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新型基建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0-05-08 16:46:10 經濟日報

當前,我國麵臨(lin) 搶占新工業(ye) 革命主導權的機遇期,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攻關(guan) 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的恢複期疊加的挑戰。如何平衡好新工業(ye) 革命“推力”和疫情“壓力”的關(guan) 係,促進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消費互聯網與(yu) 工業(ye) 互聯網協同發展,是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

隨著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到來,全球產(chan) 業(ye) 結構和發展方式將發生深刻變革。數字經濟已成為(wei)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重要基石。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wei) 關(guan) 鍵生產(chan) 要素,通過融合應用各類信息通信技術,推動生產(chan) 生活數字化轉型的全新的經濟係統。這一經濟形態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產(chan) 、生活和消費行為(wei) ,不斷催生出新組織、新業(ye) 態、新模式。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占到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而數字基建是新型基建的核心內(nei) 容,是服務於(yu) 數字經濟發展所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

有利於(yu) 釋放大規模“數字紅利”

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可以釋放大規模“數字紅利”,為(wei) 我國謀取未來國際競爭(zheng) 優(you) 勢。

第一,發展數字經濟並實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把握第四次工業(ye) 革命機遇、參與(yu) 全球科技競爭(zheng) 的重要抓手。為(wei) 搶抓新工業(ye) 革命的重大曆史機遇,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強數字經濟的戰略布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係統完備的數字基建體(ti) 係,有利於(yu) 我國在新工業(ye) 革命中占據製高點,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第二,發展壯大數字經濟,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有利於(yu)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數字基建是技術創新的新載體(ti) ,有助於(yu) 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yun) 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的融合創新和場景化應用,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厚植“數字土壤”。數字基建通過對技術、人才、資本、數據等各類產(chan) 業(ye) 資源的泛在連接、彈性互補和高效配置,打通全要素、全產(chan) 業(ye) 鏈、全價(jia) 值鏈,促進各行業(ye) 深度融合、上下遊聯動,幫助更多企業(ye) 提質降本增效減存,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第三,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yu) 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動消費升級新動力。依托數字基礎設施所形成的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家居等智能服務體(ti) 係,能夠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為(wei) 醫療、教育、交通、餐飲、娛樂(le) 等領域深度賦能,催生更多消費新形式,提升消費服務水平,改善民生福利。

第四,以數字基建挖掘數字經濟新增長點,可以作為(wei) 疫情衝(chong) 擊下的逆周期調節措施,是化危為(wei) 機的新抓手。發展數字經濟既能創造數字基建等巨大投資需求,又能撬動龐大的消費市場,乘數效應和帶動效應顯著,有效提振市場主體(ti) 信心,穩定市場預期。與(yu) 此同時,數字基建能帶動傳(chuan) 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實現基建投資整體(ti) 結構的優(you) 化。

數字基建是新型基建的核心

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要讓數字基礎設施成為(wei) “先行官”,不斷提升數字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yu) ”的共建共投共享的體(ti) 製機製,使“有為(wei) 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發力,完善政府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讓市場起決(jue) 定性作用,擴大對數字基建和數字經濟的有效投資。數字經濟的發展和數字基建的推進,關(guan) 鍵要厘清政府與(yu) 市場的關(guan) 係,兼顧自上而下的供給推動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動,堅持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主線,提高投資建設的有效性與(yu) 可持續性。要注重發揮“有為(wei) 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協同作用,協調好中央政府與(yu) 地方政府、政府投資與(yu) 民間投資、國有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的關(guan) 係。

中央政府要做好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通過製定行業(ye) 規則、設施標準、規劃布局、監督考核等,引導並規範數字基礎設施的有效投資和有序建設。地方政府要充分考慮本地發展情況和財力、債(zhai) 務承受情況,循序漸進開展數字基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債(zhai) 風險。

政府可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製度標準,保障數據鏈、資金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有效閉合、互聯互通與(yu) 深度融合。確定數據的資產(chan) 定位,加快數據資源的產(chan) 權歸屬立法,促進數據的確權、流通、交易、保護,解決(jue) 數據資源分散、體(ti) 製分割、管理分治的難題。要製定政務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政策,明確相應的標準規範,保障數據共享交換和業(ye) 務協同。推進一體(ti) 化的公共性大數據中心建設,打造政務綜合、政企融合等綜合性信息共享和服務的頂層體(ti) 係架構。完善公共數據安全與(yu) 隱私保護的相關(guan) 法律法規,著力構建數字基建運行安全監管體(ti) 係,提高對數據泄露等潛在風險的感知敏銳度和應對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數字基建不能采用“政府包辦”和“大水漫灌”的方式,應充分發揮市場在數字基建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

二是處理好數字基建與(yu) 數字經濟的關(guan) 係,實現數字基礎設施“建”“用”並重,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強化應用牽引,提升數字基建服務數字經濟的能力。

數字基建可以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打下紮實基礎,而數字經濟為(wei) 數字基建創造了豐(feng) 富的產(chan) 業(ye) 化應用場景,兩(liang) 者缺一不可。聚焦數字基建所需的高端芯片、關(guan) 鍵器件、工業(ye) 軟件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推動信息技術、運營技術等多種技術融合創新,夯實數字經濟的技術底座。數字基建對數字經濟的價(jia) 值體(ti) 現不僅(jin) 在“建”,關(guan) 鍵在“用”。

相關(guan) 數據顯示,我國有14億(yi) 人口的市場,而且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wan) 美元以上,16億(yi) 移動電話用戶,4.5億(yi) 固定寬帶接入用戶和8.5億(yi) 手機網民。超大市場規模、完備的工業(ye) 體(ti) 係和豐(feng) 富的網絡資源,為(wei) 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基建的落地應用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應用場景。

強化應用牽引,圍繞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建”“用”互促的生態體(ti) 係。大力推廣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yu) 應用,利用數字技術模塊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改造升級,支持工業(ye) 企業(ye) 構建數字化的生產(chan) 、經營、管理體(ti) 係,推動智能製造、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製造和柔性化生產(chan) 。積極探索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工業(ye) 互聯網中的技術融合和豐(feng) 富應用,為(wei) 各垂直行業(ye) 和領域賦能賦智,促進產(chan) 業(ye) 集群數字化發展。優(you) 化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資源整合、運營管理、安全保障等服務支撐,加強工業(ye) 設備的連接、管理以及數據采集、建模分析及開發應用,加快“啞設備”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有效挖掘數據價(jia) 值。積極搭建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融對接的數字化平台,幫助企業(ye) 打通供應鏈、對接融資鏈,實現業(ye) 務、人力及生產(chan) 資源的精準配置、靈活調度。推進應用牽引,減少網絡通信、IDC運維租金等數字基礎設施使用成本,降低使用門檻,讓更多市場主體(ti) 分享數字經濟“紅利”。

三是以“智慧城市”為(wei) 抓手,持續推進信息化、工業(ye) 化與(yu) 城鎮化深度融合,實現公共服務供給與(yu) 數字化治理能力相結合,不斷強化數字經濟時代的治理能力。

持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構建適應數字經濟、智能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基礎設施體(ti) 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搭建數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將數字基建與(yu) 交通、教育、商務、醫療、金融、安防等城市智能場景相結合,改善市民生活質量。圍繞優(you) 化城市資源統籌協同能力、提升城市應急響應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等,促進公共服務智慧化、社會(hui) 治理精細化、安全監管精準化。

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建立健全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監測預警、應急管理和疾病預防的數字化平台,提高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發現、預警和響應處置能力。探索打造跨域聯合共建共享的“醫共體(ti) ”等數字化醫療和健康服務平台,推廣“5G+”遠程會(hui) 診係統。搭建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常規醫療機構和重大疫情救治體(ti) 係間的數字化協同平台,強化信息共享、資源統籌調配和業(ye) 務協同配合,打通全鏈條的防控救治環節。

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強化數字經濟時代的治理能力。建立更多有效的跨部門業(ye) 務協同模型,促進數字政務係統從(cong) 部門獨立運作向部門間協同治理轉變。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向基層社會(hui) 治理單元深度延伸,強化“後台”的數據分析監測能力,弱化“前台”的人海戰術,為(wei) 基層社會(hui) 治理賦能。

四是注重區域協調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加快彌合區域間“數字鴻溝”,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惠性與(yu) 可及性,培育全民信息化素質素養(yang) ,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和助力脫貧攻堅形成有力支撐。

不同地區對信息和網絡技術掌握水平、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存在差別,數字基建在區域分布上要注意點麵結合、協調發展。城市群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ti) 。將城市群、都市圈作為(wei) 布局數字基建的重點。以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為(wei) 引領,加快構建城市群數字網絡,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chan) 效益,開拓區域融合發展新空間。推進城市群內(nei) 、城市群間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連接緊密、智慧管理、便捷高效的“1小時都市圈”。數字基建的普惠性需進一步下沉,縮小城鄉(xiang) 之間的“數字鴻溝”,推動中西部地區、落後地區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yu) 改造。

加大農(nong) 村地區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信息終端和服務供給,加快解決(jue) “長尾”區間未能有效覆蓋的短板,避免“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帶來新的貧富分化加劇。構建數字經濟時代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體(ti) 係,暢通以數據為(wei) 代表的新型生產(chan) 要素在城鄉(xiang) 間的雙向流動。在農(nong) 村電子商務、遠程教育培訓、自然資源遙感監測和農(nong) 業(ye) 物聯網平台、智慧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等方麵重點發力,切實發揮“數字鄉(xiang) 村”建設在完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強化數字技術使用的宣教普及,培育全民信息化素質素養(yang) 。

五是統籌利用國內(nei) 和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深化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推進“一帶一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造開源開放創新平台,參與(yu) 製定國際標準體(ti) 係和數據治理機製。

為(wei) 適應數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應以開放的姿態與(yu) 國際社會(hui) 接軌。拓展數字經濟的國際合作與(yu) 交流,攜手全球更多國家和地區共同探索數字經濟創新,完善數字經濟對話協商機製。打造專(zhuan) 業(ye) 化國際化的數據智能技術平台,促進全球數據資源的共用共享,為(wei) 跨境電子商務、跨境智能物流、跨境智慧旅遊等提供支撐服務。推進“一帶一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優(you) 化跨境通信交流、導航定位以及大數據采集管理、交換共享與(yu) 挖掘分析水平,改善區域通信狀況和互聯互通的層次。開源開放平台是數字經濟技術開發應用的關(guan) 鍵基礎設施。強化國際化的開源社區、開源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企業(ye) 開放基礎框架、基礎服務、開發工具、基礎算法組件等底層技術,吸引全球開發者團隊、行業(ye) 企業(ye) 和優(you) 秀的開源項目入駐平台,促進技術的協作攻關(guan) 與(yu) 迭代升級。

需要強調的是標準化是提升數字經濟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戰略性支撐。應積極參與(yu) 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標準製定,及時總結推廣“中國標準”,進一步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數據治理規則研究與(yu) 治理政策儲(chu) 備,健全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法律法規,完善數據跨境交易、流通與(yu) 監管機製,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