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轉調運站是疫情期間重要的運輸組織創新,不僅(jin) 體(ti) 現了交通運輸的生命線特征,更是病毒傳(chuan) 播的隔離帶和風險擴散的緩衝(chong) 區,很好實現了運輸組織與(yu) 風險管控兩(liang) 種功能的有機結合。建議結合疫情防控形勢繼續完善提升,深入研究挖掘其政策價(jia) 值,促進交通韌性的提高。
中轉調運站可謂我國防疫特色創舉(ju)
2020年以來,交通運輸在湖北武漢和北京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取得了積極成效,出現了很多有行業(ye) 發展政策價(jia) 值的做法。中轉調運站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創新舉(ju) 措,相關(guan) 經驗值得深入研究總結。
疫情期間運輸係統壓力較大,既有隔離管控要求的巨大影響,也是防疫和生活物資等貨運需求激增的必然結果。
武漢疫情期間,在關(guan) 閉漢鄂通道的嚴(yan) 格交通管製下,出現了大量斷路繞行和關(guan) 卡眾(zhong) 多等問題,一度造成進鄂進漢道路運輸不暢。
由於(yu) 嚴(yan) 格的衛生防疫要求,向湖北運送物資的司機、裝卸工也要受到14天隔離、檢查站防疫查控勸返等影響,貨運車輛通行效率急劇下降。麵對大量的生活醫療物資需求,公路應急運力和人員嚴(yan) 重短缺更加凸顯。
在此背景下,2月2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在武漢、鄂州、襄陽3地確定了5個(ge) 物流園區作為(wei) 道路運輸中轉調運站,為(wei) 外省進鄂的各類應急物資運輸提供中轉轉運服務。各中轉調運站所在物流園區設置隔離區,滿足中轉需求;相關(guan) 物流園區提前劃出封閉區域,騰出倉(cang) 儲(chu) ;協調當地衛生防疫部門,設置駕駛員隔離區,確保外省駕駛員不與(yu) 鄂方人員接觸;本著就近、方便、快捷的原則,確保進鄂物資運輸高效通暢。
如此,外地運到武漢的物資,可以不通過直接接觸,卸貨之後由武漢市內(nei) 的物流企業(ye) 再從(cong) 相關(guan) 中轉調運站運送到市內(nei) 各地。中轉調運站的“零接觸交接”,保證了外來貨運司機在整個(ge) 交接過程中不被感染和回程不需隔離。
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並暫時關(guan) 閉,一度引發北京市蔬果供應波動。
為(wei) 保障新一輪疫情防控形勢下蔬菜水果進京運輸順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會(hui) 同北京市、河北省指導在北京市平穀區馬坊物流基地、河北省高碑店新發地農(nong) 副產(chan) 品物流園、廊坊市萬(wan) 莊服務區建立外地進京蔬果類生活物資運輸中轉調運站,全天候24小時為(wei) 河北等地進京的蔬菜水果提供中轉調運服務。
在管理運營上,北京的中轉調運站充分借鑒了武漢經驗,按照“封閉式管理、人員不接觸、車輛嚴(yan) 消毒”的要求,保障運輸供需有效對接、保障應急運力及時調配、保障司乘人員防護到位,確保進出京運輸通道通暢。對短期內(nei) 向北京地區運送物資的駕駛員、裝卸工等從(cong) 業(ye) 人員,在體(ti) 溫檢測正常和封閉管理的前提下,原則上不需采取隔離14天的措施。
做到了運輸保障和疫情防控兩(liang) 不誤
中轉調運站在疫情防控期間為(wei) 全國支援鄂漢和北京的物資運送發揮了重要作用。從(cong) 運行模式不難看出,中轉調運站實現了運輸和防疫兩(liang) 方麵功能有機結合,並夯實了疫情高風險地區及周邊省份的省際聯防聯控機製。
特殊中轉環節的增加反而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從(cong) 運輸角度看,如果按照常態標準,增加中轉環節意味著降低運輸效率。但是在疫情期間,特別是各種管控政策密集疊加的環境下,中轉調運站通過中轉停頓這個(ge) 環節,為(wei) 外省進鄂、進京物資提供甩掛、接駁、直達等各種貨運中轉服務,確保應急物資及時運輸。可以看出,特殊中轉環節解決(jue) 了疫情期間交通運輸係統通而不暢的問題,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有效隔離設計和嚴(yan) 格運營管理阻斷了病毒傳(chuan) 播。在武漢、北京當地衛生防疫部門的協助下,中轉調運站通過功能分區設置了駕駛員隔離區,並實行全封閉運行管理,除消毒和保潔人員以外的人員不許進入。貨運車輛抵達中轉站門口後,司乘人員會(hui) 首先接受體(ti) 溫檢測;進站完成卸貨後,由專(zhuan) 人為(wei) 司乘人員及其車輛進行消毒,進站物資及時安排當地車輛進行轉運;離站前,醫務人員會(hui) 為(wei) 司乘人員進行二次檢測,如無疑似症狀,則為(wei) 其開具一份健康證明。外地駕駛員回到原地後不需要進行隔離,由此大大減輕了顧慮。從(cong) 整個(ge) 流程設計可以看出,中轉調度站既實現了物資安全快速轉移,也有效避免了病毒因運輸而傳(chuan) 播的風險隱患。
地理邊界功能和特殊製度優(you) 勢得到集中體(ti) 現。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世界各國重新認識到地理邊界在阻斷病毒傳(chuan) 播中的功能,很多國家對空中和陸地邊界進行了嚴(yan) 格管控以應對疫情,但是也帶來了抗疫工作缺乏相互合作支援、大多各行其是的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ge) 大國,以中轉調運站為(wei) 代表的疫情防控模式,既可以利用省(區、市)不同行政區劃之間地理邊界阻斷病毒傳(chuan) 播的功能,同時又可以在運輸物資保障的相互支援上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黨(dang) 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
在各種交通防疫舉(ju) 措中具有獨特價(jia) 值
疫情期間,為(wei) 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交通運輸業(ye) 還湧現出很多防疫做法舉(ju) 措。這些做法在遏製病毒傳(chuan) 播、改變交通供需關(guan) 係和運輸組織創新三個(ge) 方麵各有特點。
防疫檢測、消殺通風能有效遏製病毒傳(chuan) 播,但本身不影響交通供需關(guan) 係和運輸組織。車站場所和交通工具的通風消殺是基於(yu) 遏製病毒傳(chuan) 播的目的,但主要是遵守衛健部門的管理規定。這同商店、酒店等場所的衛生管理規定並沒有實質性的差異。類似的做法雖然在遏製病毒傳(chuan) 播中作用巨大,但並不直接影響交通供求,也沒有改變運輸組織,不能列入交通管控政策範疇。
節後返程中出現的很多運輸組織形式都有遏製病毒傳(chuan) 播的效果,但均不能列入運輸組織創新。春運階段的錯峰返程結合座位管理等有助於(yu) 乘客之間控製接觸距離,間接起到了遏製病毒傳(chuan) 播的效果。交通擁堵時期錯峰出行是很普遍且廣為(wei) 接受的行為(wei) ,它可以在更大時空範圍內(nei) 達到交通供需平衡。換一個(ge) 角度看,常態下的春運本就應該結合企事業(ye) 單位和學校的假期安排推廣一定程度的錯峰出行。總體(ti) 上看,錯峰返程、座位管理和返崗包車等做法依然具有優(you) 化運輸組織的效果,但還構不成創新。
中轉調運站在拓展交通運輸基本功能定位方麵具有獨特的政策價(jia) 值。從(cong) 業(ye) 務流程設計不難看出,中轉調運站主動把隔離疫情的現實需求根植於(yu) 運輸組織中,打通物流運輸瓶頸,既提高了運輸效率,又防控了疫情傳(chuan) 播風險,實現了運輸功能與(yu) 風險防控兩(liang) 種功能的有機結合。這一特點僅(jin) 從(cong) 目前交通運輸的供應線和生命線定位是不能解釋的。
中轉調運站是在交通運輸網絡基礎上通過改變運輸組織而創造出的病毒隔離帶和風險緩衝(chong) 區。也就是說它已經假定了交通運輸網功能可能是病毒和風險的傳(chuan) 播鏈。因此,中轉調運站巨大的政策價(jia) 值在於(yu) 首先承認了疫情期間交通運輸網絡的“生命線”和“風險鏈”的雙重身份,從(cong) 而實現運輸保障和風險防控兩(liang) 種功能的有機結合。因此,在各種交通抗疫舉(ju) 措中,中轉調運站在拓展交通運輸的基本功能定位方麵具有獨特的政策價(jia) 值。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