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hui) 會(hui) 議指出,要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和產(chan) 業(ye) 鏈提升工程,鞏固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強化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
概括來講,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涉及基礎理論研究能力、應用基礎研究能力、新興(xing) 技術產(chan) 業(ye) 化能力以及全球產(chan) 業(ye) 鏈管控能力等。其中,基礎理論研究能力旨在實現引領性、原創性產(chan) 業(ye) 理論的重大突破,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則麵向關(guan) 鍵共性技術、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技術等的顛覆性突破。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的實質是用當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產(chan) 業(ye) 組織方式來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鏈,使產(chan) 業(ye) 鏈具備高端鏈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領先於(yu) 全球市場的競爭(zheng) 力水平。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成為(wei) 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但仍存在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不夠,一些核心技術、關(guan) 鍵設備“受製於(yu) 人”等問題。在當前階段提出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既是與(yu) 後疫情時代以及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背景下的產(chan) 業(ye) 變革相呼應,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邁上新台階、跨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著眼未來,要以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為(wei) 根本,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堅持應用牽引和問題導向,以政策協同為(wei) 保障,打好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一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邁向中高端。要遵循市場導向,嚴(yan) 格執行環保、科技標準,淘汰落後、過剩產(chan) 能,清理、重組“僵屍企業(ye) ”;優(you) 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不僅(jin) 要促進全球價(jia) 值鏈微笑曲線向“兩(liang) 端延伸”,還要“中部抬起”,加快加工組裝和低端製造環節的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形成技術創新、製造組裝、品牌提升三足鼎立的態勢。
二是以“新基建”為(wei) 重要抓手,推動產(chan) 業(ye) 迭代升級。以5G、工業(ye) 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本質上是製造能力和IT能力集成、融合和創新的產(chan) 物,其創新過程就是要用數據科學重構生產(chan) 製造機理。與(yu) 傳(chuan) 統基建拉動投資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過支持和推動數字經濟等新經濟發展壯大,提升經濟運行全要素生產(chan) 率來帶動社會(hui) 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應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化機製,強化對“新基建”項目的投入產(chan) 出研究、總體(ti) 規劃、績效考核;圍繞新產(chan) 業(ye) 發展和新業(ye) 務場景需求,加快建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wei) 核心的新網絡、新設施、新平台以及新終端。
三是加強基礎研究與(yu) 技術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強化政策、資金、人才、設施等集聚效應,提升集中創新能力;支持行業(ye) 龍頭企業(ye) 與(yu) 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爭(zheng) 取在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取得創造性突破;對一些風險大、投入高的研發項目,政府部門可以給予適當的資源支持,牽頭組建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協助項目推進。此外,應完善知識產(chan) 權交易市場建設,充分發揮孵化器、加速器的平台載體(ti) 作用,促進科技成果盡快投入試用、量產(chan) 環節,轉變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四是構建完備高效的融資體(ti) 係,促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具有高投入、高風險以及輕資產(chan) 等特征,這與(yu) 傳(chuan) 統融資模式不相適應,需要構建由信貸市場、資本市場、股權投資、擔保體(ti) 係和政府引導構成的完備高效的融資體(ti) 係,形成“眾(zhong) 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麵。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