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糧食流通形式多樣 物流該如何運輸

發布時間:2019-04-08 09:06:44 億(yi) 歐網

糧食流通形式多樣

“十三五”以來區內(nei) 糧食消費量整體(ti) 維持穩定,其中飼料用糧消費大幅縮減,工業(ye) 用糧增減互現。糧食物流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全市糧油供應網點達到1萬(wan) 多家,實現便民服務社區全覆蓋。同時,北京市高度重視糧食應急儲(chu) 備工作,大力增強地方糧食的儲(chu) 備能力,保證了區域內(nei) 糧食市場供求的基本平衡。根據2018年北京市產(chan) 業(ye) 禁限目錄規定,保障城市基本運行的除外,禁止新建和擴建農(nong) 副食品加工業(ye) 、食品製造業(ye) ,未來北京市的糧食加工產(chan) 業(ye) 也會(hui) 麵臨(lin) 一定的調整。

近年來,北京市與(yu) 河南、河北、黑龍江、吉林、內(nei) 蒙古等糧食主產(chan) 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guan) 係。通過調研得知,北京市所需的稻穀主要從(cong) 東(dong) 北等地區調入,小麥主要從(cong) 河北、山東(dong) 、河南等地區調入,玉米主要從(cong) 東(dong) 北、河北等地區調入,具有典型的區域性特征。

目前,北京市的糧食儲(chu) 備主要由中國儲(chu) 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首都農(nong)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等負責,依托專(zhuan) 業(ye) 的存儲(chu) 設施,上述企業(ye) 按照要求完成糧食的收購、轉運、存儲(chu) 和投放業(ye) 務。北京首都農(nong)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等糧食加工企業(ye) 則負責完成糧食的收購、轉運、加工和成品糧的銷售工作,外地的成品糧則通過批發市場、超市等方式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很多大型連鎖企業(ye) 則與(yu) 特色產(chan) 地建立了商貿聯係,減少其中的流通中間環節,有些連鎖企業(ye) 還選擇專(zhuan) 業(ye) 的第三方物流企業(ye) 負責門店的成品糧配送業(ye) 務。飼料加工企業(ye) 則通過與(yu) 產(chan) 地合作以及購買(mai) 北京市儲(chu) 備糧等方式滿足生產(chan) 需要,並售賣給本區及其他養(yang) 殖類企業(ye) 使用。北京市的糧食流通形式雖然較為(wei) 多樣,但是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優(you) 化調整運輸結構

北京市糧食物流從(cong) 運輸形式來看,主要以公路運輸為(wei) 主,鐵路運輸為(wei) 輔。2017年,糧食通過鐵路運輸的數量為(wei) 39.75萬(wan) 噸,其中大豆1.61萬(wan) 噸,大米1.77萬(wan) 噸,麵粉0.1萬(wan) 噸,玉米6.36萬(wan) 噸,稻穀23.72萬(wan) 噸,小麥6.09萬(wan) 噸,雜糧0.1萬(wan) 噸。負責糧食運輸的企業(ye) 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集聚度不夠,基本由第三方物流企業(ye) 負責承運,運輸車輛主要通過京哈高速、京開高速、京平高速等主要通道進入北京市內(nei) 。據調查,糧食運輸所使用的車輛很多專(zhuan) 業(ye) 化程度不高,有些糧食運輸車輛是由通用車輛改裝來完成運輸作業(ye) 的。

目前北京市正在加快首都糧食產(chan) 業(ye) 布局調整,計劃沿北京六環周邊布局,建設若幹個(ge) 具有“儲(chu) 備+加工+配送+研發”一體(ti) 化功能的綜合性糧食服務保障中心,逐步形成環京1小時成品糧配送圈。同時,依托交通便捷、規模適度、設施現代、實力較強的倉(cang) 儲(chu) 企業(ye) ,建設集儲(chu) 糧信息自動感知和自動采集係統、倉(cang) 儲(chu) 機器人、綠色儲(chu) 糧技術等先進科技於(yu) 一體(ti) 的智能化糧庫。

目前,北京市糧食物流企業(ye) 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是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和優(you) 化。由於(yu) 城市規劃建設的調整,很多糧食存儲(chu) 設施和加工企業(ye) 都處於(yu) 六環以內(nei) ,運輸車輛的通行受到很大的影依據當前形勢需建設集儲(chu) 糧信息自動感知和自動采集係統、倉(cang) 儲(chu) 機器人、綠色儲(chu) 糧技術等先進科技於(yu) 一體(ti) 的智能化糧庫。北京市糧食產(chan) 業(ye) 經濟統計顯示北京市成品糧油加工企業(ye) 年生產(chan) 能力275萬(wan) 噸,糧油食品企業(ye) 年加工能力60萬(wan) 噸,飼料企業(ye) 年加工能力192萬(wan) 噸;全年創造工業(ye) 總產(chan) 值307億(yi) 元,比上年增加28.1億(yi) 元,占全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1.1%,實現銷售收入411億(yi) 元,利潤總額27億(yi) 元;北京市全年加工企業(ye) 麵粉總產(chan) 量72.3萬(wan) 噸,大米總產(chan) 量43.3萬(wan) 噸。

同時鐵路運輸的組織受到的製約因素多,來自東(dong) 北地區的稻穀采用鐵路運輸的比例較高,而小麥等糧食則主要是依靠公路進行運輸,這與(yu) 目前北京市要求的運輸結構調整有一定的差距。

根據2018年打贏“藍天保衛戰”3年行動計劃政策中所提出的優(you) 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要求,需要在國家有關(guan) 單位支持下,盤活現有鐵路資源,建設城市貨運鐵路網,充分利用現有鐵路貨場,提高大宗貨物鐵路運輸比重。計劃到2020年,提高全市貨物鐵路運輸比重到10%;公路運輸也受到限行政策的影響,車輛的型號管理規定將會(hui) 更加嚴(yan) 格,對貨車的通行時間也會(hui) 有新的規定。

造成目前北京市小麥等糧食主要使用公路運輸的原因是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並非按照適應鐵路運輸的方式進行布局。首先,小麥主產(chan) 區的鐵路覆蓋度不足,糧食生產(chan) 的規模組織化程度不高,無法有效地在鐵路沿線進行原糧集聚;其次,北京市的需求側(ce) 規模化不夠,大型集團並未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采購集中,導致供應商數量多而供貨量較小,無法有效進行運輸組織,都獨立地與(yu) 第三方物流企業(ye) 合作,物流需求碎片化特征明顯,無法與(yu) 規模化的鐵路運輸相適應;再次,小麥主產(chan) 區與(yu) 北京市的距離也較近,鐵路的運輸優(you) 勢發揮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提升流通組織化和規模化

為(wei) 了更好地適應北京市未來的發展定位,打造現代化的糧食保障體(ti) 係,糧食物流係統需要科學謀劃。

首先,在成品糧加工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條件下,要適度考慮未來原糧在存儲(chu) 地和儲(chu) 存空間兩(liang) 個(ge) 維度上的動態變化調整;其次,要考慮運輸結構調整背景下的運輸方式轉變,從(cong) 而滿足綠色化的糧食物流發展需要;再次,要考慮新技術的推動作用,形成適應新形式要求的城市糧食物流保障體(ti) 係,特別是提高鐵路運輸的比重。

在現有條件下,進一步提升糧食流通的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為(wei) 進行物流資源優(you) 化配置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進一步提升整個(ge) 糧食產(chan) 業(ye) 的集中度,並以商貿的集中實現物流需求的集中,便於(yu) 在供需兩(liang) 側(ce) 進行物流資源配置。同時大型糧食產(chan) 業(ye) 集團內(nei) 部也需要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對上遊供應商進行適度地整合,有利於(yu) 其做大做強,更好地向以鐵路為(wei) 主的運輸方式進行轉變。

目前北京市的糧食存儲(chu) 設施等調整涉及麵比較廣,短期內(nei) 無法實現大規模的設施集聚,同時鐵路線與(yu) 糧食存儲(chu) 設施之間的配置調整難度也較大,因此需要考慮新的運作模式。從(cong) 目前來看,部門地區具有良好的鐵路裝卸搬運基礎運作條件,以其為(wei) 基礎打造公共性的糧食物流綜合轉運樞紐,形成具備運輸、存儲(chu) 、配送、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服務體(ti) 。外地與(yu) 北京市之間的糧食運輸將實現鐵路與(yu) 綜合服務體(ti) 相融合的形式,根據需要進行裝卸、存儲(chu) 、流通加工等作業(ye) ,並利用新能源車輛建立與(yu) 儲(chu) 備糧庫、加工廠之間的配送業(ye) 務聯係,滿足全過程的散運、散存作業(ye) 要求。

同時要按照北京市糧食行業(ye) “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糧食產(chan) 業(ye) 適度疏解和保障功能提升,加快外埠糧源基地建設和地方儲(chu) 備糧布局調整,加快完善“產(chan) 購儲(chu) 加銷”全產(chan) 業(ye) 鏈經營模式,加快構建適應人民群眾(zhong) 消費需要、適應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需要、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的糧食安全保障體(ti) 係,實現跨區域的糧食應急保障機製建立,適度減少北京市的糧食物流需求量。

要重視全麵提升行業(ye) 信息化應用水平,大力建設市級信息化管理平台,為(wei) 宏觀調控、行政管理、公共服務和行業(ye) 發展提供支撐,利用新的物流技術減少糧食損耗,提高裝卸搬運等物流環節的作業(ye) 效率。

北京市的糧食物流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在遵循城市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進行管理模式、運營機製、技術應用等多個(ge) 層麵的創新探索,滿足提出的綠色化等方麵運行指標要求,未來北京市糧食物流的發展將勢必形成新的模式,並有效地進行示範輻射,成為(wei)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願望的重要保障力量。

首頁