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政策引領下 中國冷鏈行業的發展之道

發布時間:2019-06-05 09:35:29 現代物流雜誌社

據統計,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3,035億(yi) 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485億(yi) 元人民幣,同比增幅19%。同時,據預測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到1.8億(yi) 噸,比上年增長3,300萬(wan) 噸,同比增長22.1%。從(cong) 市場規模和需求量來看,中國冷鏈物流市場依舊處於(yu) “高速增長、供不應求”的局麵。

近年來冷鏈增長點

新零售推動的生鮮電商

縱觀冷鏈物流的增長點中,生鮮電商的作用在近年來異常明顯,加上新零售等新商業(ye) 模式的出現,可以說是全方位推動了中國冷鏈物流的發展。“盒馬”、“超級物種”、“7FRESH”們(men) 這些被冠以新零售、零售革命典型的生鮮電商們(men) ,除了將美味帶給了消費者,也加速了冷鏈行業(ye) 的發展。

生鮮電商們(men) 對於(yu) 冷鏈物流發展的推動一方麵體(ti) 現在末端配送的創新,例如對於(yu) 簡易保溫箱的開發,自提冷藏櫃的投入使用等等,在保證“最後一公裏”方麵用足了功夫;另一方麵則在於(yu) “可追溯”機製的搭建,為(wei) 了讓消費者放心於(yu) 品質和保證食品安全,不少生鮮電商企業(ye) 構建了嚴(yan) 格有效的“可追溯”機製,如本來生活網能夠追溯到所銷售的每一塊牛排的生產(chan) 日期和地點。除此之外,對於(yu) 冷媒的開發和使用亦是生鮮電商的關(guan) 注點,使用成本低、效果好的冷媒有助於(yu) 生鮮電商降低物流成本和損耗成本,以獲取更高的利潤。

當然,為(wei) 了保證產(chan) 品的品質,中國生鮮電商們(men) 在其他環節也做了不少努力,甚至成立了相應的冷鏈企業(ye) 來為(wei) 自身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業(ye) 的發展,但是這些企業(ye) 基本上還未能形成社會(hui) 化的服務能力。

龐大市場自身推動

物流行業(ye) 愈發重視同樣在推動行業(ye) 不斷前行。“十萬(wan) 億(yi) ”的市場挑動著每一個(ge) 物流企業(ye) 們(men) 的神經,也吸引著局外人的目光。無論是順豐(feng) 與(yu) 夏暉合作成立新公司,還是京東(dong) 入股步步高亦或是萬(wan) 科啟動冷鏈物流園業(ye) 務,均表明了各路企業(ye) 們(men) 對於(yu) 冷鏈的重視。同時,在物流成為(wei) 支柱性產(chan) 業(ye) 後,冷鏈也成為(wei) 了重中之重。自2017年以來,政府與(yu) 相關(guan) 物流企業(ye) 發布了眾(zhong) 多關(guan) 於(yu) 冷鏈物流的意見和標準,以此從(cong) 規範化和標準化來推動冷鏈行業(ye) 的發展。

因此,“前置倉(cang) ”、“冷鏈生態圈”等概念被眾(zhong) 多企業(ye) 付諸實踐,例如盒馬提出“門店及倉(cang) 儲(chu) ”,以分布式倉(cang) 儲(chu) 降低配送時間,並降低總體(ti) 倉(cang) 儲(chu) 成本;而鮮易供應鏈則是構建了完善的DC、TC、PC、EC網絡,能夠為(wei) 用戶提供存儲(chu) 、流通加工、檢驗檢疫及保稅等一體(ti) 化服務。

固有痛點和新需求

舊有痛點

盡管如此,冷鏈行業(ye) 痛點仍然存在。首先依舊是標準化和體(ti) 係還未完善。相比於(yu) 前幾年,近幾年政府和行業(ye) 的重視已經讓冷鏈行業(ye) 開始有標準可依,但是部分環節的標準化依舊不完善,亦影響了服務質量。例如在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源頭,大量的農(nong) 產(chan) 品並沒有通過標準化的冷鏈手段進行儲(chu) 藏和運輸,直接導致了農(nong) 產(chan) 品在該環節的損耗。其次是硬件設計的缺乏,包括冷鏈倉(cang) 儲(chu) 、冷鏈車輛等等,一直是中國冷鏈行業(ye) 的痛點和需求,也影響到了農(nong) 產(chan) 品反季銷售。此外,行業(ye) 集中度低導致各企業(ye) 的標準不一,亦成為(wei) 了提高冷鏈服務水平的製約因素。

此外,現有冷鏈技術對於(yu) 肉食品的保存無法均衡口感和安全(此處主要是指因溫度變化導致品質的安全問題),基本隻能以犧牲口感和部分營養(yang) 價(jia) 值來保證安全,對此有些生鮮企業(ye) 甚至采取了活體(ti) 進口的方法來盡量保證口感,但此舉(ju) 成本極大,而且亦不能夠成為(wei) 長久之計。因此如何在保證口感和營養(yang) 價(jia) 值不缺失的情況下還能夠保證安全,成為(wei) 了肉食品領域的痛點和需求。

頻出的意見和標準

舊有痛點還未去除,冷鏈行業(ye) 又產(chan) 生了新的需求。首先是意見和標準頻出,例如交通部日前發布的《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以及《食品低溫配送中心規劃設計指南》等等,均表達了對於(yu) 冷鏈進一步規範化、標準化的訴求。尤其是《意見》中提出了包括加快完善冷鏈物流設施設備,鼓勵冷鏈物流企業(ye) 創新發展,提升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等一係列具體(ti) 要求,力爭(zheng) 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程溫控等冷鏈物流服務體(ti) 係,基本解決(jue) “斷鏈”問題。

新用戶需求

其次是用戶需求。正如上文所言,大量的農(nong) 產(chan) 品在前端缺乏冷鏈保障而導致了高損耗率, 因此冷鏈物流企業(ye) 目前已經開始關(guan) 注“最先一公裏”。由於(yu) “最後一公裏”更接近消費市場,更容易成為(wei) 影響服務評價(jia) 的因素,因此大多數企業(ye) 均研發和定製了一係列適用於(yu) 配送的技術和製度,反而忽略了生產(chan) 端的冷鏈保障。而缺乏冷鏈保障導致的高損耗率最終成為(wei) 了高成本,亦是生鮮電商高成本的關(guan) 鍵之一。此外,如何通過更先進的技術來保證營養(yang) 和安全,同時又不破壞相應的口感,也成為(wei) 了冷鏈行業(ye) 必須要麵對的課題。

新時代下的新機遇

當然,未來冷鏈的發展仍然將以需求帶動,也將集中在以下幾大方麵。

農(nong) 副產(chan) 品的“最先一公裏”

首先是農(nong) 產(chan) 品“最先一公裏”的需求。正如上文所言,在首端缺乏冷鏈保障的農(nong) 產(chan) 品造成了相當大的損耗,對此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24個(ge) 有關(guan) 部門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的意見》(發改經貿【2019】352號),其中重點談到了聚焦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最先一公裏”,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冷鏈物流體(ti) 係建設,並鼓勵企業(ye) 利用產(chan) 地現有常溫倉(cang) 儲(chu) 設施改造或就近新建產(chan) 後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開展分揀、包裝等流通加工業(ye) 務。

冷鏈服務具有一定的技術和資金壁壘,大部分中小用戶企業(ye) 無法自行建立類似的作業(ye) 模式,因此這對於(yu) 冷鏈物流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而言是不小的商機。而能夠把握這些商機的關(guan) 鍵在於(yu) ,一方麵能夠提供符合用戶企業(ye) 需求的冷鏈服務,尤其是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方式相對落後,如何以低成本在產(chan) 地處完成集中冷鏈處理值得企業(ye) 思考。當然冷鏈物流企業(ye) 可以考慮與(yu) 產(chan) 地、銷售平台合作,通過銷售平台將產(chan) 地端產(chan) 品集合,冷鏈物流企業(ye) 集中提供冷鏈服務,產(chan) 地則不需擔心因冷鏈確實而帶來的額外損失。此外,這樣還能夠有助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淡旺季造成的冷庫供需上的時空不平衡。

中央廚房勢在必行

其次是在於(yu) 中央廚房的推行。據統計,2017年中國中央廚房市場規模達到了2,259.7億(yi) 元人民幣,增長率為(wei) 18.6%。而隨著連鎖餐飲業(ye) 的不斷發展壯大,如何保證安全、大規模的為(wei) 每家連鎖店配送食材,也將成為(wei) 影響其市場表現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要求下,中央廚房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擴大。

例如2018年5月盒馬進一步提出餐飲零售化的構想:一方麵,統籌上百個(ge) 聯營的餐飲品牌,基於(yu) 零售場景打造mini中央廚房概念,即餐飲品牌商在盒馬店內(nei) 的檔口承擔的是mini中央廚房而非飯店的角色所加工的產(chan) 品可以在盒馬線上銷售,直達消費者。此外,國家政策同樣也在推動中央廚房的發展,例如在2019年3月18日,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組織召開國家標準《食品低溫配送中心規劃設計指南》審查會(hui) 等等。由此可見,對於(yu) 身處中央廚房規劃和建設市場的企業(ye) 而言,也將迎來一輪新的機遇和競爭(zheng) 。

連鎖餐飲的配送需求

再次則是連鎖餐飲的爆發,尤其是休閑餐飲市場(如飲品店、快餐店)等。以奶茶店為(wei) 例,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國現製茶飲門店數量達到41萬(wan) 之多,一年增長了74%,各種“網紅”品牌層出不窮,而且能夠迅速覆蓋重點市場,更重要的是,據專(zhuan) 業(ye) 人士透露,中國奶茶市場容量預計能夠達到986億(yi) 元人民幣,市場潛力巨大。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下,對於(yu) 奶茶店食材的配送成為(wei) 了品牌商是否能夠快速、牢固地占領市場的關(guan) 鍵,亦成為(wei) 了冷鏈服務商們(men) 的新商機。尤其是自2014年以來,奶茶類商品進入了以現泡茶和新鮮牛奶結合的模式,使得對食材的運輸冷鏈要求開始凸顯。同樣展現需求的還在於(yu) 咖啡行業(ye) ,尤其是以瑞幸咖啡為(wei) 首的“新零售”咖啡品牌,從(cong) 2017年成立到2018年底,其門店數量已經達到2 ,000家左右。其上遊的供應鏈固然重要,但是到門店的冷鏈配送同樣值得冷鏈服務商們(men) 的注意。據倫(lun) 敦國際咖啡組織統計,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每年增長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5%,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長為(wei) 1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的巨型咖啡消費帝國。因此,對於(yu) 冷鏈服務商而言,這又將是一次不小的機遇。

冷鏈物流“綠色可循環”

此外,冷鏈物流也開始追求“綠色可循環”。在2019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dong) 提出《製定循環包裝國家標準,建成綠色包裝回收體(ti) 係》的建議,其中對冷鏈物流的綠色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隨著生鮮電商的迅速發展,冷鏈服務所需的包裝和保溫耗材也水漲船高,並成為(wei) 了冷鏈行業(ye) 高成本的原因之一。據統計,目前中國每年產(chan) 生近3億(yi) 個(ge) 泡沫箱及10億(yi) 冰袋的冷鏈耗材,加之冷鏈包裝廢棄物專(zhuan) 業(ye) 處理費用較高,導致部分企業(ye) 直接不處理。當然,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ye) 開始使用可循環使用的周轉箱和冷媒,例如跨越速運已經提供了可回收再利用的冰袋,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企業(ye) 降低部分成本和對環境的損害。但是,這些包裝和冷媒的回收卻不容樂(le) 觀,無回收點或回收人和無法及時回收都成為(wei) 推行該操作的重要障礙,這不僅(jin) 需要企業(ye) 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培養(yang) 消費者的使用習(xi) 慣。

麵對10萬(wan) 億(yi) 的“蛋糕”,冷鏈物流企業(ye) 們(men) 依舊“任重而道遠”,隨著如今政策、資金、技術等推動力已然開始發力,中國冷鏈物流市場格局將愈發清晰。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