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發布時間:2020-11-27 17:03:00 人民日報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於(yu) 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yu) 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對於(yu) 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hui) 產(chan) 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議》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綱舉(ju) 目張的作用,要深入理解、準確把握、全麵貫徹。

一、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yi)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men) 遇到的諸多問題是中長期的,不少問題以前未曾經曆,需要從(cong) 戰略角度深化認識和有效應對。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化解挑戰就是機遇。《建議》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曆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第一,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技術體(ti) 係和關(guan) 聯方式,要求發展方式與(yu) 時俱進。改革開放以後相當時間內(nei) ,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我們(men) 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you) 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hui) ,形成市場和資源“兩(liang) 頭在外”發展模式,參與(yu) 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從(cong) 溫飽不足到全麵小康。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1萬(wan) 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產(chan) 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chan) 體(ti) 係內(nei) 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解決(jue) 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guan) 口,我們(men) 要主動適應變化,努力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二,這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ju) 措。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發展,世界貿易和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呈現趨勢性變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市場收縮,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弱化。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yi) 盛行、貿易保護主義(yi) 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麵臨(lin) 重大衝(chong) 擊,風險加大。麵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wei) 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第三,這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ti) 優(you) 勢的內(nei) 在要求。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須實現內(nei) 部可循環,並且提供巨大國內(nei) 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並帶動外循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發展,我國經濟快速成長,國內(nei) 大循環的條件和基礎日益完善。從(cong) 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yi) 人口、4億(yi) 多中等收入群體(ti) 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nei) 市場不斷擴張。從(cong) 供給能力看,我國儲(chu) 蓄率仍然較高,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3億(yi) 戶市場主體(ti) 和1.7億(yi) 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zhuan) 業(ye) 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從(cong) 供求雙方看,我們(men) 具備實現內(nei) 部大循環、促進內(nei) 外雙循環的諸多條件,必須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you) 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men) 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nei) 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複蘇和增長。

經濟發展戰略的導向,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順應經濟全球化態勢,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取得經濟發展的重大成就。麵對亞(ya) 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兩(liang) 次大衝(chong) 擊,我們(men) 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有效應對了外部風險,推動經濟發展向國內(nei) 需求主導轉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基於(yu) 國內(nei) 外形勢發展變化,黨(dang) 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提出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性思路,按照“三去一降一補”和“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推進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關(guan) 係。麵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出現的重大變化,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征,黨(dang) 中央準確研判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這既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遞進深化,也是我國以往發展戰略的整合提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

二、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nei) 涵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hui) 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以改革創新為(wei) 根本動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關(guan) 鍵在於(yu) 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ti) 係的創新力和關(guan) 聯性,解決(jue) 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要以實現國民經濟體(ti) 係高水平的完整性為(wei) 目標,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著力打通堵點,貫通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供求動態均衡。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nei) 涵,科學指導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ge) 重大關(guan) 係。

從(cong) 供給和需求的關(guan) 係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ce) ,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ti) 係對國內(nei) 需求的滿足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ce) 管理,堅持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從(cong) 國內(nei) 大循環與(yu)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關(guan) 係看,國內(nei) 循環是基礎,兩(liang) 者是統一體(ti) 。國際市場是國內(nei) 市場的延伸,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將為(wei) 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hui) ,依托國內(nei) 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優(you) 勢。國內(nei) 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麽(me) 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yu) 合作。要堅持開放合作的雙循環,通過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係互動,提升國內(nei) 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可以說,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從(cong) 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guan) 係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麵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我們(men) 必須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形成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ti)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營造鼓勵創新的製度環境,掃除阻礙國內(nei) 大循環和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暢通的製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chan)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ti) 製機製障礙,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zheng) 、充分開放的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hui) 交易成本,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實現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大發展。

三、全麵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jue) 策部署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各地區各部門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上來,找準自己在國內(nei) 大循環和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you) 勢,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製定具體(ti) 的規劃、政策和措施,使新發展格局變為(wei) 現實、落到實處。

(一)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guan) 鍵。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揚科學家精神,鼓勵大膽探索和合理質疑,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要堅持問題導向,麵向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重大問題,加強應用研究。要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集中力量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短板。要發揮我國市場優(you) 勢,促進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應用,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實現技術沿著從(cong) 可用到好用的路徑發展。創新驅動最終取決(jue) 於(yu) 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yang) 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jun) 。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推動全社會(hui) 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yang) 。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yu) 合作,在開放條件下促進科技能力提升。

(二)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著力優(you) 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you) 先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ye) 。微觀市場主體(ti) 活力在優(you) 化供給體(ti) 係中處於(yu) 核心地位。要依法平等保護產(chan) 權,為(wei) 企業(ye) 家捕捉新需求、發展新技術、研發新產(chan) 品、創造新模式提供良好環境,提升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要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完善擴大內(nei) 需的政策支撐體(ti) 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全麵促進消費,提升傳(chuan) 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發揮投資對優(you) 化供給結構的關(guan) 鍵作用,拓展投資空間,優(you) 化投資結構,推動企業(ye) 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房地產(chan) 業(ye) 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guan) 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並舉(ju) 、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三)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ti) 經濟,健全現代流通體(ti) 係。金融是實體(ti) 經濟的血脈。堅持以服務實體(ti) 經濟為(wei) 方向,對金融體(ti) 係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革優(you) 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創新的政策,發揮資本市場對於(yu) 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ti) 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要構建現代物流體(ti) 係,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要實施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建設行動,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製,加強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和結算體(ti) 係建設,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

(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我國正處於(yu) 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ge) 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城鄉(xiang) 區域經濟循環是國內(nei) 大循環的重要方麵。要推動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確保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將經濟發展的底盤牢牢托住。要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強化以工補農(nong) 、以城帶鄉(xiang) ,釋放農(nong) 村農(nong) 民的需求。要推動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活力。要推動城市化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發揮各自比較優(you) 勢,提供優(you) 勢產(chan) 品。要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ti) 化發展等機製,優(you) 化區域分工,深化區域合作,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dong) 中西部和東(dong) 北地區共同發展。

(五)推動擴大就業(ye) 和提高收入水平。要堅持經濟發展就業(ye) 導向,擴大就業(ye) 容量,提升就業(ye) 質量,促進更充分就業(ye) 。中等收入群體(ti) 的擴大對於(yu) 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拉動結構升級具有基礎作用。要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長快於(yu) 經濟增長。要堅持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ti) 收入。完善再分配機製,加大稅收、社會(hui) 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準度,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健全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支撐投資和消費。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健全各類生產(chan) 要素由市場評價(jia) 貢獻、按貢獻決(jue) 定報酬機製,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製度,多渠道增加城鄉(xiang) 居民財產(chan) 性收入。完善營商環境,促進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健康發展。

(六)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要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在更高水平上引進外資。要加快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出口質量,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要用順暢聯通的國內(nei) 國際循環,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ti) 係,促進各國共享全球化深入發展機遇和成果。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guan) 全局的係統性、深層次變革。位處“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期,我們(men) 要麵向未來,主動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麵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建設,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