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的中心樞紐,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對保障城市供應,解決(jue) 農(nong) 產(chan) 品“賣難”起著重要作用。據統計,全國現有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4.4萬(wan) 家,其中批發市場4100多家,大部分農(nong) 產(chan) 品經由批發市場分銷,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仍然是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的主渠道。
年初以來,由於(yu)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處於(yu) 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關(guan) 鍵一環的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麵臨(lin) 嚴(yan) 峻考驗,暴露出缺失統一規劃、重收輕管髒亂(luan) 差、配送體(ti) 係建設存短板等一係列老問題新矛盾。一個(ge) 亟須回答的現實課題擺在城市管理者麵前:當出現重大突發事件,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如何采取有效方式保障穩定供應和流通?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新一輪轉型升級路在何方?
多地強化防控措施保安全
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按下“暫停鍵”後,全國多地對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采取了嚴(yan) 格檢測措施,有力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安全。
南京農(nong) 副產(chan) 品物流中心對水產(chan) 品市場的十多家商戶已下架1500多公斤三文魚,在途運輸的三文魚產(chan) 品已全部退回。該市場有海鮮經營戶約620戶,其中經營進口三文魚15戶。
南京農(nong) 副產(chan) 品物流中心水產(chan) 市場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宋家駟介紹,已經要求所有商戶將進口三文魚下架。市場管理人員已召集所有經營三文魚的商戶開會(hui) ,要求提供營業(ye) 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海關(guan) 報關(guan) 單、檢驗檢疫證明等四證。
“除了上述措施,我們(men) 還督促商戶佩戴口罩,所有人員進出測量體(ti) 溫,每天兩(liang) 次對市場進行消殺防疫。外地來送貨、采購人員必須出示蘇康碼才可以進入市場。” 宋家駟說。
位於(yu) 天津靜海區的天津海吉星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園是天津規模最大的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之一,日交易蔬菜量3000噸左右,同時輻射北京、河北保定、滄州等周邊地區。連日來,《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該市場不斷強化三道進門防線,實行一車一消毒,一人一測溫,一人一掃碼,口罩佩戴全覆蓋,同時重點加強對肉類、凍品等交易區的排查管理,做好票據及台賬核查,全麵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及環境衛生管理。
“我們(men) 提醒場內(nei) 400多家檔口自覺佩戴好口罩、配合市場的體(ti) 溫監測工作、勤洗手、常消毒、禁食野生動物、不聚餐、不聚集,並嚴(yan) 格落實各項衛生防疫防控工作。”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疫情防控措施的目的是保障檔口的正常生產(chan) 經營和大家的健康安全,市場管理方將嚴(yan) 格執行政府防疫要求的相關(guan) 規定,對不配合防疫工作的人員進行嚴(yan) 肅處理。
海口南北水果批發市場,也對自產(chan) 及外來果蔬進行嚴(yan) 格質量管控。同時,按照防疫消殺規範,對商鋪進行消毒,並持續做好人車登記、體(ti) 溫檢測,有力保障果蔬產(chan) 運銷全鏈條安全。
“新舊”問題疊加
疫情暴露三大痛點
全國各地不斷加強對重點區域的防控,同時采取一係列措施保障供應滿足民生需求,其中抓好“菜籃子”是一項重點任務。
實際上,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發展起來的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一直是中國大小城市的標配。這些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大多充當“菜籃子”“米袋子”。據商務部市場建設司副司長胡劍萍介紹,全國現有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4.4萬(wan) 家,其中批發市場4100多家,年交易額在億(yi) 元以上的批發市場有1300多家,農(nong) 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近4萬(wan) 家。2019年,批發市場交易額達到5.7萬(wan) 億(yi) 元,交易量9.7億(yi) 噸,市場內(nei) 各類經銷商戶有近240萬(wan) 個(ge) ,吸納就業(ye) 人員近700萬(wan) 人。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多地調研發現,當前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不同程度存在髒亂(luan) 差、設施簡陋、監管不力等“老”問題。與(yu) 此同時,此次疫情還暴露了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在供應鏈可追溯體(ti) 係以及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在麵對蔬菜配送需求線上能力不足等“新”問題。
首先,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前期建設缺失統一規劃和標準化要求。
武漢大學城市安全與(yu) 社會(hui) 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認為(wei) ,一些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尤其是城鄉(xiang) 接合部的中小型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建設時間較早,缺少相應的規範,導致基礎設施體(ti) 係跟不上現代化發展。
這個(ge) 基礎設施體(ti) 係,不僅(jin) 包括批發市場,還包括冷鏈、物流、檢驗檢疫,以及處於(yu) 最末端的垃圾處理等。
其次,一些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重收輕管”、運營水平偏低。記者調研發現,當前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的產(chan) 權相對分散,市場管理方既有國有企業(ye) 、私營企業(ye) 、街道社區,也有個(ge) 人作為(wei) 管理方,“重收輕管”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此外,不少批發市場仍停留在原始攤商階段,市場監管還是以收攤位費管理為(wei) 主。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南方某省一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看到,市場公共區域的衛生髒亂(luan) 不堪,果殼紙屑、廢棄的飯盒、塑料袋等隨處可見。在市場幾處檔口的角落裏,大量的垃圾隨意堆放,其中一個(ge) 角落的椰子殼更是堆積如山。
由於(yu) 該批發市場以企業(ye) 運營為(wei) 主,該企業(ye) 長期操控該區域菜價(jia) ,任由各批發零售環節哄抬菜價(jia) ,嚴(yan) 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破壞了該省在2019年春節期間的蔬菜市場經營秩序。去年該省主管職能部門對該市場49個(ge) 檔口33個(ge) 一級批發商存在的哄抬物價(jia) 、短斤缺兩(liang) 、商業(ye) 賄賂、未建立購銷台賬等違法行為(wei) ,分別予以行政處罰,罰沒款共計828.29萬(wan) 元。
再次,在疫情應急考驗下,批發市場在供應鏈可追溯體(ti) 係及線上配送體(ti) 係建設方麵存在一定短板。如何把供應鏈可追溯體(ti) 係做得更完善,是批發市場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
除了供應鏈溯源不清外,多位從(cong) 業(ye) 者表示,在疫情背景下,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麵對蔬菜配送需求,更多的是使用電話、微信等方式來實現線下需求的初級線上化,暴露出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線上能力不足的短板。
升級改造路在何方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現有的大多數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雛形可以追溯至1988年開始的國家“菜籃子工程”,這項民生工程的初衷是緩解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供應偏緊和物價(jia) 上漲過快的矛盾。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各地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的發展顯著落後於(yu) 商超、社區菜場等新型業(ye) 態,且生鮮電商的出現又替代了部分對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的需求,但是這些遍布城鄉(xiang) 各地解決(jue) 居民一日三餐的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短期內(nei) 難以被其他業(ye) 態替代。
根據招商證券2019年4月《菜市場行業(ye) 深度報告》數據,傳(chuan) 統農(nong) 貿市場依然是國內(nei) 居民購買(mai) 生鮮的主要渠道,占比約73%。超市渠道占比22%,為(wei) 第二大渠道。目前生鮮消費被電商渠道分流的並不多,線上渠道占比約3%。
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hui) 主席馬增俊日前表示,第一代批發市場的特征是“圈地、圈院子、蓋圍牆”,硬件設施不健全。第二代批發市場雖然硬件設施基本健全,但功能發揮不完善。第三代批發市場則應該是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管理科學、主動承擔社會(hui) 責任的現代化市場,其升級版就是“智慧農(nong) 批”。
3.0版本的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究竟路在何方?對比國外的發展經驗,不少接受采訪的專(zhuan) 家給出了建議。
首先,因地製宜,加強統籌規劃。由於(yu) 地方各級政府對菜市場的認識不同,導致規劃上不到位,需要根據社區的情況,確定農(nong) 貿市場的合理密度。商超化、標準化,被部分地方作為(wei) 農(nong) 貿市場改造的重點。
今年1月,武漢市政府常務會(hui) 議再次研究部署農(nong) 貿市場升級改造工作,成立市農(nong) 貿市場(菜市場)標準化改造指揮部,製定《武漢市農(nong) 貿市場(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工作指導意見》,分層次推進全市農(nong) 貿市場(菜市場)轉型升級,實現硬件設施和經營管理的標準化、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
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二級巡視員劉慶香透露,當前,武漢市已部署“農(nong) 貿市場整治行動”,規劃改造提升農(nong) 貿市場425家,按照“政府統籌、屬地管理、業(ye) 主負責”的原則,實現農(nong) 貿市場“一標、二化、三提升” 。即“一標”全麵對標上海,結合商務部標準化菜市場建設標準和武漢實際,製定武漢市農(nong) 貿市場(菜市場)升級改造標準;“二化”即“商超化”或“標準化”改造;“三提升”,即提升功能布局、提升智慧服務、提升管理水平。
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特色自貿港研究中心主任劉鋒介紹,發達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具有商品分級整理、加工包裝、質量驗證、結算服務、委托購銷、代理儲(chu) 運、信息提供、代辦保險等配套功能,我國不少批發市場目前這些功能還沒有完全具備,需要借鑒。
其次,亟須升級監管體(ti) 係和溯源體(ti) 係建設。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政府應該派駐相關(guan) 政府人員進入市場,介入市場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大型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的規劃、建設、管理、運行、發展等不僅(jin) 僅(jin) 是市場主體(ti) 自己的企業(ye) 行為(wei) ,還是政府進行城市管理工作、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州淩家塘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常務副總經理王彬介紹,為(wei) 確保食品安全,確保每件農(nong) 產(chan) 品都有“身份證”,可參照國際流行的農(nong) 產(chan) 品追溯製度,與(yu) 所有供貨商和生產(chan) 基地達成一致,在生產(chan) 、運輸、進場和交易等全過程執行溯源碼製度,辦理市場對於(yu) 銷售的商品加貼二維碼或標識碼,為(wei) 消費者提供食品安全溯源保障。
再次,智能化、信息化成未來發展方向。不少專(zhuan) 家表示,在市場內(nei) 部管理中通過雲(yun) 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創新應用,以智慧化、數字化,技術化方式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在銷售環節打通線上線下經營渠道,積極發展網上交易和物流配送。新型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應當與(yu) 電商及配送平台建立合作,建立直供直銷、網上訂購、連鎖配送等模式。
無論路在何方,對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歸根結底要與(yu) 城市的發展相融合,與(yu) 時代發展同步。劉鋒認為(wei) ,這些標誌性的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形態和風土人情,成為(wei) 一座城市文化的窗口。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李金紅、梁建強、趙久龍、鄧華寧采寫(xie) )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