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央對“三農(nong) ”問題、數字經濟發展問題十分重視,而且提倡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去年發布的《數字鄉(xiang) 村發展戰略綱要》對發展農(nong) 村數字經濟作了重要部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要“開展國家數字鄉(xiang) 村試點”。總的來看,推動數字經濟和農(nong) 村經濟的深度融合,用數字化改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體(ti) 係,強調以數據為(wei) 關(guan) 鍵生產(chan) 要素,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體(ti) 係中的廣泛運用,推動數字技術與(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深度融合,這既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nei) 容。
一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是圍繞農(nong) 業(ye) “產(chan) 前、產(chan) 中和產(chan) 後”三大環節而構成的“生產(chan) 、金融、信息、銷售”四大類服務體(ti) 係。近年來,“互聯網+”大大提高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水平,特別是電商平台實現了農(nong) 資、農(nong) 產(chan) 品等銷售流通渠道暢通,降低了部分交易成本。但互聯網技術側(ce) 重於(yu) 對流通領域的改造,尚未解決(jue) 生產(chan) 端的效率、品控和風險問題。整體(ti) 上看,我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鏈條短、產(chan) 業(ye) 融合程度不高、帶動能力弱。以“新業(ye) 態、新功能、新技術”為(wei) 主要特征的數字經濟將全麵賦能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體(ti) 係,加速對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各領域、各環節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提高農(nong) 業(ye) 全要素生產(chan) 率,真正實現產(chan) 前、產(chan) 中和產(chan) 後的深度融合,推動我國農(nong) 業(ye) 從(cong) “規模化、標準化、單一化”向“精細化、定製化、價(jia) 值化”方向升級。
其一,數字經濟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從(cong) 以人為(wei) 核心向以數據為(wei) 核心升級。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主要依靠個(ge) 人經驗積累來判斷決(jue) 策和執行,這導致整體(ti) 生產(chan) 環節效率低、波動性大、質量無法控製等問題。在數字經濟下,通過對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數字化改造,比如安裝田間攝像頭、溫濕度監控、土壤監控、無人機航拍等,以實時數據為(wei) 核心來幫助生產(chan) 決(jue) 策的管控和精準實施。整體(ti) 來看,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對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前規劃、產(chan) 中管理和產(chan) 後銷售進行全鏈條精細化管理,進而大幅提升產(chan) 業(ye) 鏈效率。
其二,數字經濟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由標準化向定製化升級。數字經濟將進一步加速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體(ti) 係的創新。在生產(chan) 端,未來所有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單元都將擁有定製化的數據供應係統,無論是建立生產(chan) 記錄台賬製度,還是實施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全程控製,都是建立在數據供應定製化和數據模型化基礎上的;在消費端,商業(ye) 模式創新(如創意農(nong) 業(ye) 等)讓消費者個(ge) 性化需求與(yu) 農(nong) 業(ye) 供給精準、高效對接,增強消費者體(ti) 驗,讓農(nong) 民更好分享全產(chan) 業(ye) 鏈的增值收益。
其三,數字經濟促進農(nong) 業(ye) 服務向綜合賦能升級。數字經濟具有天然的滲透性、融合性和賦能性。“數字+農(nong) 業(ye) ”代表了在“互聯網+農(nong) 業(ye) ”基礎上,從(cong) 全產(chan) 業(ye) 鏈角度繼續深化改革和創新的高級模式。數字經濟將通過新的生產(chan) 力要素——數據,從(cong) 生產(chan) 管理、溯源體(ti) 係、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品牌和營銷渠道等環節全麵賦能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體(ti) 係,重組產(chan) 業(ye) 組織係統,升級產(chan) 業(ye) 鏈條,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能級和效率。
二
眼下,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模式。以數字經濟改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體(ti) 係要立足新時代國情農(nong) 情,順應技術發展新趨勢,從(cong) 頂層設計入手,抓好各項具體(ti) 工作和部署,依托數字經濟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服務能力,整體(ti) 帶動和提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在國家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發展統籌協調機製框架下,建議相關(guan) 部門統籌推進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建設工作,布局建設一批農(nong) 業(ye) 大數據試點示範縣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經濟示範區,前瞻性探索5G技術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中的應用場景,推動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各地也可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盡快製訂相應研究計劃,配合出台相應的數字化農(nong) 業(ye) 發展的階段性實施方案;可考慮將數字化理念融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全過程,加快工作流程數字化改造,構建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管理體(ti) 係。
第二,優(you) 化財政投入。優(you) 化政府對農(nong) 業(ye) 的財政投入結構,特別要加大對數字化農(nong) 業(ye) 投入力度,支持公益性的數字農(nong) 業(ye) 數據庫建設;除大田種植、園藝作物、畜禽養(yang) 殖和水產(chan) 養(yang) 殖等領域的試點外,擴大數字農(nong) 業(ye) 試點範圍;建議加大對農(nong) 業(ye) 數字技術創新企業(ye) 的財政補貼,盡快將農(nong) 業(ye) 傳(chuan) 感器、智能裝備等納入農(nong) 機購置補貼。
第三,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化以土地、數據和資本等為(wei) 代表的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加快推進現有數據資源整合,盡快明確涉農(nong) 數據權屬,建立健全市場主體(ti) 共享數據的相關(guan) 機製,特別是對各級財政支持的各類農(nong) 業(ye) 項目,立項時可明確數據共享義(yi) 務,驗收時亦把數據共享作為(wei) 前置條件。鼓勵社會(hui) 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投資經營數字農(nong) 業(ye) ,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機製。借助大數據建立誠信服務體(ti) 係,結合銀行、政府、行業(ye) 等多級風險控製管理架構,為(wei) 優(you) 質農(nong) 業(ye) 企業(ye) 提供多種供應鏈金融服務。
第四,夯實數字農(nong) 業(ye) 研發基礎。可考慮將數字農(nong) 業(ye) 科技攻關(guan) 作為(wei) 國家重大專(zhuan) 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重點。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圍繞戰略性前沿性技術布局、關(guan) 鍵共性技術攻關(guan) 、技術集成應用與(yu) 示範、農(nong) 業(ye) 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建設一批國家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創新中心和專(zhuan) 業(ye) 分中心,構建技術攻關(guan) 、裝備研發和係統集成創新平台。加快數字農(nong) 業(ye) 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示範應用,積極搭建多種形式的數字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換平台,完善為(wei) 成果轉化而提供的金融、法律、媒體(ti) 、技術轉移等支撐服務,實現“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雙向融合機製。
第五,培育掌握數字技術的新型農(nong) 民。加快數字農(nong) 業(ye) 領域學科教育和行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把培育掌握數字技術的“新農(nong) 人”作為(wei) 數字鄉(xiang) 村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除鼓勵在各大高校開設相應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專(zhuan) 門的農(nong) 業(ye) 數字化人才外,還可探索和嚐試聯合辦學、社會(hui) 辦學等新型教育模式,結合區域、行業(ye) 和學校實際,設置富有地域特色的數字技術教育專(zhuan) 業(ye) ,將數字農(nong) 業(ye) 的基地建設與(yu) 當地農(nong) 業(ye) 資源開發相結合,切實提高新一代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數字素養(yang) 和現代管理水平。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