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加大複工複產政策落實力度(新論)

發布時間:2020-04-17 10:32:21 人民日報

政策製定貴在科學,政策扶持重在精準。推動企業(ye) 更好複工複產(chan) ,出台政策是“最先一公裏”,落實好則是“最後一公裏”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ju) ,精準紮實有序推動複工複產(chan) 。如何讓扶持政策真正惠及企業(ye) 尤其是小微企業(ye) ,值得思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趨緩後,各地對推動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的重視程度很高、推動力度也很大,不少企業(ye) 逐步回到生產(chan) 經營的正軌。然而,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一些基層扶持政策落地不實,讓政策效力打了“折扣”,如政策精細程度不夠,導致政策指導性降低;又如政策初衷雖好,但對接現實不夠,執行難度大;再如政策扶持麵較廣,但需求對接不準,政策效能難以達標,等等。政策聚焦模糊找不到抓手、政策落實難度大、政策供需結構不平衡等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在具體(ti) 落實中、在與(yu) 企業(ye) 對接協調中加以調整,找到政策落實的“共贏點”。

政策製定貴在科學,政策扶持重在精準。比如,有地方出台“加大技改資金支持”措施,意在鼓勵擴大疫情防控急需物資的生產(chan) ,但對其標準以及製定標準的主體(ti) 規定不夠明確,具體(ti) 執行中找不到抓手。精準扶持應謹防“一刀切”,要根據區域、行業(ye) 、企業(ye) 受到疫情影響的具體(ti) 情況,有差別、有針對性地製定政策。國有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外資企業(ye) 和內(nei) 資企業(ye) 等性質不同的企業(ye) ,對疫情風險的防範化解能力不同,遇到的挑戰也不一樣,應該根據各自情況精準施策。

推動企業(ye) 更好複工複產(chan) ,出台政策是“最先一公裏”,落實好則是“最後一公裏”。調研中,有些小微企業(ye) 主反映,由於(yu) 缺乏抵押資產(chan) ,銀行貸款風險較大,致使實際貸款難度比較大、額度相對小。之所以出現此類情況,與(yu) 製定的政策措施相對寬泛有關(guan) ,特別是對真正有需求的企業(ye) 沒有“一對一”的幫扶辦法和“點對點”的幫扶機製。從(cong) 這個(ge) 層麵看,政策製定不僅(jin) 要圍繞“放管服”改革進行,而且應更加注重係統化、可及性,切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裏”,讓每一條政策意見發揮出實際效用,真正幫助企業(ye) 渡過疫情難關(guan) 、迎來發展機遇。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幫助企業(ye) 跨坎闖關(guan) ,各級政府要下好“一盤棋”、把好“方向盤”、拿好“指揮棒”、送上“定心丸”,增強扶持政策的精度和效能。一方麵進一步優(you) 化政商關(guan) 係,在充分利用數字政府、智慧政務等平台的基礎上,為(wei) 企業(ye) 發展提供更多優(you) 質的定製化服務;另一方麵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適時發揮政府作用,從(cong) 降成本、補短板、解難題等方麵入手,用好政策惠及企業(ye) ,同時積極引導企業(ye) 練好“內(nei) 功”,增強市場競爭(zheng) 力與(yu) 創新發展力。各級黨(dang) 委政府唯有認真履行領導責任,特別是抓落實的職責,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治理能力,把黨(dang) 中央各項決(jue) 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才是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疫情的衝(chong) 擊是短期的、總體(ti) 上是可控的。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優(you) 化完善疫情防控舉(ju) 措,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yu) 複工複產(chan) 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chan) 業(ye) 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hui) 循環。堅定發展信心、積極主動有為(wei) ,就一定能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奮力實現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作者為(wei)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