫藥冷鏈流通領域,業(ye) 內(nei) 人士感歎衛生部門“不怎麽(me) 管”,而藥監部門“又管不好”,這些均加大了斷鏈風險,大大增加了藥品、疫苗在運輸過程中變質、失效的幾率。
三、進一步促進冷鏈物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 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全國一盤棋
一是建立冷鏈物流發展聯席會(hui) 議製度。各地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商務、發展改革、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相關(guan) 部門組成,冷鏈協會(hui) 和企業(ye) 具體(ti) 實施的工作推動機製。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加強與(yu) 上級農(nong) 業(ye) 部門、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爭(zheng) 取上級政策支持。結合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安排現代物流業(ye) 載體(ti) 建設項目,鼓勵通過既有資源改造提升物流用地供給能力,支持新建項目並線規劃、綜合開發、立體(ti) 開發。三是形成全國統一的冷鏈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在構建互聯網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等冷鏈物流生態體(ti) 係方麵進一步優(you) 化和完善相關(guan) 平台,特別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方麵實現新的更大的突破,加強對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需求以冷鏈物流布局等諸多信息和數據的收集、整理與(yu) 分析,進而為(wei) 生鮮等冷鏈物流運輸、配送等提供全麵信息服務。
(二)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優(you) 化布局
一是推動冷鏈物流建設納入新基建理念。全力支持科創型企業(ye) 立足冷鏈基建領域,引導各級政府在政策、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麵的傾(qing) 斜力度,大力支持行業(ye) 企業(ye) 加大對應用車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創新應用,讓冷鏈物流充分融入智慧城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之中。二是加快關(guan) 鍵性冷鏈物流基礎性建設。大力推進關(guan) 鍵冷鏈設備設施新建及升級改造,給予企業(ye) 專(zhuan) 項資金補貼支持,如撥款購買(mai) 冷藏車輛和冷藏設備、搭建現代化冷庫。特別是加快農(nong) 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既有利於(yu) 解決(jue) 好這“最先一公裏”的問題,降低產(chan) 品損耗,保障新鮮品質。三是重點加強加工配送中心建設。以加工配送中心為(wei) 核心,向冷凍冷藏供應鏈的上遊延伸,使賣場、連鎖超市、便利店等下遊節點與(yu) 供應鏈上遊的溝通更加順暢,使商品采購供應更有保障,有效防止供應鏈斷鏈。
(三)健全法規標準,強化全鏈條監管
一是建立健全冷鏈係統技術標準。如冷鏈能耗與(yu) 效率標準、冷鏈最佳作業(ye) 操作標準、冷運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冷庫環境溫度與(yu) 冷藏運輸溫度控製標準等,保障冷鏈物流行業(ye) 規範經營有據可依。二是建立健全檢查與(yu) 監督機製。參考國家與(yu) 地方“分級管理、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發揮現有國家和部門相關(guan) 檢測機構的作用,補充完善檢測項目和內(nei) 容,並鼓勵在大型超市、批發市場建立相應的檢測平台,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提供快速檢測服務。將車輛的溫控、製冷設備性能檢驗納入綜合檢驗範圍,開展冷鏈運輸企業(ye) 信用評價(jia) 並建立聯合懲戒機製,推進冷鏈運輸信用體(ti) 係建設。在積極推行專(zhuan) 業(ye) 認證和市場準入製度前提下,有關(guan) 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冷鏈相關(guan) 規則的監督執法力度,夯實“從(cong) 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體(ti) 係。
(四)加強創新驅動,激發市場活力
一是建立冷鏈“產(chan) 學研”的促進中心。強化科技支撐,成立由政府主導、科研院所支持、企業(ye) 提出需求的“產(chan) 學研”的促進中心,重點解決(jue) 冷鏈領域前沿科技成果的應用與(yu) 轉化。二是對冷鏈物流技術和設備進行創新與(yu) 研發。加強對冷卻冷凍、冷藏和信息化管理等冷鏈物流技術和設備的創新與(yu) 研發。對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新工藝新技術、新型高效節能的大容量冷卻冷凍機械、移動式冷卻裝置、大型冷藏運輸設備、冷藏運輸車輛專(zhuan) 用保溫廂和質量安全追溯裝置等進行集中攻關(guan) 與(yu) 研製。三是加強冷鏈物流發展模式創新。鼓勵各冷鏈物流企業(ye) 之間建立戰略合作關(guan) 係,促進冷鏈物流資源、設施、設備、人才等諸多資源的共建、共用、共享,進而在冷鏈物流“任務分配”方麵更具有科學性,能夠最大限度降低經營成本,激活冷鏈企業(ye) 迸發市場活力。
(作者: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 傅娟 楊道玲 來源:發表於(yu) 《中國經貿導刊》2021年5月上)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