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為(wei) 我國“十四五”經濟發展指明方向並奠定主基調。未來雙循環將重點致力於(yu) 推動本地化與(yu) 全球化的緊密結合,在構建獨立的本土分工體(ti) 係和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同時,力求實現本土產(chan) (企)業(ye) 對於(yu) 全球供應鏈係統的有機嵌入,保障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的信息、物流、資金等的暢通與(yu) 共享,從(cong) 而在不斷升級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的過程中,提升供應鏈及關(guan) 鍵核心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為(wei) 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找到資源供需均衡配置的動力及內(nei) 外靈活轉換的機製。
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供應鏈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方向,向著提升我國企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以實現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態勢邁進。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對國際國內(nei) 供應鏈韌性和靈活性的一次大檢驗,眾(zhong) 多企業(ye) 切身感受到來自供應鏈的壓力,也迫使全球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進入前所未有的調整期。借助國內(nei) 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體(ti) 係重構,疏通雙循環體(ti) 係的斷點和堵點,發現新的增長點,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題中之義(yi) 。
國內(nei) 大循環在於(yu) 改革供給側(ce) 、升級需求側(ce) 。循環不暢在微觀層麵主要表現為(wei) 供應鏈運行不平衡,如需求側(ce) 下沉要有深度和寬度,而供給側(ce) 的深度和寬度尚存在不可持續性或者開發不深入等。筆者在調研內(nei) 蒙古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過程中發現,隨著我國電商產(chan) 業(ye) 的深入發展,電商產(chan) 業(ye) 對偏遠地區(包括交通不便的牧區),其下行渠道輻射基本完成,即無論消費者身在何處,都可以通過發達的線上網絡、便捷的支付體(ti) 係以及通達的物流體(ti) 係,較以往更容易地購買(mai) 到所需產(chan) 品。而當產(chan) 品和服務的流入渠道基本實現暢通之後,下一步則應當考慮消費的升級問題。然而消費升級需要建立在消費者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長的基礎之上。結合調研結果發現,偏遠地區特色產(chan) 品的上行渠道尚不通暢,還未充分享受我國互聯網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很多土特產(chan) 難以通過電商體(ti) 係或者新型銷售渠道,有效地銷往國內(nei) 外市場。同時,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較為(wei) 明顯,源頭產(chan) 品的設計和自有品牌的建設能力不足,難以支撐兩(liang) 端衍生、更加扁平的價(jia) 值鏈體(ti) 係。這為(wei) 我國供應鏈轉型和升級提出新的挑戰。
以小窺大,我國諸多產(chan) 業(ye) 發展也大同小異,總體(ti) 以防禦型發展為(wei) 主,而真正要做大做強依托國內(nei) 強大需求市場和產(chan) 業(ye) 基礎的供應鏈體(ti) 係,需要轉守為(wei) 攻,供需雙方要主動、切實地融入到供應鏈體(ti) 係中,成為(wei) 供應鏈運營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才能真正暢通大循環。
關(guan) 於(yu) 如何通過供應鏈創新升級,助力雙循環發展格局,有以下思考:
一、充分發揮我國供應鏈核心企業(ye) 整合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的基礎動能
國家供應鏈水平的高低是其競爭(zheng) 力強弱的重要標誌,而供應鏈核心企業(ye) 則是保障國家供應鏈水平的關(guan) 鍵所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諸多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世界級企業(ye) ,如華為(wei) 、大疆等,在國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居於(yu) 重要位置。這些企業(ye) 具有國際視野,掌握核心技術,與(yu) 全球供應鏈體(ti) 係深度交織,具備整合上下遊企業(ye) 協同發展的實力,這是我國產(chan) 業(ye) 升級和供給側(ce) 改革中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圍繞供應鏈核心企業(ye) 做文章,構建完善的核心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人才鏈、資源鏈、資金鏈係統,是提升我國全球產(chan) 業(ye) 鏈地位的重要一環,是實現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主抓手之一。當前,我國平台型企業(ye) 得以迅速成長,尤其在消費和金融領域發揮著供應鏈核心企業(ye) 的作用,也非常值得關(guan) 注。
二、供應鏈優(you) 化升級需夯實供給側(ce) 基礎
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我國需求側(ce) 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未來將致力於(yu) 互聯網+供應鏈+需求側(ce) 升級,即推動即時通訊、共享經濟、人工智能等向更高層級跨越,參與(yu) 到國際大循環體(ti) 係中升級創新能力和水平。但從(cong) 供給側(ce) 來看,我國與(yu) 發達國家尚存在一定差距,未來在推動供給側(ce) 底層基礎技術投入,夯實圍繞國內(nei) 重點產(chan) 業(ye) 升級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重視核心產(chan) 業(ye) 布局,主動融入到國內(nei) 國際大的供應鏈體(ti) 係,尚有很多路徑有待探索。當然,主動融入國際供應鏈體(ti) 係,升級產(chan) 業(ye) 鏈地位,推動我國核心產(chan) 業(ye) 體(ti) 係螺旋式優(you) 化升級,助推高質量發展,將是主旋律。
三、樹立供應鏈思維,助力雙循環暢通
我國目前已經逐步樹立了創新思維,但是尚缺乏供應鏈思維。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供應鏈運營實踐加快進入大眾(zhong) 視野,但供應鏈上下遊關(guan) 係不是簡單的供需關(guan) 係,供應鏈運營也不是企業(ye) 運營的擴大化。事實上,我國企業(ye) 的供應鏈意識不強,對於(yu) 融入全球供應鏈體(ti) 係的主動性不高。對於(yu) 企業(ye) 而言,隻有納入到供應鏈體(ti) 係中,哪怕隻是一顆不可或缺的螺絲(si) 釘,也能成為(wei) 供應鏈可持續運維的殺手鐧。因此要在全社會(hui) 樹立供應鏈思維,構建高質量發展的供應鏈布局和支撐體(ti) 係,協同供給端和需求端,真正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體(ti) 係的暢通。
四、推進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的高質量結合
通過供應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的高質量結合,是我國拓展雙循環體(ti) 係的重要一環。如何將供給側(ce) 改革落在產(chan) 品品質改善和品牌打造上,真正實現市場識別,才是實現供應鏈供給端納入雙循環體(ti) 係的根本之策。有為(wei) 政府在於(yu) 通過創新生產(chan)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體(ti) 製機製,完善擴大內(nei) 需政策支撐體(ti) 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供應鏈動態平衡,才是擺脫比較優(you) 勢低水平鎖定效應的關(guan) 鍵。地方政府要堅信“鐵打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流水的企業(ye) 和渠道”,隻有築巢引鳳,升級產(chan) 業(ye) 結構,真正打造產(chan) 業(ye) 基地成為(wei) 供應鏈體(ti) 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融入內(nei) 國際循環大體(ti) 係。
五、創新整合供應鏈模式,提高雙循環資源配置效率
任何組織模式創新都有其時代特征和區域發展特色,麵對國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重構的機遇與(yu) 挑戰,我國必然要圍繞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進行供應鏈整合,致力於(yu) 打造國內(nei) 有基礎、市場有需求、未來有空間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創新供應鏈整合重構模式,形成供應鏈核心競爭(zheng) 力和發展特色,從(cong) 而提升我國產(chan) 業(ye) 鏈的上下遊、產(chan) 供銷、大中小各類企業(ye) 和市場主體(ti) 共同參與(yu) 的資源配置效率。
六、重視供應鏈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自2017年供應鏈國家戰略提出以來,全社會(hui) 對於(yu) 供應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能應對全球化挑戰的複合型供應鏈人才卻是鳳毛麟角。複合型的供應鏈人才不僅(jin) 要具備高度專(zhuan) 業(ye) 化的知識水平,同時還要對所屬細分領域有充分的實踐經驗,這對我國供應鏈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關(guan) 於(yu) 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新增加了供應鏈本科專(zhuan) 業(ye) ,開始重視供應鏈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目前有近30所高校實現本科招生。另外,物流工程碩士、MBA等實踐型人才也可以向供應鏈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過渡。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yu) 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果
北京理工大學訪問學者、教授 華連連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