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27萬億市場,供應鏈金融發力中小企業

發布時間:2019-05-16 13:50:12 億(yi) 歐網

為(wei) 化解中小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這一難題,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有相關(guan) 數據預計,到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7萬(wan) 億(yi) 元。供應鏈金融作為(wei) 將供應鏈商流、物流、信息流與(yu) 資金流緊密結合的一種全新產(chan) 融創新模式得到了迅猛發展。

融資方式得以創新

供應鏈金融作為(wei) 產(chan) 融結合的重要方式得到實業(ye) 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guan) 注,這一橫跨產(chan) 業(ye) 供應鏈和金融活動的創新日益成為(wei) 推動金融服務實體(ti) ,尤其是解決(jue) 中小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戰略途徑。

對於(yu) 供應鏈金融的理解,五道口供應鏈研究院、五道口保理學院院長魯順告訴《經濟》記者,從(cong) 廣義(yi) 解釋,做存貨融資、保理、票據等都可以叫供應鏈金融;從(cong) 狹義(yi) 解釋,就是把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物流商和經營商通過互聯網化經營與(yu) 集成,然後進行計劃、組織、管理和優(you) 化,最後提供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基於(yu) 交易過程向核心企業(ye) 和其上下遊相關(guan) 企業(ye) 提供的綜合金融服務,中國中小企業(ye) 協會(hui) 政策研究部主任董濤對《經濟》記者表示,該模式突破了傳(chuan) 統信貸業(ye) 務受理調查和審批等諸多限製,創新了融資方式,對支持中小企業(ye) 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中國(上海)自貿區供應鏈研究院副教授袁象告訴《經濟》記者,在供應鏈體(ti) 係中,實體(ti) 企業(ye) 的上下遊企業(ye) 整體(ti) 實力一般相對較弱,他們(men) 大多沒有足夠的抵質押擔保物,信息透明度偏低,抗風險能力弱,信用級別不高,因此很難從(cong) 銀行獲得貸款,但這些中小企業(ye) 對周轉資金的需求又較高,導致了中小企業(ye) 融資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過去傳(chuan) 統金融機構很少給中小微企業(ye) 貸款的原因主要有兩(liang) 方麵,魯順稱,一方麵是成本問題,銀行操作成本比較高,貸款一億(yi) 和100萬(wan) 的操作成本是一樣的,而銀行對客戶經理的業(ye) 績要求比較高;另一方麵是風險問題,小微企業(ye) 本身在產(chan) 業(ye) 鏈的末端,自身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包括經營者的能力都比較弱。“而通過供應鏈培養(yang) 核心企業(ye) 的互聯網化,能夠極大提升效率,銀行放貸一億(yi) 和100個(ge) 100萬(wan) 的成本一樣。”

袁象也表示,通過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銀行可以依托核心企業(ye) 的信用優(you) 勢,結合中小供應商與(yu) 核心企業(ye) 的真實交易信息,基於(yu) 中小企業(ye) 的應收賬款、存貨、預付款等資產(chan) ,對其提供資金支持。

反過來看,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ye) 來說,也剛好貼合了其轉型升級的一些訴求。文瀝谘詢總監王航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供應鏈金融是一個(ge) 很好的金融杠杆,“上遊的供應商可以有更好的融資工具,有穩定、長期的供貨,下遊渠道也有更充足的資金提升業(ye) 績,核心企業(ye) 則會(hui) 獲得供應鏈上現金流的穩定和業(ye) 績的提升”。

科技賦能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解決(jue) 中小企業(ye) 融資難的重要突破口。過去,供應鏈金融存在很多弊端,在傳(chuan) 統的供應鏈金融融資過程中,銀行一般通過線下掌握的訂單、發票等交易信息,確定中小企業(ye) 的信用狀況,同時通過跟蹤、監控相關(guan) 的物流、資金等信息狀況,從(cong) 而確定是否貸款以及貸款金額。這種操作模式,不僅(jin) 效率低,而且容易導致造假行為(wei) 。

如今,傳(chuan) 統的供應鏈金融通過科技的賦能成為(wei) 金融機構與(yu) 企業(ye) 重點關(guan) 注和大力發展的領域。董濤表示,第一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在降低金融服務交易成本,加快信息流通、減少信息不對稱,增進金融服務可得性方麵具有巨大優(you) 勢。第二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作為(wei) 處理數據的有效工具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實現有效信息識別,雲(yun) 計算作為(wei) 動態可伸縮的虛擬化資源能夠為(wei) 數據存儲(chu) 的完整性提供保證。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廣泛探索大數據和雲(yun) 計算在市場營銷、風險控製、運營管理等多個(ge) 領域的運用。第三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隨著射頻識別裝置、傳(chuan) 感器技術等應用不斷成熟,物聯網的可靠性不斷提升,成本大幅降低,物聯網技術應用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可有效推進業(ye) 務創新,例如可輔助各類物資實現全流程係統化管理,自動化監控。

“未來區塊鏈技術也將逐步應用到供應鏈金融業(ye) 務中。”袁象稱,區塊鏈技術將為(wei) 供應鏈金融各方建立起信任關(guan) 係。供應鏈金融業(ye) 務一般涉及機構較多,比如金融機構、實體(ti) 企業(ye) 即核心企業(ye) 、上下遊企業(ye) 即中小企業(ye) 以及物流企業(ye) 等,他們(men) 存在操控數據的可能性。“通過區塊鏈分布式的賬本,可以使得不同參與(yu) 者使用一致的數據來源,保證了供應鏈信息的可追溯性,實現供應鏈透明化,而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東(dong) 北財經大學現代供應鏈管理研究院院長蔡港樹對《經濟》記者表示,運用金融科技技術可以快、準、全地勾勒出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間的相對關(guan) 係,將中小企業(ye) 真正納入到供應鏈的網絡體(ti) 係中,從(cong) 而建立真正公平高效的交易規則和信用體(ti) 係,營造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和環境,提高供應鏈的管理效率。

此外,之前核心企業(ye) 參與(yu) 度不高,而近兩(liang) 年隨著實體(ti) 企業(ye) 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其開始利用自身的信用能力、對產(chan) 業(ye) 的理解和對上下遊的控製能力,紛紛布局供應鏈金融,一些企業(ye) 或金融機構會(hui) 用自己的資金或通過外部融資資金,直接對上下遊中小企業(ye) 提供融資服務。

王航舉(ju) 例,海爾有自己的財務公司、保理公司、小貸公司等金融公司,服務的客群先覆蓋海爾集團內(nei) 的客戶,再擴展到整個(ge) 行業(ye) 。“哪個(ge) 供應商給海爾供貨,供貨的及時率好不好,產(chan) 品的質量好不好;海爾什麽(me) 時候會(hui) 給這些供應商付貨款,會(hui) 不會(hui) 按時付等,海爾體(ti) 係內(nei) 的金融公司一定比銀行更了解這些客群。所以很多核心企業(ye) 或大企業(ye) 會(hui) 自己做金融服務。”

缺少供應鏈管理成最大弊端

如今已有大批金融機構以及企業(ye) 投身於(yu) 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浪潮中,借力金融科技服務中小微企業(ye) 融資,而借助金融科技不斷升級的供應鏈金融仍存在多層次信用穿透難、信息不對稱等一些難點。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少供應鏈管理,產(chan) 業(ye) 互聯網化進展緩慢,對供應鏈金融產(chan) 生很大弊端。”魯順向記者透露道,“比如阿裏巴巴多年來給眾(zhong) 多大企業(ye) 推互聯網化,但效果並不顯著。一是因為(wei) 現在大的民營企業(ye) 大多實際控製人年齡都比較大,對互聯網的理解並不深刻,擔心互聯網化會(hui) 丟(diu) 失商業(ye) 機密,包括一些企業(ye) 上下可能存在的不規範,最終可能導致隻有資金在轉,沒有物流和貿易的人轉。”

而解決(jue) 這些難點則需要突破口。董濤認為(wei) ,首先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一是多維大數據風控結合區塊鏈,實現智能交叉驗證,確保信息真實可信;二是運用區塊鏈實現信用多級穿透,通過‘區塊鏈電子憑證’,支付自由切分流轉,解決(jue) 多層次信用穿透難的問題。”

其次,要建立共生共贏的供應鏈整體(ti) 思想,構建基於(yu) 產(chan) 業(ye) 鏈多方參與(yu) 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平台,創新升級供應鏈金融產(chan) 品,拓寬供應鏈融資綠色通道。在傳(chuan) 統的單一企業(ye) 之間的競爭(zheng) 已經轉變為(wei) 供應鏈與(yu) 供應鏈之間競爭(zheng) 的全球化背景下,供應鏈金融各參與(yu) 主體(ti) 必須把過去單一主體(ti) 的經營思維,轉變為(wei) 共生共贏的供應鏈整體(ti) 思維,圍繞供應鏈管理建立基於(yu) 產(chan) 業(ye) 鏈多方參與(yu) 的,集提供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和資金服務為(wei) 一體(ti) 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平台。

“同時,需持續加大供應鏈金融產(chan) 品服務的創新力度,針對供應鏈不同交易層次和交易主體(ti) ,不斷創新升級專(zhuan) 業(ye) 化、定製化供應鏈金融產(chan) 品和一攬子綜合化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開辟供應鏈金融信貸綠色通道,為(wei) 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提供更為(wei) 便利的融資渠道。”董濤稱。

具體(ti) 來看,供應鏈金融本質是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信用共享,是共享經濟的一部分,袁象認為(wei) ,必須要先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全國和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應該盡快與(yu) 人民銀行的征信係統實現充分對接,促進供應鏈上相關(guan) 企業(ye) 實現信息共享,形成信息透明對稱,使銀行等金融機構較為(wei) 便捷獲取有效信息。”

第二,要建設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ti) 係,形成金融服務協同效應。目前參與(yu) 供應鏈金融的金融主體(ti) 不斷增加,融資渠道多元化趨勢明顯。商業(ye) 銀行、第三方支付、保理公司、小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yu) 供應鏈金融業(ye) 務熱情高漲,這些金融機構根據風險偏好的不同,容易形成協同效應。

而在蔡港樹看來,高科技的發展確實可以加快以上難點的解決(jue) ,國家和企業(ye) 也很重視這方麵的發展,投入了大量資本和人力,但資金和專(zhuan) 業(ye) 知識的相對匱乏,使高科技解決(jue) 這項難點仍存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欠缺。

“因此,從(cong) 國家層麵來講,規範供應鏈金融可以從(cong) 兩(liang) 方麵入手。”蔡港樹表示,從(cong) 廣度上來講,國家應該出台更多政策鼓勵、支持和幫助中小微企業(ye) 建立現代化信息係統,使得供應鏈金融參予方容易獲得供應鏈全麵的信息。同時,出台整合各個(ge) 區塊鏈局部網的全國性平台政策和合作框架。

“從(cong) 深度上來講,中小微企業(ye) 必須增強自身的存活、創新和盈利能力。隻有企業(ye) 能夠自身盈利,出資方在供應鏈金融中有利可圖,才可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中小微企業(ye) 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參與(yu) 資格問題。”蔡港樹表示,企業(ye) 在解決(jue) 信息非對稱問題的時候容易遇到信息非對稱困境,一方麵企業(ye) 希望得到各方麵的數據,另一方麵又視自己的數據如珍寶,擔心過度競爭(zheng) ,不願意共享數據或者共享非全麵甚至造假的數據,加劇由於(yu) 信息不對稱性而產(chan) 生的道德風險問題。“國家需要考慮立法保護企業(ye) 信息同時杜絕非法競爭(zheng) 。”

四大趨勢和三點要求

為(wei) 加快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國務院下發的《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chan) 業(ye) 的智慧供應鏈體(ti) 係。”

袁象表示,在當前的形勢下,金融科技賦能成為(wei) 供應鏈金融風險控製的主要手段;供應鏈金融將更加強調平台化和生態化;供應鏈金融的線上化將成為(wei) 主流;供應鏈金融將向垂直化和細分化的方向發展。

對於(yu) 金融科技,會(hui) 使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製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王航舉(ju) 例稱,比如大數據,銀行原來的信貸產(chan) 品是基於(yu) 一些企業(ye) 的財報、公開數據等有一整套體(ti) 係,但供應鏈金融更多的是對應小微企業(ye) ,信息不全麵;供應鏈更注重的是買(mai) 賣雙方的交易數據和交易背景真實性,對於(yu) 這方麵銀行的產(chan) 品是缺失的,或者很難獲取真實數據;有了更多的大數據範圍,完善三方類的、交易類的平台、物流資金流等數據,未來供應鏈金融能有更多的市場空間。

對於(yu) 平台化和生態化的趨勢,袁象表示,中國供應鏈金融未來要做成產(chan) 融結合的生態係統大平台,由平台模式搭建成一個(ge) 產(chan) 融結合的生態係統,不再是單向流動的價(jia) 值鏈,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贏的商業(ye) 生態係統。

就線上化的趨勢來看,各參與(yu) 主體(ti) 通過建立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實現資源整合,優(you) 化物流鏈、資金鏈和信息鏈,為(wei) 大型實體(ti) 企業(ye) 和上下遊中小企業(ye) 提供專(zhuan) 業(ye) 化和定製化的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線上化趨勢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並打破了傳(chuan) 統商業(ye) 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進而大大拓寬了傳(chuan) 統供應鏈金融的範圍邊界。”袁象稱。

因為(wei) 供應鏈金融是從(cong) 行業(ye) 角度去做的,不同行業(ye) 向下都是不同的屬性,王航告訴記者,金融要嵌到整個(ge) 供應鏈的交易環節裏,就需要往垂直化和細分化的方向發展,“比如快消品和大宗商品這兩(liang) 個(ge) 行業(ye) ,快消品的特點是單筆采購額很小,可能幾萬(wan) 元,但頻次很高,可能一周采購一次,大宗商品頻次可能一個(ge) 月采購一次,但每次的交易額很大,可能幾千萬(wan) 元甚至上億(yi) 元”。

在董濤看來,總體(ti) 來說,供應鏈金融要發展需做到三點,一是增強發展供應鏈金融意識,完善供應鏈金融發展政策法律製度,健全供應鏈金融信用體(ti) 係,營造良好的供應鏈金融運營法製生態環境。二是創新“科技+金融+供應鏈”的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與(yu) 風險管理體(ti) 係,構建基於(yu) 完全共享及我國供應鏈金融業(ye) 務運作模式時傳(chuan) 遞的信息鏈,推動實現“五流”封閉式高效整合運行。三是加強供應鏈金融專(zhuan) 業(ye) 人才引進培養(yang) ,成立全國統一的供應鏈金融行業(ye) 自律組織,建設供應鏈金融協同創新中心,為(wei) 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最終,供應金融的一個(ge) 矛盾點或者融合點,就是創新和風險的結合,王航表示,如果創新有一定的風險控製手段,該業(ye) 務就可以批量、快速地做起來;如果創新過頭,風險控製不住,抑或是沒有創新屬性,那該業(ye) 務一定會(hui) 被市場淘汰。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