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浙江、河南、湖南、雲(yun) 南等多個(ge) 省(區、市)已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打造國內(nei) 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武漢、鄭州、重慶、西安、昆明等城市結合區域稟賦提出建設國際性或區域性物流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以城市為(wei) 載體(ti) 推動現代化物流樞紐布局,將支撐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城市物流樞紐體(ti) 係呈現多中心布局
在內(nei) 河水運和鐵路時代,美國芝加哥依托鐵水聯運優(you) 勢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和大宗商品貿易,從(cong) 五大湖邊的要塞迅速發展成為(wei) 美國的工業(ye) 和商業(ye) 中心,創造了芝加哥城市發展的輝煌。新加坡、迪拜更是依托在全球物流體(ti) 係中的戰略支點地位,發展成為(wei) 全球城市。
我國的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也正在崛起為(wei) 全球城市,在全球性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帶動下,我國的物流樞紐也正在進入多中心格局。從(cong) 全國格局來看,與(yu)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都市圈、長江中遊城市群構成的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相對應,我國區域物流格局正進入以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重慶等頂點的“五極”時代,南北沿海物流帶、長江物流帶、絲(si) 綢之路物流帶、西部陸海新通道、京港澳物流通道加速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5個(ge) 城市頂點構成的“鑽石結構”串聯起中國物流體(ti) 係。
建設城市物流樞紐梯隊打通斷點堵點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到“十四五”末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超過100萬(wan) 城市群人口占比達到32.5%。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區域集中化和協同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城市(群)、都市圈為(wei) 主體(ti) 形態的城市化布局成為(wei) 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多中心網絡化”格局加快形成。
與(yu) 此同時,國內(nei) 物流市場也已經發展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市場,並形成了高效便捷的國際國內(nei) 物流大通道和一批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物流企業(ye) 。但對比之下,作為(wei) 幹線運輸與(yu) 末端配送銜接、運輸方式轉化、供應鏈組織銜接的物流樞紐,正在成為(wei) 我國物流體(ti) 係建設的薄弱點,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運價(jia) 波動、城配爆倉(cang) 、供應鏈物流中斷等痛點、斷點、堵點問題更加突出。
構建“國家物流大通道+區域化物流倉(cang) 儲(chu) 中心+網格化城市配送中心”的現代物流係統,打造城市物流樞紐梯隊發展的雁陣模式至關(guan) 重要。打造中國城市物流樞紐的雁陣模式,要以依托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經濟圈等世界級城市群為(wei) 第一梯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物流樞紐,突出樞紐的國際服務功能及與(yu) 後方城市的區域化建設。以長江中遊城市群、鄭州都市圈、哈長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guan) 中平原城市群等國家級城市圈、都市圈的物流樞紐群為(wei) 第二梯隊,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城市間物流功能互補支撐產(chan) 業(ye) 內(nei) 分工;以城市物流樞紐建設為(wei) 第三梯隊,推動幹線運輸與(yu) 末端配送的無縫銜接,大力發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以城鄉(xiang) 物流樞紐建設為(wei) 第四梯隊,完善城鄉(xiang) 三級物流體(ti) 係建設,大力發展農(nong) 村物流和快遞下鄉(xiang) ,提升城鄉(xiang) 物流發展一體(ti) 化水平。
依托物流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
新發展格局下,物流業(ye) 在促進國內(nei) 市場供需匹配、支撐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降低國內(nei) 市場交易成本、創造新市場需求等方麵承擔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成為(wei) 城市招商引資的重要砝碼。
發達的物流樞紐一方麵發揮輻射功能,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和組織功能,成為(wei) 區域產(chan) 業(ye) 的物流勢能高地,便利與(yu) 周邊地區的要素流通和產(chan) 業(ye) 聯係,提高樞紐所在地區的覆蓋範圍,加速區域大循環;另一方麵,物流樞紐可通過物流成本優(you) 勢,吸引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高端要素在本地聚集,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的窪地,從(cong) 而擴大本地經濟循環總量。
更重要的是,物流樞紐可以發展臨(lin) 空經濟、臨(lin) 港經濟、陸港經濟、口岸經濟等樞紐偏好型產(chan) 業(ye) ,通過資源重新組合提升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裝備製造、跨境電商、金融貿易等產(chan) 業(ye) 的附加值水平,改變地區在區域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分工的地位,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
以西安為(wei) 例,西安國際陸港取得國際國內(nei) 代碼,成為(wei) 我國唯一獲得國際、國內(nei) 雙代碼的內(nei) 陸港口,被納入了國際貨運體(ti) 係。在此基礎上,西安持續深化“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三個(ge) 經濟”發展,對外貿易拉動作用不斷提升,“雙循環”樞紐效應更加凸顯。
因此,依托物流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通過物流樞紐和服務的輻射、集聚、增值功能,加速要素流通、擴大循環總量、提升附加值水平、提高流通韌性,吸引各種生產(chan) 要素聚集帶動本地產(chan) 業(ye) 發展,支撐國家現代流通體(ti) 係建設,利用網絡體(ti) 係提升本地的產(chan) 業(ye) 鏈地位和城市能級成為(wei) 必然趨勢。( 作者為(wei) 同濟大學中國交通研究院 林坦 彭晨鵬 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 付鑫)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