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
全國政協常委 羅誌軍(jun)
為(wei) 了做好這次專(zhuan) 題協商會(hui) 的組織籌備工作,全國政協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委員會(hui) 調研組分赴雲(yun) 南、貴州開展專(zhuan) 題調研。委員們(men) 調研後認為(wei) ,當前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還麵臨(lin) 一些困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還很艱巨,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農(no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落後,鄉(xiang) 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支撐不足。建議:
進一步明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主要思路。堅持政府與(yu) 市場相結合,強化地方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的主體(ti) 責任,同時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guan) 係,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處理好工農(nong) 和城鄉(xiang) 的關(guan) 係,重視縣域在城鄉(xiang) 融合中的獨特作用。
緊盯產(chan) 業(ye) 和就業(ye) ,培育脫貧地區內(nei) 生發展能力。持續推進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農(nong) 業(ye) 新型經營主體(ti) 的培育,繼續加大脫貧地區勞動力培訓力度。
圍繞基礎設施和人才,為(wei) 脫貧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既要持續抓好鄉(xiang) 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又要重視區域性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在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方麵,注重激發農(nong) 民的內(nei) 生動力,培育本土人才。
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 王 炯
在調研中發現,重慶市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0.2%,但農(nong) 業(ye) 科技原始創新能力仍然偏弱,涉農(nong) 科技型企業(ye) 實力不夠強,涉農(nong) 科技人才較為(wei) 缺乏。這些問題帶有一定普遍性,為(wei) 此建議:
健全農(nong) 業(ye) 科創體(ti) 係,加強核心技術攻關(guan) 。緊緊圍繞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布局創新鏈,支持通過撤、並、轉等方式,對涉農(nong) 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優(you) 化整合。
突出農(nong) 業(ye) 高新區的培育功能和區域特色。進一步推動地方提升農(nong) 高區創新要素集聚功能,鼓勵通過吸引涉農(nong) 高校院所設立研究平台、配套涉農(nong) 投資基金等方式,推動在智慧農(nong) 業(ye) 、生物業(ye) 、智能裝備、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等領域孵化一批高新技術企業(ye) 。
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惠農(nong) 的人才支撐。進一步完善農(nong) 業(ye) 科技特派員製度,鼓勵科技特派員帶著技術下鄉(xiang) ,通過科技成果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同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新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關(guan) 係。
就業(ye) 優(you) 先引領可持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莫 榮
調研發現,就業(ye) 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為(wei) 此建議:
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促進勞動者就業(ye) 致富。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把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作為(wei) 民生之本、穩定之基、發展之源,堅持經濟發展的就業(ye) 導向,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容量,提高就業(ye) 質量。
發揮勞務品牌作用,推動有組織外出就業(ye) 。如雲(yun) 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過培訓勞務經紀人,開展“轉移就業(ye) 百日行動”等,近4年農(nong) 村勞動力外出就業(ye) 人數增加了近5倍。
強化脫貧縣勞動者能力開發。均衡普通教育資源分布,提高勞動者文化素質,提高脫貧縣勞動力核心競爭(zheng) 力,促進長期有效穩定脫貧。
促進產(chan) 業(ye) 引進與(yu) 創業(ye) 有效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優(you) 化脫貧縣和易地搬遷安置區的產(chan) 業(ye) 就業(ye) 等政策,鼓勵扶貧車間等向企業(ye) 轉變,形成新的產(chan) 業(ye) 鏈。
精準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
全國政協常委 夏 濤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基礎,人才是根本。在調研中發現,各地對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工作高度重視,但在對象遴選、培育方式、政策支持等方麵尚不夠精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需求不相適應。為(wei) 此建議:
按產(chan) 業(ye) 需求遴選培育對象。摸清各地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和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底數,測算出產(chan) 業(ye) 發展所需的生產(chan) 、經營、管理等各類人才數量,科學製定分類培育計劃。
按農(nong) 民需求實施精準培育。按需對培育主體(ti) 進行擇優(you) 遴選,采取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形式,構建各類市場主體(ti) 參與(yu) 、適度競爭(zheng) 的多元培育機製,切實提高培育質量。順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律和農(nong) 民學習(xi) 特點,把集中培訓分解為(wei) 應季、應時的彈性學製,采用“菜單式”現場教學。
按發展需求提供政策扶持。各級農(nong) 業(ye) 部門要積極爭(zheng) 取發改、財政、人社、金融等部門支持,針對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提供土地流轉、財政補貼、示範項目、基礎建設、職稱評定、金融保險等政策扶持。
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形成“造血”機能
貴州省畢節市政協委員 徐富軍(jun)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大力推動下,我們(men) 不僅(jin) 在納雍縣厙東(dong) 關(guan) 鄉(xiang) 陶營村種植瑪瑙紅櫻桃,還在全鄉(xiang) 推廣種植,帶動全鄉(xiang) 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從(cong) 2014年的10148元增加到2020年的19301元。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村民們(men) 更希望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造血”機能。
建議突出地方特色,將地方特色品種選育納入國家戰略,加強地理標誌產(chan) 品認證和保護,鼓勵地方更多發展獨特的、有差異的、難以複製和不可替代的產(chan) 業(ye) 。堅持市場導向,政府集中於(yu) 試驗、試點、示範,減少對農(nong) 業(ye) 經營活動的幹預。培育農(nong) 業(ye) 新業(ye) 態,適應訂單農(nong) 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等深化發展的需要,加強與(yu) 之適應的土地、稅收、倉(cang) 儲(chu) 、物流、食檢、環保等政策供給。
堅持和完善東(dong) 西部協作與(yu) 對口支援
全國政協委員 李雲(yun) 才
深化東(dong) 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打造“西部優(you) 勢”,在東(dong) 西部協作中實現資源互相利用、市場優(you) 勢互補,提升發展效率和質量。建議:
在東(dong) 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中,進一步激發西部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內(nei) 生動力。加大派駐西部和雙向交流幹部的力度,適當擴大規模,完善派駐與(yu) 交流方式,優(you) 化完善和提升產(chan) 業(ye) 起點、市場規模、技術創新模式,實現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斷培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隊伍,靠人才興(xing) 業(ye) 、創業(ye) 、成業(ye) 。
完善和轉變資金幫扶方式。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人才培養(yang) 、智力支持和技術創新應用,把東(dong) 部人才和技術優(you) 勢轉化為(wei) 西部地區協作項目優(you) 勢,走以創新為(wei) 驅動的資源整合式、產(chan) 業(ye) 研發式、技術共享式、人才高地式的發展之路。
充分發揮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作用
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zhuan) 家 劉身利
近年來,1.4萬(wan) 多家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先後在832個(ge) 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創業(ye) ,為(wei) 脫貧攻堅做出重要貢獻。未來應進一步發揮農(nong) 業(ye) 企業(ye) 更大作用,建議:
重視發展壯大脫貧地區特色產(chan) 業(ye) 群。做好貧困地區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發展規劃,因地製宜發展適合本地資源條件、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產(chan) 業(ye) 群,把產(chan) 業(ye) 發展同原來的扶貧項目有效銜接、深度融合。
培育壯大脫貧地區當地農(nong) 業(ye) 企業(ye) 群。有條件的地方可引進一些外地資本和企業(ye) ,但不能忽視對本地農(nong) 業(ye) 企業(ye) 的培育和扶持。
大力推進脫貧地區農(nong) 業(ye) 企業(ye) 和農(nong) 戶深度融合。在資金、用地、稅收等方麵給予脫貧地區農(nong) 業(ye) 企業(ye) 更多政策支持,鼓勵引導他們(men) 繼續深度合作,形成緊密的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ti)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更大貢獻。
加快扶貧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 李學林
產(chan) 業(ye) 是發展之基,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前提。應推進扶貧產(chan) 業(ye) 向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轉化,加快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和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建議:
加快促進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堅持市場引領,尊重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加強對脫貧所選擇各類嵌入型產(chan) 業(ye) 的後續支持,關(guan) 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與(yu) 關(guan) 聯延伸。促進脫貧產(chan) 業(ye) 向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轉化,加強關(guan) 鍵環節項目支持。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融合,提升產(chan) 後加工、物流、營銷、消費等全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加快構建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現代體(ti) 係。
加快現代經營主體(ti) 培育。統籌支持龍頭企業(ye) 、種養(yang) 大戶、種養(yang) 協會(hui) 及職業(ye) 農(nong) 戶等主體(ti) 培育,加大倉(cang) 儲(chu) 物流、電商等生產(chan) 生活性服務設施和公共平台建設投入,提升主體(ti) 運營能力和帶動能力。強化農(nong) 民職業(ye) 技能提升,大力培養(yang) 知識型、技能型、經營型新型農(nong) 民,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生產(chan) ,提高產(chan) 品質量標準和效益。
以“強師工程”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國政協委員 程建平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在於(yu) 人,要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教育現代化至關(guan) 重要。教師教育是一項係統工程,結合北師大開展的“強師工程”,建議:
紮實做好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師“定向培養(yang) ”。為(wei) 脫貧縣定向招收、培養(yang) 和輸送一批“四有”好老師,推動當地基礎教育振興(xing) 。
廣泛開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精準培訓”。啟動教師素質能力提升計劃,重點麵向832個(ge) 脫貧摘帽縣,探索“線上+線下”“能力+學曆”培訓模式,完善教師學曆成長體(ti) 係。
係統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教育研究機構作用,麵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進行跟蹤監測和深入研究,為(wei) 國家開展教師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決(jue) 策參考。
扶智阻隔貧困代際傳(chuan) 遞
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格力小學校長 吳金鳳
近年來怒江州教育事業(ye) 發展較快,有效阻斷了貧困代際傳(chuan) 遞,但仍存在短板和弱項,為(wei) 此建議:
繼續開展名師領航工程名師到怒江支教行動。2020年教育部向怒江州派出100多名名師領航工程名師和骨幹教師,他們(men) 成立工作室帶徒弟、上示範課手把手教、提出學校管理意見等,反響非常好。希望教育部繼續選派名師到怒江支教,幫助怒江教師成長進步。
加大對邊遠山區教育傳(chuan) 幫帶力度。建立學校“一對一”對口幫扶,即一所發達地區的優(you) 質學校幫扶一所邊遠山區學校,通過支教、培訓、遠程信息化等方式幫助解決(jue) 鄉(xiang) 村學校教師數量不足、教育水平不高等問題,指導提升教學與(yu) 管理水平,讓邊遠山區的孩子與(yu) 發達地區的孩子能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
加大對鄉(xiang) 村文化教育支持
全國政協常委 王林旭
我曾在鄉(xiang) 村學校的美術課堂上與(yu) 同學們(men) 交流繪畫技巧、藝術心得。孩子們(men) 對藝術的興(xing) 趣深深感染了我,從(cong) 他們(men) 專(zhuan) 注的眼神中,我看到大山深處孩子們(men) 的藝術夢想和對知識的渴望。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塑形更要鑄魂,在進一步縮小城鄉(xiang) 經濟發展差距的同時,要進一步縮小城鄉(xiang) 文化、教育差距。作為(wei) 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深刻體(ti) 會(hui) 到,大力推進鄉(xiang) 村文化、教育事業(ye) 發展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應有之義(yi) ,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要方法。
建議國家在鄉(xiang) 村文化教育方麵進一步出台有效政策,加大資金和人員投入,在加強廣大鄉(xiang) 村特別是偏遠民族地區基礎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在課程設置上要適當加大文藝課的比重,並立足當地特點或民族特色豐(feng) 富教學內(nei) 容,培養(yang) 學生對音樂(le) 、繪畫方麵的興(xing) 趣。
穩定鄉(xiang) 村醫生隊伍
全國政協委員 孫誠誼
與(yu) 農(nong) 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相比,村醫隊伍建設仍是農(nong) 村醫衛服務體(ti) 係的薄弱環節,村醫待遇未得到較好落實,村醫工作繁重,村醫素質參差不齊。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下,應穩定村醫隊伍,建議:
明確村衛生室為(wei) 鄉(xiang) 鎮衛生院派出機構,村醫為(wei) 鄉(xiang) 鎮衛生院派出人員,由鄉(xiang) 鎮衛生院與(yu) 村醫簽訂用人合同並統一管理。
製定村醫參加城鎮職工養(yang) 老保險相關(guan) 文件,在職村醫均參加城鎮職工養(yang) 老保險;由縣級衛健部門審定離崗村醫身份和服務年限,村衛生室可返聘退休村醫繼續執業(ye) ,參照村幹部退休補貼政策發放生活補助。
以轄區常住人口為(wei) 基數合理量化各項目任務指標,不攤派不屬於(yu) 村醫的工作,研發便於(yu) 村醫操作的APP,減輕村醫負擔。
結合村衛生室承擔的公共衛生項目,常見病多發病診治,中醫適宜技術及合理用藥等方麵開展村醫在崗培訓。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全國政協常委 謝 茹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解決(jue) 農(nong) 村問題的前提。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應把握三個(ge) 關(guan) 鍵。
一是發展產(chan) 業(ye) ,既要選得準,更要延得深。產(chan) 業(ye) 選擇上注重因地製宜,重點看是否適合當地氣候和資源條件、是否有龍頭企業(ye) 帶動、是否具市場效益和前景、是否能帶動千家萬(wan) 戶。產(chan) 業(ye) 拓展上,向廣度深度進軍(jun) ,推進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
二是培育主體(ti) ,既要“壯龍頭”,更要“帶農(nong) 戶”。要健全完善金融支農(nong) 考核,促使涉農(nong) 產(chan) 業(ye) 信貸“精準滴灌”,破解“融資難”;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落地,製定點狀供地政策和用地指引,破解“用地難”。
三是政策支持,既要補短板,更要活機製。聚焦補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培育“新農(nong) 人”,強化職業(ye) 教育和農(nong) 業(ye) 技能培訓;發力“新基建”,推動鄉(xiang) 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
推進縣域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錢學明
盡管東(dong) 西部地區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和條件、重點和路徑不盡相同,但都應重視和謀劃好縣域經濟,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縣域作為(wei) 城市經濟和農(nong) 村經濟、工業(ye) 經濟與(yu) 農(nong) 業(ye) 經濟的聯結點,在推進工業(ye) 化和城鎮化、促進城鄉(xiang) 融合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建議:
鼓勵和引導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由東(dong) 向西轉移。探索將東(dong) 西部地區之間“財政轉移支付”調整為(wei) “產(chan) 業(ye) 轉移”。大力推動“產(chan) 業(ye) 西進”,做到“讓產(chan) 業(ye) 跟著打工人口走”。引導和幫助轉移企業(ye) 充分利用土地變性之後價(jia) 格差,加快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工藝換代,實現“在轉移之中升級”,促進東(dong) 西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促進人口就近城鎮化。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加快把鄉(xiang) 鎮建成服務農(nong) 村的區域中心,在就業(ye) 創業(ye) 、教育醫療、生活消費上做到城鄉(xiang) 一體(ti) 、融合發展。
暢通城鄉(xiang) 經濟循環“快車道”
全國政協常委 高 峰
當前,我國城鄉(xiang) 之間經濟要素雙向流動不暢,建議打通3條“快車道”,跑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速度”:
暢通城鄉(xiang) 資源配置“快車道”。充分發揮製度優(you) 勢,實施政府資源配置與(yu) 市場配置資源雙向發力。加快形成健全的要素市場運行機製和收益分配機製,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xiang) 之間雙向、快速、無障礙、低成本流通;全麵落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戰略,創新推動金融資源、人力資源向農(nong) 村流動。
暢通鄉(xiang) 村政策供給“快車道”。加快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保等方麵的政策供給。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出台配套的財政、稅收、土地、信貸等優(you) 惠政策,把更多的市場主體(ti) 和社會(hui) 資本引向農(nong) 村。
暢通城鄉(xiang) 商品流通“快車道”。加快農(nong) 村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提高農(nong) 村物流網點覆蓋率;加快農(nong) 村龍頭型網店培育;提升農(nong) 村集貿市場、商業(ye) 網點建設,以物流暢通促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農(nong) 民增收。
做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文章
全國政協委員 王 權
脫貧攻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任務還很重。為(wei) 此建議:
著力固生態優(you) 勢、強產(chan) 業(ye) 弱項。多數深度貧困脫貧地區具有獨特的生態優(you) 勢,但缺乏有競爭(zheng) 力的支柱產(chan) 業(ye) ,很多地方解決(jue) 搬遷人口就業(ye) 主要依靠扶貧車間,缺乏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勢。應著力培育基於(yu) 生態資源的產(chan) 業(ye) ,把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比如高黎貢山以其生物的多樣性被學術界譽為(wei) “世界物種基因庫”,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具備形成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的獨特優(you) 勢,應以保護區為(wei) 基礎、以國家公園建設為(wei) 目標,作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核心任務進行規劃和建設。生態優(you) 勢是很多深度貧困脫貧地區的寶貴財富,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自然生態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民企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國政協常委 許家印
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新時代賦予民營企業(ye) 的曆史責任。要以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為(wei) 抓手,重點發展一些農(nong) 民“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劃算”的產(chan)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議:
重點發展高效集約、綠色環保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通過深化與(yu) 國際國內(nei) 優(you) 秀龍頭企業(ye) 合作,掌握現代化農(nong) 業(ye) 前沿核心技術,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等高科技手段,實施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進一步降低生產(chan) 成本,打造一批高產(chan) 量、高品質、高性價(jia) 比的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
把產(chan) 業(ye) 鏈條多留在當地,為(wei) 農(nong) 民多提供就地就近就業(ye) 崗位,確保老百姓在本鄉(xiang) 本土就能穩定獲得收入,幹得好、幹得歡、能持續、能致富。同時,通過引進農(nong) 業(ye) 高科技專(zhuan) 家人才,培養(yang) 一批“田秀才”“土專(zhuan) 家”,持續提升生產(chan) 、運營及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打通產(chan) 供銷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拓展精深加工等附屬產(chan) 業(ye) ,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滿足不同市場群體(ti) 的消費需求,形成持久運營的良性循環。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
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政協委員 黎春福
易地扶貧搬遷讓老百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大家的發展路子更寬、信心更強,都朝著“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邁進。針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議:
分類解決(jue) 部分安置戶人口自然增長後住房麵積不夠的問題。例如一戶原有母子2人,兒(er) 子娶妻生子後居住麵積就不夠了。類似情況各個(ge) 安置點都有很多,建議製定政策,采取配套公租房、公用房等方式解決(jue) 。
對易地搬遷搬出地實施重大生態修複。過去落後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近年來通過退耕還林、生態扶貧等舉(ju) 措得到一定保護,但投入生態修複資金與(yu) 實際成本相差較遠。應從(cong) 國家層麵給予專(zhuan) 項支持、提高標準。
加大對脫貧地區旅遊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怒江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發展潛力很大。建議從(cong) 國家層麵幫助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並提供旅遊規劃專(zhuan) 業(ye) 人才支持。
更加重視產(chan) 業(ye) 、市場和金融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 解學智
做好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需要把握好工作重心,做好相關(guan) 轉換,建議更加突出三個(ge) “作用”:
更加注重產(chan) 業(ye) 的作用。階段性脫貧可以靠幫扶,但長遠發展必須靠產(chan) 業(ye) 。應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納入國家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通過優(you) 化頂層設計,不斷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在全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的作用和地位。
更加注重市場的作用。尤其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科技創新中的引導作用,有效促進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不斷完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更加注重金融的作用。針對鄉(xiang) 村金融主體(ti) 存在的融資難、銷售難、控製成本難、防控風險難等問題,尤其要注重發展供應鏈金融。因為(wei) 供應鏈金融不僅(jin) 可以解決(jue) 鄉(xiang) 村經營主體(ti) 融資難的問題,還可以將上下遊經營主體(ti) 緊密聯結在一起,有效整合上下遊資源,統一規範產(chan) 業(ye) 鏈生產(chan) 和管理標準,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易地搬遷後續扶持要“收入”更要“融入”
貴州省政協委員 王堯忠
我所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wan) 人。我們(men) 在搬遷工作中,同步配套公共服務,把就業(ye) 放在突出位置,實現了一戶搬遷戶至少一人就業(ye) 的目標。但同時我也感到,就業(ye) 能增加收入,卻不能有效解決(jue) 感情融入的問題。一些群眾(zhong) 習(xi) 慣了住木板房,一下子住進新樓房有些不適應。此外,人們(men) 從(cong) 不同地方搬到小區集中居住,打破了原有的血緣、地緣關(guan) 係,因為(wei) 習(xi) 慣、習(xi) 俗等問題,產(chan) 生矛盾糾紛,影響鄰裏和諧。這些問題看似是小事,實則是亟待解決(jue) 的要緊事。
易地搬遷不是地域的簡單變動,也不是不同人群的簡單拚湊,更重要的是身份的重塑、情感的融入。建議在毫不放鬆抓好“一戶一人”穩定就業(ye) 的同時,更加注重社區治理能力的建設,深入細致做好心理疏導、矛盾化解,切實幫助解決(jue) 實際困難,讓搬遷群眾(zhong) 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精神世界也得到充實,從(cong) 內(nei) 心深處真正把安置點當作家,把小區當作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切實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效能
全國政協常委 李世傑
鄉(xiang) 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近年來,我國鄉(xiang) 村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治理效能不斷增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農(nong) 村人口“空心化”是鄉(xiang) 村治理的突出難點;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薄弱導致“無錢辦事”;治理機製不健全,存在“力量弱”“管理亂(luan) ”等問題。為(wei) 此建議:
實施積極的農(nong) 村就業(ye) 創業(ye) 政策,引導人口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做強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鼓勵龍頭企業(ye) 增加就業(ye) 崗位,吸引外出務工勞動力回流;健全服務政策,鼓勵大學生、退役軍(jun) 人等重點群體(ti) 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
多渠道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從(cong) 根本上夯實鄉(xiang) 村治理基礎。建立健全扶持政策,支持有條件的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創辦各類生產(chan) 經營實體(ti) ;探索設立村集體(ti) 經濟項目發展專(zhuan) 項資金;將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培育成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經營主體(ti) 力量。
完善鄉(xiang) 村治理工作機製,增強治理能力。充分發揮黨(dang) 員、群眾(zhong) 代表在鄉(xiang) 村治理中的示範引領作用;夯實村兩(liang) 委隊伍,加大從(cong) 返鄉(xiang) 人員、致富能人中選配村級幹部力度,健全培訓和幫帶機製;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快推進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