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電子數據、供應鏈的快速發展,國際物流業(ye) 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物流係統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已經成為(wei) 先進國家提高國際物流運作效率和效益,提高競爭(zheng) 力的必備手段。在國際集裝箱和EDI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各國開始進一步在物流的交易條件、技術裝備規格,特別是單證、法律環境、管理手段等方麵推行國際的統一標準。
近日,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水運局局長李天碧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hui) 上說,交通運輸部已會(hui) 同外交部、工信部、商務部等12個(ge) 部門成立國際物流工作專(zhuan) 班,全麵協調解決(jue) 國際物流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際物流標準製定的趨勢如何?各個(ge) 國家在物流標準體(ti) 係建設中有哪些優(you) 秀經驗,物流標準在國際接軌上還存在哪些難題?本報邀專(zhuan) 家撰寫(xie) 此文,以饗讀者。
效率 安全 實用 國際物流標準走向精細化
在標準的製定上,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主要以運輸、包裝、倉(cang) 儲(chu) 等領域的技術標準為(wei) 主,體(ti) 現出標準製定主要是以企業(ye) 運營效率提升為(wei) 落腳點。我國在完善物流標準體(ti) 係建設的過程中,應重視物流通用基礎類標準研究、物流保障支撐類標準研究和物流運營服務類標準研究。
我國物流產(chan) 業(ye) 連接上下遊多個(ge) 產(chan) 業(ye) ,對經濟帶動性強,且處於(yu) 快速發展的階段。與(yu) 此同時,物流行業(ye) “跨部門、跨領域、跨環節”協調難、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日益突出。有研究表明,中國全社會(hui) 物流費用占GDP比重高於(yu) 發達國家近一倍。因此,研究發達國家的物流體(ti) 係,提升我國物流標準體(ti) 係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完備性,實現行業(ye) 的降本增效已刻不容緩。
美國物流標準
重視民間團體(ti) 力量
美國的集裝箱與(yu) 箱式貨運業(ye) 極為(wei) 發達,多式聯運已成為(wei) 主導運輸方式;物流企業(ye) 與(yu) 企業(ye) 物流並重,物流外包與(yu) 物流自營並重,基本按企業(ye) 的實際需要運作,沒有統一模式。美國在對市場管製放鬆的同時,加強了對物流企業(ye) 的規範運作管理,這種管理主要體(ti) 現在標準化的工作中,美國立法機構參與(yu) 標準的製定,增加了標準與(yu) 立法機構之間的聯係。
美國的物流標準分為(wei) 國家標準、部門標準、專(zhuan) 業(ye) 標準(或行業(ye) 標準)、公司標準等4類。美國標準的主要起草者來自民間的標準化團體(ti) ,可以更有效和快速地反映市場需求和提供解決(jue) 方案。而部門的標準主要是從(cong) 保護消費者安全和健康的角度製定的,政府在標準化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很有限。
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標準學會(hui) ANSI製定了《貨運集裝箱底盤基本接口的要求》,建立ANSI/MH5容器與(yu) 其公路底盤接口的基本要求;製定裝運單元和運輸包裝的標簽標準,用於(yu) 物流單元的發貨、收貨、跟蹤及分揀,規定如何在標簽上應用條碼技術,實現物流和信息流的統一。美國物流標準化體(ti) 係幾乎涵蓋所有環節,尤其側(ce) 重倉(cang) 儲(chu) 和包裝。同時,美國也很注重物流通用化和信息化,較早實現集裝箱尺寸和結構互通互用標準化,以及條碼標簽信息技術標準化。
歐洲物流標準
集納成員智慧
歐洲各國的物流管理體(ti) 製基本采取的是政府監督、企業(ye) 自主經營的模式。歐洲各國的標準化工作由歐洲標準化委員會(hui) (CEN)統一協調。CEN由成員國的國家標準化機構或成員組成。
歐洲各國針對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製定了基礎性和通用性標準,支持行業(ye) 協會(hui) 對物流作業(ye) 和服務製定相關(guan) 的行業(ye) 標準,如物流術語標準、物流從(cong) 業(ye) 人員資格標準等;針對安全和環境製定清潔空氣法、綜合環境責任等相關(guan) 行業(ye) 強製性標準。
英國、德國、法國目前都形成了較為(wei) 完善的物流標準體(ti) 係,覆蓋倉(cang) 儲(chu) 、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物流信息服務全過程。德國物流標準化學會(hui) (DIN)的物流標準覆蓋7個(ge) 領域,即物流配送、綠色物流、識別係統、裝卸和運輸安全、物流係統與(yu) 管理、包裝及訂單揀選、生產(chan) /倉(cang) 儲(chu) 和物料搬運。
在綠色物流方麵,DIN EN 16258標準適用於(yu) 整個(ge) 歐洲,規定了在運輸服務(貨物和客運)中計算和申報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的方法。
日本物流標準
側(ce) 重國際通用性
日本在標準體(ti) 係的研究中,注重與(yu) 美國和歐洲的合作,將重點放在標準的國際通用性上。日本的標準體(ti) 係分為(wei) 國家級標準、專(zhuan) 業(ye) 團體(ti) 標準、政府部門標準以及企業(ye) 標準4個(ge) 等級。國家級標準即JIS、JAS和醫藥標準,政府部門標準通常帶有強製性。日本更注重將法律法規和標準化的結合,使得標準的實施和執行做得相比其他國家更好。
日本工業(ye) 標準(JIS)中與(yu) 物流相關(guan) 的標準主要集中在物流模數體(ti) 係、物流術語、大型集裝箱、塑料製通用箱、平托盤、卡車車廂內(nei) 壁尺寸、物流信息等技術領域。日本包括配送在內(nei) 的物流作業(ye) 的機械化、自動化已經發展到了很高水平,很早以前就已實現了裝卸托盤化、集裝化以及托盤、集裝箱等包裝設備標準化。
我國物流標準
製定的有效路徑
國外物流標準化的側(ce) 重點主要體(ti) 現在3個(ge) 方麵。一是物流模數係統的標準化,主要是考慮物流各環節尺寸方麵的協調一致,並根據物流基礎模數來逆推確定物流運輸設備尺寸;二是不同設備之間的接口標準化,主要是實現不同運輸設備之間的貨物轉運效率;三是供應鏈流程中的接口數據結構和格式的標準,以確保從(cong) 一端到另一端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標準的製定上,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主要以運輸、包裝、倉(cang) 儲(chu) 等領域的技術標準為(wei) 主,體(ti) 現出標準製定主要是以企業(ye) 運營效率提升為(wei) 落腳點。政府在物流標準製定中的作用主要體(ti) 現在安全、環保等方麵。標準的製定過程充分與(yu) 產(chan) 業(ye) 結合,注重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連通和協調,如產(chan) 品包裝同物流裝載器具的協調等。
我國在完善物流標準體(ti) 係建設的過程中,應重視物流通用基礎類標準研究、物流保障支撐類標準研究和物流運營服務類標準研究。
通用基礎類標準可以為(wei) 物流設施的建設、設備的製造以及物流各環節的有效銜接提供技術基礎與(yu) 方法指南。首先,在物流對涉及產(chan) 品的各個(ge) 環節,應從(cong) 設計階段便引入產(chan) 品包裝規格標準化、單元化的理念;其次,要包括對物流統計、核算的具體(ti) 方法標準,如製定能源消耗及核算標準,為(wei) 物流行業(ye) 能耗數據監測,為(wei) 企業(ye) 改善碳排放指標等提供技術指導;最後,要加強對標識、編碼等標準的管理,為(wei) 行業(ye) 內(nei) 的統一管理提供規範等。
物流保障支撐類標準研究方麵,應重視裝備的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等領域核心技術類標準的製定;鼓勵信息互聯互通,製定不同物流信息平台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各種物流運輸設施設備與(yu) 信息平台的接口銜接等標準。
物流運營服務類標準研究方麵,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物流作業(ye) 應輔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管理才能確保服務質量,使顧客滿意。
(孫建英: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相峰: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路歡歡: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副主任)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